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2023-12-20李锡炎
摘 要: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服务群众、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坚强坚韧,对党忠诚、紧密团结,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品格、实践品格、作风品格、意志品格和政治品格,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极具典型性、标识性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对锤炼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塑造中国共产党先进形象、激励内生动能、保存红色记忆、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贡献。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词: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谱写的壮丽史诗。伟大长征精神是伟大长征实践的精神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文化的一次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极具典型性、标识性的伟大精神。它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为党和红军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为日后形成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伟大长征精神对锤炼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塑造中国共产党先进形象、激励内生动能、保存红色记忆、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贡献。
有人说,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伟大长征精神就是在苦难中淬炼而成的,在苦难中彰显了其战胜苦难的伟力。巴蜀地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红军在这里转战时间最久、经历路程最远、所处的自然环境最险恶、生活条件最艰苦、进行的战斗战役最多。中央红军进入巴蜀后,首先进行了大规模、大跨度的四渡赤水之役。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江河山川的阻隔,毛泽东以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于敌军重兵集团之间,变被动为主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随后,红军穿越巴山蜀水,翻过高山峻岭,涉过大河险滩,继续向北进军,充分彰显了伟大长征精神。党中央和红军在会理统一了思想、消除了分歧,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在大凉山进行了“彝海结盟”,创造了民族团结佳话;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勇克包座,在雪山草地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巴蜀大地,既是党和红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世界奇迹的地方,也是进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巩固党和红军团结的地方。在这里,党和红军充分展现了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正是伟大长征精神的巴蜀印记。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把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统一起来,
铸就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重要遵循。这条经验,是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在同错误思想的不断斗争中取得的。尤其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人达成了一种十分珍贵的政治共识: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党在成立之初,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经过大革命,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深刻经验,开始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109,115集中表达了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但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盛行,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实行战略突围和转移时,时任中央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导致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付出了惨重代价。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认真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惨痛教训,果断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西渡赤水河,进入巴蜀地区。不久,中央政治局召开“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调整了政治局常委的分工。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由此,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把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有机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判断革命形势,在坚持和发展真理的同时自觉认识和主动修正错误,时时检省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在长征中赢得了战略主动。
伟大长征的巴蜀篇章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把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贯穿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勇克包座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贯穿于巩固党和红军团结的会理会议、确立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两河口会议、总结红四方面军历史经验的芦花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中。在一系列难与变、生与死的考验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战略决策,不犹豫、不动摇,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淬炼,铸就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一个政党的思想品格,是其思想理论和精神特质在实践中的升华和凝结。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是在千难万险中锤炼出来的,是在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不断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在长征中,党和红军始终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坚持以真理精神追求和发展真理,为中国共产人精神谱系的持续发展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把理想信念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把践行
初心、担当使命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统一起来,锻造勇毅前行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36他强调:“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3]6马克思非常注重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革命实践。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付诸实际行动,在改变旧世界的同时建设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用实际行动明确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指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
长征是党和红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过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才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为实现价值追求而采取的行动准则和树立的价值规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行动准则和价值规范,中国共产党人才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向前。在长征中,党和红军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统一起来,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冲锋在前的现实行动,英勇奋战、百折不挠、不惧艰险、敢于探索、勇毅前行,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穿越巴山蜀水、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的无数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人以敢于担当、顽强拼搏的英雄行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生命和鲜血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伟大长征精神。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哪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样,为了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了如此多的惨烈牺牲。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保存力量、解决生存危机与抗日救国、挽救民族危亡有机统一起来,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同步落实到行动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伟大建党精神,锻造出了排除万难、勇毅前行的实践品格。
坚持把为民价值原则与严格纪律要求相结合,把浴血奋战与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
锤炼服务群众的作风品格
“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原则和纪律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党来自人民,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把人民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长征的艰难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原则和纪律要求有机统一起来,维护群众利益、严守群众纪律,坚持了党的优良作风,发展了伟大建党精神。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人“不负人民”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在井冈山根据地,他率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红军的纪律确定下来,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土豪要归公(后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后来,“六项注意”又增加“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内容,从而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成为红军的“第一军规”。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并提出了“真正的铜壁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138,139这一著名论断。在中央苏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得到很好的发扬。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在党内和红军中蔚然成风。
