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指称修正行为对比研究①

2023-12-22程燕华谢厚兰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自闭症语料修正

程燕华 谢厚兰

1. 研究背景

会话修正作为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交际双方针对会话中信息量表述不当或不完整等交际问题,通过各类会话策略进行修正,从而确保会话交谈的顺利进行。(Schegloff,1997;Levelt,1983)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其核心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隘及重复刻板行为。(DSM,2013)在社会交往当中,指称(reference)行为是常见的行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特定的形式来谈论人物、物体及时空等实体。(程燕华 等,2009)指称阻碍是自然会话中的常见现象,会话中交际双方对指称表达的不恰当的使用、认知与理解都会导致指称阻碍的产生。说话者对会话中阻碍点的及时恰当修正是成功交际的必要前提之一。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会话修正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该群体在线互动交流中的语用水平,揭示和修补其在各阶段的认知及元认知特征;修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Martin et al. ,2020)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多以以英语为母语的自闭症儿童为对象,对比、分析与其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的指称修正行为。研究者采集或儿童与父母亲子游戏情境下的会话,或康复治疗师与儿童的交谈语料,或儿童与研究者共同完成指称任务所产出的会话语料,对比和分析2组儿童在指称障碍、修正结果及修正策略等维度的异同。(Ohtake et al.,2011)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有研究认为自闭症人群进行实施修补行为极具困难;部分研究发现该类人群修正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如自闭症组所产出的指称障碍明显多于正常组(Meadan et al.,2006;Wiklund,2016),修正类型较为简单且修正成功率较低(Volden,2004;卢佩美 等,2015;马博森 等,2021);另有小部分研究证实了自闭症儿童的修正能力完好,无明显受损(Keen,2015)。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自建小型语料库,量化对比6—7周岁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及正常儿童在故事讲述及自然会话2类不同情境下的指称修正能力,较为系统地探究2组儿童所产出的指称障碍、修正引导及修正策略特征。运用语料库的对比和分析,可更全面地揭示自闭症儿童的指称修正行为特征,发现其修正行为的优势和症结所在。基于研究发现,笔者提出一个针对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指称交际障碍的初步干预方案,为针对汉语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实操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2组儿童均为6—7周岁的学龄前儿童。本研究先从市区某康复医疗机构选取自闭症儿童,这些儿童的语言与沟通能力相对较好且均有医院开具的自闭症诊断证明。研究者向家长和教师说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对儿童进行了语言与认知能力测试。最终选取了20名自闭症儿童,这些儿童经过了韦氏儿童智力测试(WISC-IV),总智商数在85以上。另外,研究者通过韦氏儿童智力测试及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R)评估了这些儿童的言语理解及接受性词汇水平。自闭症儿童筛选完毕后,研究者再从市区某幼儿园筛选出20名与自闭症儿童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这些正常儿童同样需经过上述2项标准化测试。被试儿童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基本情况

表1数据显示,2组被试儿童的生理年龄、言语理解、接受性词汇及总智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生理年龄)=0.405>0.05;p(言语理解)=0.415>0.05;p(接受性词汇)=0.812>0.05;p(总智商)=0.244>0.05。

2.2 语料的采集

为全面考察2组儿童在不同交际情境中的指称修正行为表现,本研究通过诱发方式采集叙事及自然会话2种视频语料。研究者向参与互动的老师说明研究目的,若儿童在交际中未能自行识别、修正会话中的不当之处,请老师及时提出疑问,诱导儿童引发会话修正行为。下面简单介绍本研究中2种语料的采集情况。

叙事诱发任务共包括以下2个子任务:(1)《青蛙去哪里了》绘本叙事(研究者向儿童提供无字绘本,请儿童在有视觉材料支持,但交际方不可见的情境下讲述故事);(2)《猫和老鼠》视频故事重述(研究者向儿童提供无对白的动画视频,儿童看完后,在无视频画面辅助及交际方不可见的情境下讲述故事)。互动语料的诱发任务包括话题和图片2种类型:(1)话题任务包含6个话题,由研究者结合儿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拟定,包括谈论儿童的幼儿园、周末游玩的地方、看过的动画片及玩过的玩具等;(2)图片任务一共包括20张图片,包含人物、动物和日常物品3类指称实体。完成任务的形式为一对一互动,启动方式为实验参与者向儿童提问。问题类型包括:谁?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

