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释①
2023-12-22王宏杰
王宏杰
1. 引言
2. 文献中有关“”的记载
(《嘉泰会稽志·卷十八(拾遗)》)
(《万历绍兴府志·卷七(山川志四)》)
(《乾隆绍兴府志·卷六(地理志六)》)
(《乾隆绍兴府志·卷十八(物产志二)》)
(《嘉庆山阴县志·卷四(土地志第一之四)》)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 山阴之部)·土地志》)
(《越谚·中卷(名物 水族)》)
(《浙江古今地名词典》)
(《简明古今汉语词典》)
(《绍兴方言》)
(《绍兴方言研究》)
3.1 以形索义:从字形角度解释“”的可能性
(《汉语大字典》)
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
(《山海经传·东山经第四》)
现代科学中对“犰狳”的介绍则更为具体:
哺乳纲,贫齿目,犰狳科。头顶有鳞片,形成盔状。躯干部一般分成前、中、后三段,前段和后段有整块不可伸缩的骨质鳞片,中段的鳞片分成绊(带状),以筋肉相连,可伸缩,绊数视种类而异。尾部和四肢也有鳞片,鳞片间有毛。腹部无鳞,有较密的毛。
(《辞海》)
3.2 因音求义:绍兴话中的两种
黄颡公 “黄”,读“盎”。鼬,一名“黄鼠狼”。赤大,黄尾,啖鼠拖鸡,尾可笔。
(《越谚·中卷(名物 禽兽)》)
黄颡公 ɒŋ去sɒŋ上kuoŋ平黄呼盎,鼬,又名黄鼠狼。[例]~拜年,没怀好心。
(《绍兴方言》)
(《绍兴方言研究》)
“黄”在《广韵》中记作“胡光切”,在上古音系属于匣母阳部字,“”()在《广韵》中记作“乌朗切”,在上古为影母阳部字。两者韵部相同,为叠韵关系,声母相近,为邻纽双声,因此可以判定“黄”“”音近,具备借用的条件。结合黄鼠狼通体呈黄色的特点,不妨将“黄”视为本字,而将“”视为借字。基于这一认识,再看[ɒŋ52]与[sɒŋ52]结合的情况。
上述几位学者都认为[sɒŋ52]应当是“颡”,“颡”是一个形声字,“从页桑声”,《说文》释为“额也”。当“”与“颡”组合成“颡”时,可勉强解读为“貉的额头”,但这一组合在已有的材料中并未发现用例。当“黄”与“颡”组合成“黄颡”时,则多用来指称黄颡鱼,而未见黄鼠狼的用例。可见,用“颡”来表示黄鼠狼公”中的[sɒŋ52]显得牵强。那么,与黄鼠狼有关的[sɒŋ52]的本字会是什么呢?
事实上,古书中有关黄鼠狼的记载,不光有“鼬”“鼬鼠”“黄鼬”等,还有“鼪”“鼪鼠”“黄鼪”的用例:
鼬鼠。今鼬似鼦,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音牲。
(《尔雅注·释兽》)
(《读书杂释·卷九(尔雅 鼬鼠)》)
鼬,俗呼黄鼪,即黄鼠狼。捕食鼠及小鸟,有时窃害家禽而吮其血。
(《歙县志·卷三(食货志)》)
此外,表示黄鼠狼的“鼪”还有异体字“狌”的写法,而“狌”同时也是“猩”的异体字。因此“狌”在字书中有2种读音:读shēng时为“鼪”的异体字,表示黄鼠狼;读xīng时为“猩”的异体字,表示猩猩。金春华(2014)在调查绍兴方言内部差异时,发现绍兴话中对黄鼠狼的叫法存在“ɒŋ sɒŋ kuoŋ”和“ɒŋiŋ kuoŋ”2种差异,这种读音上的差异,也与“狌”的2个本字“鼪”“猩”的差异相近。这也表明,sɒŋ52]公”中的[sɒŋ52]极有可能是“狌”。
4. 结语
至此,我们来回答前文提到的2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