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林江治疗复杂性肛瘘经验

2023-12-21李嘉钦梁林江柳瑞瑞钟盛兰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挂线外口内口

李嘉钦,梁林江,徐 浩,柳瑞瑞,钟盛兰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肛肠科(上海 200434)

肛瘘是临床常见的肛肠疾病,我国肛瘘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7%~3.60%[1]。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但部分患者预后不佳,原因主要有术前病灶评估不准确、手术方式选择不恰当、病情特殊等[2]。复杂性肛瘘是治疗难度较高的肛瘘类型,相较于单纯性肛瘘,其病变涉及的肛门括约肌范围较大,手术风险及复发率较高,术中需精确判断瘘管的走行并注意肛门功能的保护[3]。中医学认为,肛瘘为湿热余毒不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所致。中医古籍对其治疗多有记载,如明代就有以药线探穿瘘管治疗高位肛瘘的记载,《外科图说》亦有采用探肛筒、过肛针、弯刀治疗肛瘘的记载,但通过挂线缓慢切开管道仍然是最传统的肛瘘治疗方法[4-5]。

梁林江主任是上海市著名中医痔科专家,师从林之夏先生,为林氏痔科第五代传人,现为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林氏痔科传统痔瘘治疗术”为上海市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改单纯挂线为药线挂线,借助九一丹的腐蚀作用加速切开管道,可明显缩短挂线时间[6]。梁主任从事中医肛肠疾病临床工作多年,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同时博采众家所长,在“林氏痔科传统痔瘘治疗术”的基础上创新手术理念,采用挂线、过桥、截断、切开等方式治疗复杂性肛瘘,颇具特色。现将梁主任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病情评估

肛瘘的治疗原则是破坏内口、去除瘘管并尽可能地保留肛门括约肌,因此术前定位内口、明确主管与支管的走行、判断管道与括约肌的关系都相当重要,尤其是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而言[7]。

1.1 看外口,辨病情 外口是肛瘘的外在表现,可通过观察外口形态、位置、数量辨别病情。

外口高突、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提示发病时间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病史;外口凹陷,提示肛瘘的初发病灶埋藏较深,存在支管且范围较广。

外口距离肛门较近,提示管道较浅,但仍需仔细探查深部管道,以明确隐藏支管的情况;外口位于肛门后半圈,内口多在肛内后正中点位处;外口在肛门前半圈,内口的位置多与外口相对应;外口位于肛门两侧,要考虑范围较大的马蹄型肛瘘可能。

若有多个外口,则需分辨管道为独立存在还是互相贯通。

上述判断方法与经典的所罗门定律[8]基本吻合,准确率较高。

1.2 探管道,摸硬结 肛周触诊时若触及明显的条索状硬结向肛内走行,提示管道较浅;若条索状硬结较为隐蔽,不易触及,提示管道走行深陷,涉及括约肌位置较高,病情复杂。

肛内指诊时若在齿线处触及小硬结或凹陷,则可大致判断内口位置;若触及直肠环硬化,或在直肠内触及硬结,提示瘘管范围较深、较广,炎症反应明显,病情复杂;若直肠内硬结按之有中空虚陷感,提示管道隐藏较深,肛瘘容易复发。

肛周核磁共振(MRI)检查能明确内口位置、瘘管走行以及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是临床常用的肛瘘辅助诊断技术[9],与肛周触诊、肛内指诊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2 手术方式

复杂性肛瘘的治疗难点在于切除与保留之间的平衡。梁主任在“林氏痔科传统痔瘘治疗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灵活选用挂线、过桥、截断、切开等手术方式,旨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肛门组织及功能,具有一定的特色。