2.3 语料的加工处理

借鉴前人对修正行为的界定与分类,本文首先把修正的内容分为指称信息错误的修正和指称信息是否符合交际语境的恰适性的修正。其中指称信息错误包括信息错误和无关指称2种类型,指称恰适性不当包括指称模糊和指称歧义2种类型。(朱芳谊 等,2011)根据修正启动的方式,本文把指称修正分为他人启动的修正、自我启动的修正及零启修正。(姚剑鹏,2015)根据修正是否成功,本文首先将指称修正分为修正成功和修正失败2种类型。其中,修正成功的指称行为策略包括替换插入、重构、重复、搜词及他人援助;修正失败的指称行为包括转移话题和不当修正。(马文 等,2011)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借助标注软件ELAN 5.9对所采集的视频语料进行质性分析。语料的编码和标注工作由研究者与一名研究生独立完成。标注初步完成后,研究者从标注语料中随机抽取了15% 的样本来核对标注一致性情况,得到的标注信度系数为93.8%,表明标注一致性良好。针对标注不一致的语料,双方讨论后达成一致,对原标注进行了修订。标注工作完成后,研究者使用SPSS 27.0 统计软件进一步量化分析,对比分析2组儿童在指称障碍、修正启动及修正策略3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

3. 研究结果

3.1 自闭症组和正常组在不同情境下指称障碍类型对比分析

自闭症组与正常组在故事讲述中的指称障碍类型及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组儿童在故事讲述中的指称障碍类型及对比情况

由表2可见,自闭症组在叙事语篇中所出现的指称障碍总频次为248次,正常组为143次。具体而言,自闭症组与正常组所产出的指称障碍分布情况较为一致:指称恰适性不当中指称模糊频次及其比例最高,分别为123次(43.46%)和76次(47.20%);其次为指称恰适性不当中的指称歧义,其频次和比例分别为70次(24.73%)和46次(28.57%);指称信息错误中的无关指称的频次及其比例最低。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显示,2组被试所产出的指称模糊频数存在显著性差异(U=280,p<0.05),自闭症组明显多于正常组。

下面再看2组儿童在自然会话中的指称障碍类型及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组儿童在自然会话中的指称障碍类型及对比情况

由表3可见,自闭症组在自然会话中所出现的指称障碍总频次为564次,正常组为382次。具体而言,自闭症组与正常组所产出的指称障碍也较为一致:其中,指称恰适性不当中的指称模糊出现的频次及其比例最高,分别为214次(35.61%)和151次(39.12%);其次为指称歧义和信息错误,自闭症组分别为158次(26.29%)和121次(20.13%),正常组为101次(26.17%)和109次(28.24%);无关指称的比例相对较低。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显示,除信息错误外,自闭症组所产出的无关指称(U=175,p<0.01)、指称模糊(U=232,p<0.05)及指称歧义(U=250,p<0.05)的频数均明显多于正常组。

就2种语料的对比而言,自闭症组在自然会话中产生的指称障碍更多,除故事讲述中所产生的“指称模糊”这一会话障碍外,“无关指称”“指称模糊”和“指称歧义”频次也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如以下几例:

图1 歌唱者

①(会话语境:交际方询问儿童图片的内容,儿童回答问题。)

任老师:那你觉得这个女生在干吗?