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为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优良作风也相伴相随。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顺境逆境,红军始终严守群众纪律,关心群众生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军之所至,秋毫无犯;军之所行,群众响应。红军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事例,在长征路上比比皆是。四川会理通安的“墙头诗”,就是红军进入巴蜀后,严守群众纪律、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历史见证。1935年5月5日,红军占领通安。当天下午,红军就在四方街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了严守群众纪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主张,成立了贫农团,组织了一支近百人的群众武装。通过贫农团做工作,受敌人欺骗而躲到山上的群众纷纷回到家中。群众武装队伍则在群众代表的带领下,每天分成若干小组,与红军配合向年收租五百石以上的大地主“打财富”。查出来的粮食、衣服、金银、枪支等一律没收,除保障红军基本给养外,其余全部分给群众。通安及附近的群众分到了胜利果实,欢欣鼓舞,纷纷参加革命,有的站岗放哨,有的给红军带路,还有的加入红军,跟随北上。这里的贫苦群众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压迫,被榨干了油水,被称为“干人”。红军来了,“干人”终于笑起来了。正如通安街上的墙头诗所写的:“红军到,干人笑,粮绅叫。白军到,粮绅笑,干人叫。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
长征途中,红军把同敌人浴血奋战与严守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为群众排忧解难,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党和红军继承和发展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扎根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以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锤炼出了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作风品格。
坚持把追求崇高理想与锤炼坚强意志相结合,把革命理想高于天与脚踏实地挑战生命极限统一起来,淬炼坚强坚韧的意志品格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照亮前路的灯和指引航向的标。在共产党人的心目中,革命理想高于天。而在追求价值目标、实现革命理想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艰难险阻和困难挑战。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有在困难挑战面前不低头、不认输的志气和骨气,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广大劳苦大众得到解放而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真正把革命理想转化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这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要求,也是伟大长征淬炼坚强坚韧意志品格的必然指向。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伟大建党精神,把革命理想高于天与脚踏实地挑战生命极限统一起来,淬炼坚强坚韧的意志品格的胜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间,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红军将士,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用顽强意志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世界奇迹。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最惊险、最壮烈的战斗,是同敌军在意志力上的激烈较量。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乘小船英勇渡河,控制了对岸渡口,在被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大渡河水流湍急,河面太宽,渡船极少,同时尾追之敌正迅速赶来。为迅速渡过大渡河,中革军委作出向泸定桥疾进的部署。先头部队红四团接到“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的命令时,距泸定桥还有240里。他们必须在一天之内突破敌人的阻截,走完两天的路程。5月27日拂晓,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以高昂士气加速前进。傍晚,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电闪雷鸣,道路泥泞。为了抢时间,一天没吃饭的红四团将士吃生米,喝冷水,忍着饥饿疲劳急速前进,终于如期赶到目的地,并夺取了泸定桥的控制权。中央红军主力随后陆续由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计划。
渡过大渡河后,红军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气概和坚强坚韧的意志力,翻过了雪山,穿越了草地。萧华将军在《长征组歌》中,对红军以坚强意志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英雄精神,进行了热情歌颂:“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民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转化为坚强的意志力,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淬炼出坚强坚韧的意志品格。这种意志品格,是对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等精神元素的继承和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传承基因。
坚持把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相结合,把反对
分裂与紧密团结统一起来,磨练造就
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
忠诚于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格;忠诚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立场。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就崇尚“尽忠报国”“忧国忧民”“躹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忠诚观有许多融通相合之处。伟大长征精神把革命理想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把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诚观的升华和再造,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规矩和纪律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立场。
在伟大长征的巴蜀篇章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忠诚观,从保持全党团结统一和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相结合,把党性与人民性融为一体,在危难变局中维护和保持党的团结统一。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在牙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联名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然而张国焘却顽固坚持南下主张,在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左路军被迫南下的朱德、刘伯承等人,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开展面对面的斗争,体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潘开文在《“临大节而不辱”》一文中,以亲身经历者的角度,回忆了朱德在阿坝与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的情景:“我跟着朱总司令来到会场,一进门看到屋内气氛很紧张。”主持人宣布开会后,就大喊大叫地指责党中央,“接着有的人就斗起朱总司令来了。但是,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坦然自若,他当时带了一本书去,不管怎么斗他,他一言不发,总是埋头看他的书”。当主持人硬要他表态“承认中央的路线是错误的,并逼着他写文章,发表声明反对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时,朱总司令开始讲话了”。朱德庄重地说:“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我是赞成的,拥护的,我是举了手的,我不能写文章反对我亲自参加作出的决定。如果硬要我发表声明,那我就再声明一下,我是坚决拥护党中央、毛主席作出北上抗日的英明决定的!”[4]172在中共中央的耐心说服和朱德、刘伯承及红四方面军一些领导人的斗争和抵制下,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宣告破产。红四方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一起北上,与红一方面军在西北胜利会师。
在长征途中,还有许多反映红军将士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事例。比如红军炊事员早晨起来问的第一件事,不是有没有米下锅,而是队伍要北上还是南下。他们关心的是方向问题,把对党忠诚时时放在心上。又如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的战士们在过草地时舍不得把整条皮带吃完,一定要留半截带到延安去见毛泽东主席。在充满艰辛坎坷的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实际行动,磨练造就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忠诚,就是对党忠心耿耿,老老实实,一心爱党敬党为党;就是对人民群众全心全意,认真负责,一心爱民护民为民。担当,就是面对困难、风险和挑战,敢于站出来、冲上去,敢于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长征路上形成的忠诚担当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赋予了鲜明的政治品格,为后来确立的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好干部标准奠定了根基。
结 语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服务人民、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坚强坚韧,对党忠诚、紧密团结,是伟大长征精神巴蜀印记的主题词,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关键词。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实践品格、作风品格、意志品格、政治品格,为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极具典型性、标识性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会遇到诸多矛盾和困难,甚至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伟大长征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独特贡献,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增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路上,自信自强,顽强拼搏,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编.朱德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黄云龙]
Abstract: During the arduous Long Marc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Red Army soldiers, upholding truth and ideals, fighting bravely without fear of sacrifice, acting independently,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erving the masses, strictly observing discipline, working hard with strong and tenacious will, remaining loyal to the Party and maintaining close solidarity, showed distinctive ideological, practical, working, volition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s, and formed the great Long March Spirit which is very typical and symbolic in the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e great Long March Spir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make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empering the political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shaping the Party’s advanced image, encouraging endogenous momentum, preserving red memory, and 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e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n the new Long March to advanc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n all fronts, we should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Long March Spirit and open up a new world where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flourish.
Key Words: Long March Spirit;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