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领导视域下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组织法规制度的互动发展

2023-12-20何茜曦孙秀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摘 要:党的组织路线在党的组织建设中起到统领政治方向、明确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建设在党的组织路线的引领下不断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明确了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有利于提升党的组织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质量。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是贯彻党的组织路线的制度载体,对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适用性和程序化推进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总结和发扬党的组织建设中好的经验,实现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建设的互动发展,对于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组织法规制度;组织建设

相对说来,党的组织路线是政党作为政治实体的主要机制保障,因而也就涉及特定组织形式的政治性质和发展方向,而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既是这种机制运行的基本载体,也是组织建设的基本遵循。因此,党的组织路线和相应的组织法规制度从来就是在相互作用中建设和发展的。对于这种情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概括梳理党的组织路线和组织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演进及特征;其次,指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相应组织法规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最后,结合新时代要求阐释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对贯彻党的组织路线的保障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与组织法规

制度建设的演进历程及特征

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的组织路线也随着党所担负政治任务的变化而呈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是组织路线的具体载体,也在时代发展浪潮中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一)始终坚持用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理念指导党的组织路线

从党的组织建设所遵循的价值理念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思想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系统地提出组织建设和组织路线的问题,但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如何建党都有过重要论述。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413这些宣言式的原则,表明并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不存在特殊的利益。而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应采取何种组织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中提出了把民主集中制作为第一国际的组织原则,这就与宗派主义和自治思想划清了界限,[2]169而这也是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后对无产阶级建党所提出的需要坚持的组织原则。列宁进一步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所应发挥的组织作用,即“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3]3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党的领导。党的一大纲领明确指出党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初步确定了党的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的组织结构,规定凡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设委员会,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群众党”的目标,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党的三大确立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建党路线,中国共产党在各大城市帮助国民党改组和扩大党组织。党的四大专门强调“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4]258积极扩大工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入党,并实行民主的集权主义。党的五大将民主集中制原则写入党章,从根本上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征。党的六大正式提出党的“组织路线”概念,并确立了党的组织建设的任务和方针,进一步发展党组织,吸收广大产业工人入党,健全地方党部和支部的联系,但片面强调党员成分的无产阶级化,导致组织建设的狭隘化。古田会议纠正了党的组织发展中的“唯工人成分论”,强调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共产党员,不仅增强了共产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增进了群众对共产党的认同感。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直到党的七大明确了选拔干部的标准,即将干部的群众观点和执行群众路线的好坏作为鉴定干部最重要的一项标准。[5]126随后,在巩固党组织层面,完善党组织内部的活动方式被提上议事日程,包括建立健全请示报告制度,完善党委制、党代表大会制度等,使之成为发挥党内民主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巩固党组织、保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此,党主要从整顿各种错误思想、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培养又红又专的党员干部、团结知识分子等四个方面着手推进组织建设,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彰显,保证了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党不仅通过“整风”培养和塑造了党员干部严守纪律、忠诚担当的作风,而且把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也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在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方面,早在1950年中共中央就发出了《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要求对党员开展教育和审查党员干部,从而达到建设一个具有战斗力和布尔什维克化的群众性政党的目标。在培养干部方面,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6]250随着这一要求的逐步落实,不仅培养了大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的干部,而且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发挥了导向作用。在吸收人才方面,一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二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发展党员,吸引更多知识分子加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建设中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是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由此,邓小平指出,党在新时期的组织路线要保证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得到贯彻落实;[5]286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要求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而这一方针的贯彻落实,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21世纪提供了组织层面的实践经验和制度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党在组织体系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也紧随时代步伐,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展和完善了党的组织工作。其一,巩固基层党组织。初步构建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确保党的组织建设落到实处。其二,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整顿党组织的方式方法。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初步建立了干部轮训制度。其三,建立全面的公务员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培养、监督各项机制,尤其在干部考核方面,为了使干部选拔任用更加公平、公开,党不断从整党实践中总结出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办法。如200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程序作出明确规范,包括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明晰了党管干部的监督考核程序,完善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监督履责制度,规范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在制度建设和实践层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习近平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即:“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5]465这就明确了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中,在健全组织体系方面,不仅提出优化党的组织结构,还要求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确保全体党员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习近平指出,要重点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针对干部成长的不同阶段,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管理机制,构建体系化的干部培养制度。这些要求和举措,为新时代党从严管党治党提供了组织层面的保障。在组织建设的实践层面,为了确保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出台了干部能上能下的规定,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调研和评估,落实领导主体责任。通过全方位的上下联动,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合力,提升了党的全面领导能力。