点点:ta在看望远镜。

例①中,自闭症儿童点点把图1中的话筒说成望远镜。指称语“望远镜”与交际情境中的指称对象“话筒”无语义关联,属于无关指称。

②(会话语境:交际方询问儿童学校教室里还有什么?儿童边思考边回答。)

宁宁:还有,画画,那些都封着呢。

例②为指称模糊现象:自闭症儿童宁宁未使用不定指形式,而是使用了定指形式代词“那些”首次引入故事物体,却始终未续谈该物体,使听者不明白“那些”具体指称哪些东西。

图2 勺子与叉子

③(会话语境:交际方询问儿童图片的内容,儿童看图片回答问题。)

任老师:这上面有什么啊?

茵茵:哈哈,我喜欢这个。

例③为指称歧义现象:自闭症儿童茵茵所使用的代词“这个”首次引入图片上的故事物体,对照图2,听者不明白“这个”具体指称图片上的哪个物体。

3.2 自闭症组和正常组在不同情境下修正启动类型对比分析

自闭症组与正常组在故事讲述和自然会话中的修正启动类型的情况具体见表4和表5。

表4 2组儿童在故事讲述中的修正启动类型及对比情况

表4显示,在修正启动方式方面,2组儿童的启动行为类似。由他人引发的修正在自闭症组和正常组中的频次和占比最高,分别为211次(74.56%)和87次(54.04%);零启动的频次次之,分别为44次(15.55%)和35次(21.74%);自我启动的频次和占比最低。组间比较显示自闭症组中他人启动修正的行为显著多于正常组(U=121,p<0.01)。

表5 2组儿童在自然会话中的修正启动类型及对比情况

表5显示,在修正启动方式方面,2组儿童存在不同的启动行为偏好。就自闭症组而言,他人启动的频次和比例分别为461次和76.71%,远高于自我启动方式88次和14.64%。正常组中他人启动的频次和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47次和38.08%,低于自我启动方式195次和50.52%。就组间比较而言,统计结果显示,2组儿童在他人启动和自我启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闭症组他人启动的频次显著高于正常组(U=99,p<0.01);而正常组自我启动的频次显著高于自闭症组(U=209,p<0.05)。

在2种语料的采集任务中,相同点在于自闭症组在2种语料中均需要他人启动来引发修正行为;不同点在于正常组在自然会话中除他人引发修正外,自我引发修正的行为显著多于自闭症组。请看以下几例:

④(会话语境:交际方询问儿童关于学校的老师,儿童边思考边回答。)

王老师:你们学校有哪些老师啊,你最喜欢谁啊?

佳佳:有李老师和王老师了,我最喜欢ta了。

王老师:谁?

例④中,自闭症儿童宁宁使用了代词“ta”,并且无法区分性别,而上文中又出现了“李老师”和“王老师”2个人物,此处出现了指称歧义现象。该指称歧义由交际方引发修正,见上例第4行。

⑤(叙事语境:儿童看完视频故事,向交际对象谈论故事情节。)

小小:妈妈在它的蛋盖上晒衣服。

李老师:谁的妈妈呢?

该例语境中,自闭症儿童小小使用了称谓语“妈妈”,首次谈论视频故事中的“鸟妈妈”,但由于交际方未观看过该视频,且“鸟妈妈”也未出现在谈话现场,导致李老师无法理解该指称对象。该指称模糊现象也由交际方引发修正,见第3行。

⑥(会话语境:儿童向交际对象谈论他的周末活动。)

向向:然后,我们就会去那个城堡玩,就是城西银泰一楼的那个大城堡。

例⑥中,正常儿童向向先用指称语“那个城堡”谈论,意识到指称信息的不准确性后,立即自我引发修正,并自我修正为“城西银泰一楼的那个大城堡”。

3.3 自闭症组和正常组在不同情境下修正策略对比分析

自闭症组与正常组在故事讲述和自然会话中的修正策略及对比情况具体见表6和表7。

表6 2组儿童在故事讲述中的修正策略及对比情况

表6为故事讲述语料中2组儿童各类修正策略的分布及对比情况。就修正成功频次和比例而言,自闭症组和正常组“修正成功”的频次及其比例均远高于“修正失败”,分别为74.65% 和91.93%。在修正成功行为中,自闭症组和正常组采取的修正策略比例较高的均为“替换”和“插入”,其中自闭症组分别为82次(28.87%)和50次(17.61%),正常组分别为60次(42.24%)和32次(19.88%)。组间比较而言,2组儿童存在显著差异的指称策略为“搜索”“他人援助”和“转移话题”,其中,自闭症组所使用的修正策略“他人援助”(U=202,p<0.05)和“转移话题”(U=120,p<0.05)频次均高于正常组;而正常组所使用的“搜词”策略显著高于自闭症组(U=148.5,p<0.05)。