2.1 管道切开 适用于低位肛瘘的治疗。以探针自外口沿管道探入,用另一手示指伸入肛内,在与探针头垂直的角度触摸管道,寻觅内口。若内口较大,探针探入没有阻力,则可直接穿通至肛门内;若内口较细小,则用示指与探针寻找黏膜最薄弱处,探针稍用力顶穿黏膜,穿入肛内。穿通管道后,沿探针用手术刀或电刀直接切开管道,切开时无需完全切除管壁,以免加深创面。怀疑存在支管者,可用探针进一步在创面处探查,发现有空腔、窦道或支管时可用上述方法一并切开。管道切开后,修剪切口内外两端及创面边缘,均以平坦无凹陷为度。

2.2 管道挂线 通过挂线缓慢切开管道是最传统的肛瘘治疗方法。先用球头银丝自外口探通瘘管,法同探针,穿入内口后,银丝的球头端用另一手示指由内口自肛内勾出肛门。在球头端将药线结扎固定,再缓慢通过内口送回瘘管,将银丝从外口缓缓退出,继而将药线从肛内穿引出外口,将线收紧成圈后打结,余线剪去时保留适当长度,便于术后换药。术后随访时若发现挂线松弛,则再次收紧打结。病灶范围较大、瘘管较深者,挂线时间可适当延长,也可用双股药线同时穿挂,一股松挂,一股紧挂,紧线起切割作用,松线留置备用。

2.3 分次紧线 复杂性肛瘘常需切断两处以上括约肌,以彻底清除病灶。管道较浅、范围较小者可以同时切开,若管道深而广、涉及括约肌范围较大,则采用分次紧线的方法,分期进行手术。首次手术时先切开一处管道和括约肌,其他管道挂线而不紧线。待术后创口愈合过半、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时,再采用紧线的方法处理其他管道和括约肌,以此代替手术刀直接切开。挂线而不紧线,意在保护肛门功能,同时防止管口闭合、管道阻塞,并为下次手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4 过桥 若肛瘘管道涉及肌层较多,在肛门周围走行过长,则需用过桥的方法将管腔两端切开,中段管道或空腔不予切开,用九一丹药线或棉条对穿后放置引流,如此可起到蚀管祛腐的作用。术后定期更换药线或棉条,待管道腐肉清除后,改用生肌收敛药外用收口[10]。

相较于切开术式,这种方法更加安全,对肛门的损伤也更小。如马蹄型肛瘘,其管道穿越肛尾韧带,运用此法不仅可以避免切断韧带,还能将其作为“桥”,从而保护肛门外观,避免造成肛门移位、排便障碍或损伤尿道及前阴组织。

2.5 截断 对于走行弯曲、无潜在支管存在的复杂性肛瘘患者,可在管道由肛外向肛内走行之转折处造一外口,将其截为两段。造口至内口段管道切开,或配合挂线,以截断病根;残留的外口段以九一丹棉条插入蚀管祛腐,后期用生肌药收口。

以半马蹄型肛瘘为例,此法既能避免因全部管道切开造成肛缘内陷、肛门变形,又能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11]。马蹄型肛瘘也可用此方法,切开中间通肛门内口的管道(即主管),两侧管道则予插药治疗。

3 术后用药

3.1 创面用药 术后早期换药时,创面可用具有拔毒祛腐功效的外用散剂,常用九一丹(含红升丹、煅石膏等),取其腐蚀管壁、拔毒生新之用[12];若创面渗液较多,则可选用具有收涩敛干作用的膏剂,如玉糊浆(含石灰水、麻油等),燥湿收敛、止血散瘀,以加速创面愈合[13]。

在后期创面愈合过程中,可选用活血生肌类散剂,如生肌散(含炉甘石、朱砂、轻粉、冰片等),清热解毒、活血生肌,以促进创面愈合、防止肉芽过度增生[14]。

3.2 内服方药 若肛瘘部位肿痛明显,流脓较多,则采用具有清热解毒、透脓消肿功效的中药汤剂内服,常用经验方(术后清热方)由金银花9 g、连翘9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9 g、牡丹皮9 g、皂角刺9 g、地黄15 g等药物组成,有助于减轻手术创面红肿渗液。

