APP下载

主动靠上去 全力融进去
——阜阳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情况报告

2023-12-22洪安艳刘倩倩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阜阳长三角安徽

□ 洪安艳 刘倩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长三角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2018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年安徽省全域融入长三角,安徽迎来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阜阳自此也从长三角的“旁听生”“插班生”变成“正式生”,正在以“上进生”的姿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长三角的新晋成员,如何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协调产业发展,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探索区域联动、提升产业能级,是阜阳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近年来阜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短板不足,积极探索阜阳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 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阜阳发展格局基本稳定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包含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地域面积为35.9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4 亿人,分别占 全 国 的1/26 和1/6。2019 年 以来,沪苏浙皖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密携手、协同发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区域经济总量由2019 年的23.7 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9.0 万亿元;2022 年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约为1/4,其中区域内8 个城市GDP 超过万亿(分别是上海4.5 万亿元、苏州2.4 万亿元、杭州1.9 万亿元、南京1.7万亿元、宁波1.6 万亿元、无锡1.5万亿元、合肥1.2 万亿元和南通1.1万亿元)。阜阳经济规模逐年扩大,GDP 突破三千亿元,由2019 年的2686 亿元增长至2022 年的3233.3亿元,4 年来GDP 占长三角区域的比重均为1.1%,占安徽的比重稳定在7%—7.2%区间;年均增长6.4%,分别高于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1.5 个、2.5 个、1.1 个、0.6 个、0.9 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持续提优,阜阳调整步伐相对缓慢

2019 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呈现以三产为主导的“三二一”格局,产业结构比由2019 年的4.0:40.6:55.4 调 整 为2022 年 的3.8:41.0:55.2,一产占比持续下降,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占比逐步提高,产业结构总体稳中趋优。其中,上海产业层次系数最高,均在2.7 以上,浙江次之,均在2.5 以上,江苏和安徽略低,均不足2.5。阜阳产业结构比由2019年的13.0:38.2:48.8 调整为2022年的13.4:37.8:48.8,一产占比提升0.4 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三产持平,阜阳一产占比较高,特别是2022 年高于长三角一产占比9.6 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占比均不同程度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通过“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各地产业结构水平进行测度(表1),2019—2022 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稳定在2.5 左右,且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江苏、安徽。阜阳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自2020 年以来呈逐步提高趋势,由2020 年的2.350 提高至2022 年的2.354,产业结构层次不断转向高级化,但四年产业结构层次均低于全国、长三角地区、全省平均水平,优化步伐相对偏慢。

表1 2019—2022年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三)供需两端换挡提质,阜阳争先进位仍需加力

从供给端看,实体经济有强有弱。2022 年,长三角41 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增加值增长差异较大,增速最高的舟山(21.0%)和最低的黄山(-2.5%)相差23.5 个百分点;增速在10%以上的有5 市,比2019 年少3 市,增速在5%—10%之间的有20 市,比2019 年少5 市,增速在0%—5%之间的有13 市,比2019 年多7 市,增速为负的有3 市,比2019 年多1 市;阜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居长三角第20 位。服务业地区规模梯度差异十分突出,增加值过万亿元的有4 市,比2019年多2 市,在5000 亿—10000 亿元的有4 市,比2019 年少1 市,在1000 亿—5000 亿元的有25 市,比2019 年 多5 市,不 足1000 亿元的有8 市,比2019 年少6 市;41 市的增速均不足4.0%,均不同程度低于2019 年;阜阳为1577.8亿元,低于长三角地市均值2339.4亿元,处于长三角第三梯队,居长三角第25 位,同比增长3.1%,居长三角第15 位。

从需求端看,内外拉动有缓有快。2022 年,长三角41 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参差不齐,增速最高的衢州(17.7%)和最低的南通(-2.9%)相差20.6 个百分点;增速在10% 以上的有12 市,比2019 年少5 市,增速在5%—10%之间的有15 市,比2019 年少5 市,增速在0%—5%之间的有12 市,比2019 年多9 市,增速为负的有2 市比2019 年多1 市;阜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同台州市并列居长三角第24 位。消费回暖步调不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万亿元的有1 市,与2019 年持平,在5000 亿—10000 亿元的有4市,比2019年多1市,在1000亿—5000 亿 元 的 有26 市,比2019 年多6 市,不足1000 亿元的有10 市,比2019 年少7 市;阜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96.5 亿元,比长三角地区地市均值低415.2 亿元,居长三角第17 位,阜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居长三角第11 位。外贸出口明显分化,长三角41 市进出口总额超过万亿元的有3 市,比2019 年多1 市,在1000 亿—10000 亿元的有19 市,比2019 年 多6 市,不 足1000 亿元的有19 市,比2019 年少7 市;41 市中增速为负的地市有5 个,比2019 年少3 个;阜阳进出口总额为136.1 亿元,比长三角地市均值低3540.1 亿元,居长三角第34位,增速同比下降1.6%,为长三角5 个负增长地市之一,居长三角第38 位。

| 存在问题

(一)“创新共建”有差距,“融”的动力需进一步增强

目前,阜阳科技合作领域比较狭窄,主要局限于单体项目合作和单项技术引进,平台建设刚起步,资源共享、产业战略合作尚未全面开展,研发投入总量不足,优质创新资源缺乏,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较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足,与长三角等地区对接缺乏实力和基础,科技创新实力相对薄弱。2021 年,阜阳三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申请授权量为7600 件,分别仅占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的5.0%、4.2%、1.2%、1.6%,仅占长三角地区的0.5%;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6006 人年,分别仅占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的3.5%、6.4%、1.0%、1.2%,仅占长三角地区的0.4%。