表7 2组儿童在自然会话中的修正策略及对比情况

表7表明,2组儿童在自然会话中“修正成功”的频次和比例也均远高于“修正失败”,其中,自闭症组占比72.21%;正常组占比88.34%。在成功修正的指称行为中,自闭症组使用较多的修正策略为“插入”(167次/27.79%)、“替换”(79次/ 20.47%)2种策略;正常儿童组使用较多的策略为“重构”(98次/ 25.39%)和“替换”(92次/23.83%)。就组间比较而言,2组儿童所使用的存在显著差异的策略为修正成功中的“插入”“重构”“重复”“搜词”和“他人援助”策略,及修正失败中的“转移话题”和“不当修正”策略。其中,自闭症组通过“插入”(U=111,p<0.05)、“重复”(U=269,p<0.05)和“他人援助”(U=28,p<0.01)策略成功修正指称障碍的频次显著高于正常儿童,而使用“重构”(U=150,p<0.01)和“搜词”(U=182,p<0.05)策略修正指称障碍的频次显著低于正常组;除此之外,自闭症组由于“转移话题”(U=56,p<0.01)和“不当修正”(U=25,p<0.01)策略而导致修正失败的指称行为显著多于正常组。

在2种语料的采集任务中,相同点在于2组儿童在2种语料中使用较多的均为“替换”和“插入”策略;自闭症组在2种语料中修正成功的行为比例均低于正常组,其中“转移话题”是指称修正行为失败的重要因素;正常组在2种语料中均倾向于使用“搜词”策略执行指称修正行为。具体请看例⑦和例⑧。不同点在于2组儿童具体修正策略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在互动语料中,自闭症组采用“插入”“重构”等策略修正成功的频次显著高于正常组,且由于“不当修正”导致修正失败的指称行为显著多于正常组,如例⑨和例⑩。

⑦(会话语境:交际方询问儿童图片的内容,儿童看图片回答问题。)

图3 孙悟空

王老师:哪里起的火呀?

小奕:天上。

王老师:天上起火了呀,那他在哪里?

小奕:这是孙悟空。

在该例中,自闭症儿童小奕围绕孙悟空的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当老师引发修正行为(见第4行),问孙悟空在哪儿时,小奕没有回应,而是转移话题导致修正失败(见第5行)。

⑧(叙事语境:儿童看完视频故事,与交际对象谈论故事情节。)

俊俊:它又掉到花的上面,那个,花瓣里的那个,圆圆的,黄的那个,花蕊。

该例语境中,正常儿童俊俊先使用模糊指称语“花的上面”,发现指称信息不明确后,引发自我修正,使用“搜词”的修正策略尝试对指称对象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最终将该指称对象成功修正为“花蕊”。

⑨(叙事语境:儿童看完视频故事,与交际对象谈论故事情节。)

西西:猫就去抓小鸭,小鸭有尖尖的嘴。

王老师:小鸭的嘴不是尖尖的啊,是不是小鸡啊?

西西:小鸭。

该例属于指称修正不当现象。自闭症儿童西西先引入了指称对象“小鸭”(见第2行),但未发现该指称语的错误,由老师引发修正行为(见第3行)。但经过诱发后,西西仍固执地将该故事角色指称为“小鸭”。再来看一例自闭症儿童会话语境中的不当修正,见例⑩。

⑩(会话语境:老师就图片提问,儿童回答问题。)

许老师:那你们班级谁有手表啊?

航航:有。

许老师:谁呢?