若肛瘘局部症状不明显,则采用具有补益气血、理气健脾功效的中药汤剂内服,常用经验方(术后调补方)由炙黄芪18 g、党参15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当归15 g、川芎9 g、地黄15 g、熟地黄15 g、制何首乌15 g等药物组成,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

3.3 坐浴用药 梅石熏洗方是梁主任在洗痔方(《本草汇言》)的基础上研制的熏洗经验方,由乌梅30 g、石榴皮15 g、皂角刺15 g、黄连9 g、苦参15 g、五倍子15 g、赤芍12 g、牡丹皮12 g、红花9 g 等药物组成。方中乌梅、石榴皮酸敛收涩、消肿止痛,皂角刺消肿脱毒,配以黄连、苦参、赤芍、五倍子、牡丹皮、红花等清热燥湿、凉血祛瘀,可有效减轻术后创面的水肿、疼痛。每日坐浴熏洗持续至创面痊愈,同时可配合微波、红光照射等理疗手段[15]。

4 治疗要点

4.1 手术时机要恰当 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16-17]。肛瘘治疗宜早不宜迟,但对于部分管道不明显、发作间歇长的患者不宜匆忙手术,以免造成假道或过度手术。

如遇需要分次处理的复杂性肛瘘,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若指诊时管道清晰、引流通畅,则管道成形后即可手术;若管道走向不清,暂时闭合不发,或时有发作,症状轻微,保守治疗可控制症状,则可适当延长二次手术的间隔时间,待肛瘘局部肿痛症状明显,或引流不畅时,再行手术。

梁主任常言,复杂性肛瘘的治疗犹如排兵布阵,当全盘考虑,有攻有守,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时机是治疗成功的前提,前期手术的成功可为后期手术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4.2 挂线方法要灵活 梁主任对复杂性肛瘘的治疗追求稳中求效,因此多用挂线处理管道复杂的病例,且挂线方法因人而异,灵活多变。

若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则使用橡皮筋挂线,借助橡皮筋的自行收缩力缓慢钝性切割;若管道外部切除后创面较大,肛内部分不宜一同切开,则使用丝线松挂,此法不仅能标记管道,还能促进引流,待外部创面范围缩小后再予紧线处理;若管道未完全跨越直肠环,但涉及的肌肉层较多,则使用丝线紧线挂线进行切割,此法可避免一次性切开导致的肌肉回缩、肛门失禁,同时还能减少出血。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探寻管道走向时手法应轻柔,以免造成人为假道。管道基底部疏松者,不能过度搔刮,以免出血过多,影响术中操作。

4.3 术后换药要重视 治疗复杂性肛瘘时除了掌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挂线方法,术后换药同样重要[18]。换药时手法要轻柔,创面清洁应彻底,尤其是深部管道未完全切开的创面,须探底擦拭,以免因引流不畅而影响愈合时间或假性愈合后复发。存在挂线时,可用镊子提起皮筋或丝线,以便彻底清洁创面;指诊检查时要了解挂线松紧,及时紧线。若创面肉芽组织过度增生,隆起于创面平面,则应及时修剪平整。如此,才能保证治疗效果。

5 验案举隅

傅某,男,62岁。初诊日期:2021年7月27日。

主诉:肛旁硬结不适伴溢液2 个月。患者2 个月前因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术,术后症情好转,疼痛减轻。近1 个月来肛旁硬结仍存在,肛周分泌液较多,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梁主任门诊就诊。刻下:肛旁硬结,时有溢液,偶有便纸少量带血;大便每日一行,小便畅,胃纳可,夜寐安。专科检查(截石位):3 点位距肛缘3 cm 处见开放外口1 个,按压见少量脓液,指诊肛旁2~5 点位均触及硬结,肛内6 点位齿线处触及凹陷;肛门括约肌收缩功能正常,直肠内未触及异常肿块。肛周增强MRI提示:肛门左旁肛瘘伴感染,肛管6点位见内口;左侧臀大肌边缘少许炎症改变。