(二)积极推进党的组织法规建设制度化

建党初期,党的组织建设侧重于调整组织结构和发展党员,初步形成了党的组织建设的实践内容和制度框架。党的一大纲领对党的组织结构、工作制度、纪律等作了初步规定,形成了设置党的委员会和在党的委员会基础上设立执行委员会等基本组织制度。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主要对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执行委员会的运行作出规范。包括对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的相关规定,如:基层“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隶属地方支部”;“全国代表大会为本党最高机关,在全国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区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及各组均须执行及宣传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定决策,不得自定政策”。[7]164,167党的三大对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职权范围作了明晰的规定,其中,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对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职权分工进行了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选出中央局,中央局以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行使职权,每星期开一次会。大会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中对地方执行委员会的成立作了规范,由“一地方有两个支部以上”改为“有十人以上”成立地方执行委员会。党的四大对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作了制度层面的规范。大会颁布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第一次明确了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规定在产业和机关单位建立党的支部,三人以上即可成立支部。党的五大增设了党的纪律监督内容,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一方面规定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另一方面对发展党员的条件,中央、地方、基层组织的成立方式和活动方式进行了全面规范,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初步形成了党组织工作运行制度。党的六大细化了各级组织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运行方式,对如何选举党部及党部定期报告等作出规定,为后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式奠定了基础。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之时,党进一步加强了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的建设,相继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和党委制,确保了党内民主生活有秩序地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组织建设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巩固,包括建立和健全了相关组织制度。一是制定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主要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基础,健全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党内差额选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及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二是制定了选拔任用干部的制度。198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明确了选拔任用干部要符合程序,做到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讨论审批,为营造公正用人的党内政治生态和从严治党奠定了制度基石。三是健全了党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党委领导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制度,同时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等具有法规意义的关于具体制度运行的规范性文件。这些制度和文件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及其与党外关系的制度规范,从组织工作层面彰显了党领导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政治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组织制度日臻完善,制度执行能力愈益加强,干部监督和评估的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首先,在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完善了党的中央组织层面的权责规范,第一次规范了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责任,保证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得到贯彻执行。在地方党委层面,主要加强了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一是健全了“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5]517二是加强了村党组织对社会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各方面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多方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对于国企、学校、非工业企业,其主要制度化表现为党委要带头履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将党的大政方针贯彻到企业和学校工作各方面。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性文件。其次,在干部管理方面,主要明晰了新时代干部考核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对不同类型的考核及考核内容进行规范,保证了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同时,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出台《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及领导干部亲属经商的制度规定等。新时代党的组织制度不仅更加全面、规范,而且制度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加强党的全面统一领导、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党的组织

法规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和实践方式。在组织路线引领下,新时代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全面提升了党的组织领导力和执行力。

(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明确了组织法规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

从成文形式上讲,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既包括党的组织法规也包括组织类的规范性文件,其内容主要是“对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各类基层组织的设置产生、功能地位、职权职责等作出基本规定,实现对党的组织体系‘一体三翼’基本架构的制度性建构”。[8]667由此,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内容由组织路线所规范的政治价值理念、目标和方向所指引。

首先,从价值理念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贯穿其组织路线的理念就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同时,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巩固组织的纪律性。这种价值理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迅速联系和动员群众方面的显著优势。其次,从目标来看,尤其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党的组织工作的目的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的制定明确了目标导向。最后,从组织路线要实现的任务来看,革命年代党的组织建设侧重于为革命斗争服务,多从军事角度培养干部人才;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则明确要培养的既是具有综合素质的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人才,更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可以说,组织路线的确定为组织法规制度的制定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尤其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更加明晰地表述了当前组织工作的政治任务,并对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作出了全面的战略规划。