航航:就是有。

该例语境中,许老师针对自闭症儿童航航第一次会话中所出现的指称模糊引发修正(见第4行),但是航航经过修正后仍未将指称模糊修正成功(见第5行)。

4. 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故事讲述及自然会话为交际任务,探究学前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指称障碍、修正启动及修正策略方面的表现。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研究者验证了不同的交际情境对儿童的指称修正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1)自闭症组在自然会话中产生的指称障碍更多,除故事讲述语料中“指称模糊”这一会话障碍类型外,“无关指称”“指称模糊”和“指称歧义”频次显著高于正常组;(2)自闭症组在2种语料中均需要他人启动修正行为;正常组在自然会话中更倾向于使用自我启动的修正模式;(3)自闭症组在2种语料中使用“搜词”策略执行指称修正行为存在较大困难,且倾向于使用“转移话题”策略而导致修正失败。此外,自闭症组在自然会话中由于“不当修正”导致修正失败的指称行为也显著多于正常组。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2类儿童在2种语料中的指称修正行为表现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究其原因,国外众多研究均指向自闭症人群对交际情境因素的认知缺陷。这些研究发现,这一人群获取语境线索和情境认知的能力较低。国外已有众多研究探讨有关自闭症人群的情境因素认知能力,如有研究评估了患艾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AS)的成年人在具有不同情境处理要求的多项社会认知任务中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AS成年人获取社会意义所需的语境线索和情境认知能力较低(Morisseau et al.,2013);也有研究采用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3位波兰语自闭症青少年所产出的图片描述和叙事语料进行研究,该研究还发现自闭症交际行为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和交际情境有密切的关联(Grigoroglou et al.,2019)。

5. 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交际障碍,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干预建议。

首先,教师和家长应在日常交际中适量增加儿童修正能力的训练。结合不同情境的指称对象,设计多种不同交际情境的干预活动:双方在情境干预活动、单方在情境干预活动和双方未享情境干预活动。这些干预活动均可通过故事讲述、游戏场景及自然会话等实现。教师和家长可基于本文的3个分析维度,即指称障碍、修正启动及修正策略,构建评价体系来评估儿童的指称修正能力,发现儿童交际的优势和症结,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训练方案。

其次,结合认知能力的训练,提升儿童的修正能力。自闭症儿童修正行为的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心理理论及认知灵活水平的影响。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够理解自己及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该研究围绕错误信念任务(false-belief task)展开,错误信念作为考察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研究策略,重点关注儿童能否把错误信念归因于他人(Sigman et al.,1997)。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一级和二级信念水平与其识别和修正指称错误的能力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李美华 等,2005;Bosco et al.,2012)此外,也有相关研究发现,儿童的认知灵活性与其会话修正能力呈正相关,即认知灵活性较好的儿童能更加积极地回应交际方的反馈,主动修正会话中所产生的指称歧义现象。(Bosco et al.,2016;Mok et al.,2020)相比之下,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模式僵化,倾向于固执地坚持某种解读方式,该认知模式导致其较少地主动发起自我修正,或片面使用某种修正策略,或采用转移话题的策略回避他人启动的修正行为。

最后,会话修正行为中除使用语言模态外,也常会借助手势动作、目光注视、韵律等其他模态进行表意。本文仅关注了儿童语言模态的表意功能,未将手势动作及目光注视等模态资源纳入考量范围。除此之外,本文揭示了自闭症儿童修正能力障碍方面的外在表现并从认知角度进行了阐释,暂没有揭示这一障碍背后的脑工作机制。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加入自闭症交际障碍的研究队伍,相关研究多使用脑电和脑成像技术来检测脑区在静息状态或者相关任务事件加工时的状态,以便确定自闭症的功能脑区和神经病理机制。因此,开展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脑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指称修正行为干预研究能进一步深化我们对自闭症交际障碍的理解。

猜你喜欢

自闭症语料修正
Some new thoughts of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ased on Miall's paper(1985)
修正这一天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合同解释、合同补充与合同修正
软件修正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