西医诊断:复杂性肛瘘(半马蹄型);中医诊断:肛漏;辨证:湿热下注。完善术前检查后,于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术。

手术过程:患者取右侧卧位,屈膝,暴露臀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手术刀切开外口,探针探查显示管腔较大;自外口继续向前后两侧切开表皮及瘘管壁,暴露管腔后用探针仔细探查支管走行,于5点位管壁腐肉组织中探及管道穿越括约肌,进入肛内;挂钩定位内口位置后,探针自6 点位肛隐窝处探出,沿探针切开瘘管外侧的肛缘皮肤及部分浅部外括约肌。考虑患者瘘管跨越括约肌范围较大,故采用管道挂线方法治疗,以槽针代替探针定位管道,用球头银丝穿引皮筋、九一丹药线各1 根自切口穿入肛内,皮筋适当扎紧,药线松弛挂线;剪除管腔腐肉,并修剪创面及切口边缘,使创面自肛内向外平整无凹陷;彻底止血后,用九一丹药棉填塞压迫创面包扎固定。创面大小约5 cm×7 cm。

术后创面换药:术后1~6 d,创面分泌液较多,予玉糊浆药棉蘸取少量九一丹换药,每日2次梅石熏洗方坐浴熏洗创面;术后7~16 d,创面渗液减少,创面边缘有白色新生皮肤组织,创面内见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改用生肌散配合药棉压迫创面,收敛生肌;术后17 d,创面明显缩小,肛内挂线位置下移,挂线组织范围缩小,当天于局麻下将挂线处剩余瘘管组织自肛内切开,修剪创面平整,术后继续予生肌散外用换药,中药坐浴,观察1 d 后出院,门诊随访换药;术后45 d,创面完全愈合,肛门功能正常,未遗留排便失禁。

术后内服用药:术后1~6 d,辨证为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透脓消肿,予术后清热方加减。处方:金银花9 g,连翘9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9 g,牡丹皮9 g,皂角刺9 g,地黄15 g,薏苡仁15 g,黄芩9 g,黄柏9 g,泽泻9 g,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服。

术后7 d,创面渗液减少,改用术后调补方补益气血、理气健脾。处方:炙黄芪18 g,党参15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当归15 g,川芎9 g,地黄15 g,熟地黄15 g,制何首乌15 g,枸杞子15 g,陈皮6 g,大枣9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服。

按本案患者被诊断为半马蹄型肛瘘,瘘管波及肛门左半圈,且内口穿越括约肌位置较高。虽然其肛旁病变范围较大,但括约肌外侧的管腔切开尚不至于影响肛门收缩功能,故梁主任选择适当切开管腔,充分暴露感染病灶,使引流通畅,如此不仅有助于术后创面愈合,还能避免因病灶残留导致复发。经探查,患者6点位内口处管道跨越括约肌位置较深,不可一次性切开,故梁主任采用挂线疗法缓慢切割以保护括约肌,同时使深部感染充分引流以缩小感染范围。本案中,梁主任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手术方案,采用管道截断结合挂线术进行治疗,在处理病灶的同时兼顾保护肛门功能,术后配合创面换药、中药坐浴及汤剂内服,取得良效。

6 小结

梁主任在治疗复杂性肛瘘时强调保护肛门功能,提出随证应变、因人而异的治疗策略,并注重术前病情评估及对治疗时机的把握。如此,才能提高复杂性肛瘘的治愈率,避免肛门变形、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挂线外口内口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尿道内口漏斗各参数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曲安奈德联合尿道扩张术治疗尿道外口狭窄的临床报道
外口切开盲端旷置内口结扎术治疗老年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观察
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对大鼠肛瘘术后内口不愈组织修复影响的研究
肛瘘挂线术后中药熏洗护理的疗效观察
塑料薄膜预防经尿道腔镜术后尿道外口狭窄的临床观察
挂线疗法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前列腺电切术后尿道外口狭窄的治疗和预防
瘘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