根据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要求,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从其功能发挥的角度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自身组织建设类,包括对党的组织工作进行全方位规范、对组织路线在制度层面作出详细规范、对开展组织工作作出原则性规范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此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对党中央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领导权责等作了统一规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为新时代党内选举和实行党内民主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从严管党治党类。如《中国共产党组织处理规定(试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不仅对组织处理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及惩戒内容进行规范,为进一步从严管党治党明晰了惩戒方式,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党严格自律、勇于自我革命的品质特征。三是党中央进行集中统一领导类。这是组织路线在党外关系中得以顺利贯彻实施的重要组织法规制度。一方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具体的组织领导法规,为执行党在各领域的领导确立了原则和履行准则。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利于提升组织法规制度的制定质量

提出明确的组织路线,是保证和提升组织法规制度内容质量的先决条件。首先,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内容的原则确立、制度执行方式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为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与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重视组织工作,在党的六大提出“组织路线”的概念后,党的组织建设的内容愈加全面。相对说来,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建设侧重组织的新建和干部人才队伍的革命化锻造;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基层组织和吸收各行各业人才成为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和修订了450多部组织法规,并针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党中央不仅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共有493.6万个,比2020年底净增11.7万个;[9]而且在选干部、用人才上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突出干部和人才的政治觉悟,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统一领导提供了组织制度保障。

其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框架。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规定:重点制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对《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等党内法规进行修订。可以说,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引领下,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建设通过补齐制度短板、发扬制度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制度执行力。

从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制定程序来看,一是组织路线的明确有利于实现组织法规制度制定程序的民主性和公开性。组织法规的制定遵循《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的规定和组织路线的方向要求,需积极调研了解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向各方征询意见、建议。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修订过程中,中共中央组织部赴9个省区市实地调研,对照组织路线的要求对《条例》修订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汇总修改建议1400余条,[10]保证和彰显了组织法规制定程序的民主性。二是自《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出台以来,党内法规制定程序得到制度保障。不论是在党内法规的起草阶段还是制定、审核、审批阶段,各阶段都纳入制度化运行轨道,有利于促进法治思维和依法执行法规行为方式的养成。三是组织路线的确定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针对一些地方党委在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过程中出现“中梗阻”“拦路虎”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1]可以说,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保证了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深入开展,并明显提升了其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利于提升组织法规制度的实施质量

首先,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从战略层面引领党的组织法规制度的实施。组织法规制度的高质量实施离不开组织路线对全局的统筹,这有利于促进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引领下,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时刻牢记和正确贯彻党的组织路线。通过在战略层面上对思维方式的引领,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才能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时刻从严律己。其次,党的组织法规制度的实施是对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法规层面的保障。组织路线作为政治立场层面的组织原则和实践要求,要得以贯彻,就需要法规层面的保障。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以党自身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为根本保证,同时使党的组织路线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有了监督和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保障和监督”专章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应当切实加强对组织工作的领导……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统筹协调各方面,形成做好组织工作的合力”,从法规层面对开展组织工作所需物质条件、组织人事等保障予以明确规定,保障了组织路线的贯彻实施。最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了组织工作的重点和方式,提高了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对组织工作的重视程度,强化了其执行组织法规制度的自觉性,确保其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从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实施内容来看,党的组织路线得以贯彻执行有着结构性的具体支撑。其一,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是贯彻组织路线的基础。其二,健全党员干部激励机制是贯彻组织路线、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的重要支撑。其三,健全人才引进、发展、晋升机制是贯彻组织路线、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12]这些要求,从组织建设的战略角度为培养和引进新时代各类人才指明了方向,而相应措施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组织制度保障。

三、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对贯彻新时代

党的组织路线的保障作用

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是在总结党的组织建设经验和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中蕴含的辩证统一思维方法对党的组织路线的贯彻落实发挥了引航作用,而党的组织法规制度的规范化、系统化也对推进党的组织路线的适用化、程序化起到保障作用。