(二)“协调共进”有差距,“融”的潜力需进一步涵养

阜阳地处长三角西北角,距沪苏浙核心区偏远,薪资水平、工作条件、生活便捷度等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较大,高铁全覆盖带来的“虹吸效应”也逐步显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消费潜力外流风险加大。从综合质效看,阜阳人均生产总值较低,2022 年,人均GDP 为39643 元,分别仅为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的53.9%、22.0%、27.5%、33.5%。从城镇化水平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低,2022 年,阜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47%,分别比安徽、上海、江苏、浙江低16.7 个、45.8 个、30.9 个、29.9 个百分点。

(三)“绿色共保”有差距,“融”的合力需进一步汇聚

阜阳对国家赋予的各项支持政策尚未做到完全充分利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对接方式不够灵活,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合作不够主动,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效显现不够明显。2022 年,阜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5.3%,比上年减少2.5 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安徽、上海、江苏、浙江6.5 个、11.8 个、3.7 个、14.0 个百分点。

(四)“开放共赢”有差距,“融”的张力需进一步保持

阜阳经济外向度低,产业链条较短,竞争优势不明显,资源、环保、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传统比较优势存在向新竞争优势转型的“断档风险”。招商引资后劲乏力,引进的项目缺乏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核心项目,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占比少,尚未形成大产业集群。2022 年,阜阳出口总额为177.4 亿元,比长三角地区均值低2043.1 亿元,仅是长三角地区均值的8.0%,居长三角第33 位,出口同比增长5.6%,居长三角第32 位;实际利用外资为1.3亿美元,比长三角地区均值低17.2亿美元,仅是长三角地区均值的7.0%。

(五)“民生共享”有差距,“融”的活力需进一步释放

作为长三角“后进生”,阜阳经济发展较为可观,但收入差距问题也日渐凸显,其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尤为突出。2022 年,阜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25元,分别仅是安徽、上海、江苏、浙 江 的79.2%、32.6%、52.0%、43.0%,居长三角地区第40 位、安徽省第15 位、皖北地区第5 位。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40 元,居长三角地区第38 位,分别仅是安徽、上海、江 苏、 浙 江 的86.9%、46.7%、65.2%、5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71 元,居长三角地区第41 位,分别仅是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的86.2%、42.5%、59.2%、4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33,分别比安徽、上海、江苏、浙江高0.02 个、0.45 个、0.22 个、0.21 个百分点。

| 对策建议

(一)坚持理念对接,强化“深度融”的行动自觉

一方面,要强化政策研究。牢固树立大局观,坚持把阜阳发展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谋划,抢抓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等新政策机遇,加强国家、省级政策机制的学习宣传、条文解读和业务培训,更好地贯彻领会文件精神。另一方面,要强化精准思维。坚持“系统性、长期性、动态性”原则,围绕产业、要素、人才集聚等方面,科学谋划、精准对接,建立清单,明确工作职责,动态细化具体方案和措施,不搞“一刀切”。

(二)坚持服务至上,优化“深度融”的营商环境

一要打造专业招商队伍。积极引进专业招商人才,建立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常态化对接机制,以重点产业规划为依托,积极拓展招商渠道,针对性谋划招引优质产业项目。二要健全服务保障体系。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优化投资审批事项办理流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联合奖惩机制,强化“红黑名单”认定使用,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联”活动。三要营造创新创造氛围。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共同搭建创新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与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联动发展、政策协调衔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的共建共享、技术市场的互联互通、技术转移标准的互信互认。

(三)坚持因地制宜,彰显“深度融”的鲜明特色

一要做强农业品牌。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长三角地区设立门店、仓储等,积极参与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平台建设,推进阜阳市绿色农产品(南京)展销中心、阜阳市绿色农产品(杭州)展销中心谋划建设,持续开展阜阳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二要拓展旅游市场。培育精品旅游线路,拓展皖北旅游市场,持续开展“跟着故事游阜阳”等营销活动、“传奇皖北游”等宣传推广活动,做大做强“颍淮善郡、大美阜阳”旅游品牌。三是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鼓励支持工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与长三角中心区建立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有序推进苏阜结对合作。

(四)坚持要素支撑,充实“深度融”的关键力量

一要加快人才培育。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企业、院校合作,不断优化专业建设结构、拓展师资交流渠道、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深化拓展“接您回家”系列活动,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引导各类人才扎根阜阳。二要完善配套设施。完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服务;继续深化与长三角优质教育、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资源对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结对合作运行机制,切实提升阜阳公共服务水平。三要强化金融支持。积极引进沪苏浙地区金融机构落户,重点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来阜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强化银企对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阜阳长三角安徽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