(一)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载体

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供了坚实的辩证统一的制度保证。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观察事物要看到事物矛盾和统一的两面,但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常常出现非此即彼的情况,对相关政治事务的处理很难做到统一、规范。因此,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在目标设定、结构规范、权责分配、监督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应体现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施的针对性、目标性、系统性。这不仅是对以往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也为更好地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供了系统、统筹的思维方法。只有坚持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实施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在政治实践中体现专业化的组织治理能力,才能正确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比如,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不仅从党的全面领导的高度对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而且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组织制度规范层面的具体展开。以往的组织法规制度仅仅是针对局部工作的组织规范,而《条例》则是具有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面向新时代的制度规范。它不仅对领导体制和职责、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等作了更为细致的原则性规范,也为其他组织法规的定位和分类指明了方向,更在总体层面规范了不同组织法规之间的关系,明晰了在执行党的组织法规过程中重点任务和全局任务的关系,有利于领导人和决策者运用辩证统一思维方法和专业思维方法作决策。

(二)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适用性保障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是对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应当遵循的共同准则,从而更具时代适用性。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3]526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干部问题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新时代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建设着重于不断完善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机制。比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主要对如何选拔任用干部作出程序规范,不仅细化了干部选拔任用条件,还对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作了相应规定,旨在拓宽干部来源,增强组织的适用性范围,真正选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又如,《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主要对干部的考核进行分类,将全面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突出选拔任用干部的政治标准,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些制度和措施,有效增强了领导干部规范自身执政行为的主动意识。

从党的组织路线适用性所发挥的功能来看,党的组织路线通过组织法规制度得以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党的建设的适应性。新时代党的建设是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其中,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组织路线得以顺利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干部、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使党自身的组织建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有效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适应新时代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同时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党的建设更具时代适应性。从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内容来看,其主要规范的是党的中央、地方、基层的组织建设,党通过组织建设来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身的规范。随着我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加剧,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不仅需要从加强组织建设角度出发加以规范,还需要从加强社会治理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的组织法规制度建设。因此,制定有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领导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法规制度,不仅是解决新时代发展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增强党的建设适应性的法规制度建设方向。

(三)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是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程序化保障

组织法规制度的程序化是党的组织路线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和具体操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方面在组织路线贯彻和组织法规制度执行中要遵循制度设置的具体步骤,另一方面要依法将组织法规程序“化”入执规者的行为之中。就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执行具体的组织法规制度程序而言,一是对党的中央、地方、基层各级组织的产生及其职权职责作了具体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范。比如,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其第二章主要规范了党的地方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章对地方委员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责进行了实体性和程序性的规范。与199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相比,新条例对权责的规定更为明晰,对地方委员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责和书记的职责分别进行了程序性规范,并在组织原则中着重强调了政治立场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执行问题。二是对地方和基层组织的选举工作进行了程序性规范,为贯彻全过程民主和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提供了制度遵循。比如,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对不同类别的选举的程序进行了规范,同时明确了代表和委员产生、选举实施、呈报审批纪律监督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切实保障了选举和监督工作。

就将组织法规程序“化”入执规者的行为而言,首先,最重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需带头守法,做好表率。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破立并举,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头雁效应’”。[14]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履行职责,还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现实状况。其次,通过加强宣传和学习来调整领导干部的自身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每次中央政策制度出台和贯彻落实,都首先经中央委员会集体讨论和学习。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提高政治意识,而且对统一党内认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为地方和基层组织理解政策制度精神提供了统一思想来源的权威性依据。最后,通过实际执行党的组织法规增强领导干部对制度的认同感。领导干部不仅要担负主体责任,还要担负领导责任。领导责任决定了领导干部既要对上级负责,也要对群众负责,只有发扬实干精神和主动精神,才能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和对制度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沈云锁,潘强恩,主编.共产党通史: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列宁全集:第2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一百年[Mde3a231391ebc087675f3f1e9b281c9609e32e8978384b27b4c83af05637c9af].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第2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宋功德.党规之治:党内法规一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https://

www.12371.cn/2022/06/29/ARTI1656486783270447.shtml.

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的制度保证——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修订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20-01-06.

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J].求是,2020(15).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赵乐际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11.

[责任编辑 张 华]

Abstract: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l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political direction and clarifying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Party’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its guid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s organiz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becoming scientific, institutionalized and standardized.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line for a new era clarifie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building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ts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the institutional carrier for implementing the lin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its applicability and procedural advancement in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to summarize and carry forward the good experience in the Party’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aliz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line and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Key Words: Party’s organizational line for a new era; Party’s organiz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