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领导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治理逻辑
2023-12-20余佶
摘 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上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更高目标。习近平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种将历史、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的治理逻辑贯穿于新时代“三农”工作全过程,使我国乡村建设迎来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它也必将指引我国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
关键词:新时代;“三农”;治理逻辑;农业强国
引言: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目标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习近平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郑重作出“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八年努力,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1]5这一重要论断之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的最新要求。
历史性转移来之不易,建设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农业强国也绝非易事。回首过往,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奋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数千年未能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历史性成就彪炳史册,历史性变革开创新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时期。
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强国何以建成?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深入研究习近平领导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治理逻辑。这对于全党全社会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运用做好新征程上“三农”工作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自觉贯彻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汇聚磅礴伟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1]3这句话以宏阔的视野深刻揭示了“三农”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中华民族的血脉关系和内在本质联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领导“三农”工作的历史逻辑。
(一)在历史大进程中理解“三农”问题
从中华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耕文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三大起源中心之一,炎黄子孙种五谷、养六畜,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农耕文明。农业兴民族兴,农村稳社稷稳,农业农村与中华文明基本上同兴同衰、同频共振。
从国情来看,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大国小农、人均一亩三分地是基本国情农情。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要粮食稳住,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只要土地稳住,农民在城乡之间就能够进退有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与稳住了“三农”压舱石密不可分。
回顾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三农”工作始终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主线。一百多年前,中国社会风雨如晦,时局动荡,乡村衰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大批有良知的地方乡绅和知识分子率先提出乡村建设的构想并付诸实验,影响较大的有梁漱溟的“山东邹平模式”、晏阳初的“河北定县模式”、陶行知的“晓庄师范模式”、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模式、卢作孚的“四川北碚模式”等,他们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寻求地方自治与乡村自救之道。然而,这种改良式的乡村建设未能触及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土地,因而未能得到底层民众的广泛支持,也未能产生显著效果和广泛影响。而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摒弃了乡村改良的建设思路,走出了一条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把为农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当时的中国农村经济凋敝,传统乡村治理难以为继,党通过政权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加强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宣传“耕者有其田”的政治主张,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向根据地输入科技、人才和资金等外部资源,重构乡村治理秩序,把农民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中解放出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农民重整山河、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既要解决数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又要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提供资本积累,为此党领导农民群众进行艰辛探索,虽历经波折,但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党尊重农民基层创造精神,领导农民在农村率先开启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进城务工,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我国社会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稳扎稳打推进“三农”工作不断发展,凝心聚力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制度,出台政策文件,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和支持。习近平既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继承和发扬党的农村工作优良传统,又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我国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在新的历史方位中谋划“三农”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我国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习近平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4]4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他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3“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1]4“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2这是对国情世情的准确把握,也是关乎长远的战略谋划。2020年底,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6]322他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到2035年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
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始终保持“以历史映照现实”的政治清醒,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对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接续奋斗意志,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展现了大国领袖的政治智慧。
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发展既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7]立足“三农”又跳出“三农”,对事关“三农”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充分体现了他以巨大的创新勇气领导“三农”工作的理论逻辑。
(一)创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摆脱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经过8年持续努力,到2020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习近平用脚步丈量着中国大地上的贫困角落,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每到脱贫攻坚的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他都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先后召开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他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
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这一理念明确了“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如何退”,改变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为精准到人、精准组织、精准施策、精准评估。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8]58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9]34提出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扶贫先扶志扶智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之后的8年中,他带领人民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6]319
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实践中,习近平领导人民逐渐形成了以“七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飞跃,是中国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二)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工农城乡关系特征
在经历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后,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将向何处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城乡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城乡关系必然会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10]68,24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客观规律”的重要论断,即: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11]275-276根据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的现实国情,党中央下决心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举措。习近平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2]156“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13]42“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14]395“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11]275他要求“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4]395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4]395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习近平还从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层面深刻指出,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11]274吸取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城市贫民窟、乡村凋敝、工业化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教训。2021年8月,他在河北考察时再次强调:“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15]
(三)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土地者,民之本也。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马克思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原理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一定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一定的交换关系和一定的产品分配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私有私营、公有公营、公有私营、公有共享四个阶段。[16]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不断探索其有效实现形式,就是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强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7]668“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18]199他敏锐地提出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亲力亲为抓改革,部署推动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以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土地制度改革,无疑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三权分置”这一新的制度安排以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原则,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是对农村土地产权的丰富和细分,拓展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它既坚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强化了对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又顺应了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合理流转、提升农业经营规模效益和竞争力的需要;既实现了集体、承包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有利于促进分工分业,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收益,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工农、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习近平要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求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和完善中始终充满活力。
(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郡县治,天下安。我国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县域治理,但其主要目的是获取税赋和维护疆域稳定。封建王朝由于“皇权不下县”,乡村秩序主要依赖村规民约、宗法伦理、道德礼俗等非正式制度与乡绅精英维系,家族和宗族是乡村治理的主要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深刻认识到农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乡村治理实践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下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社合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治合一”等发展阶段。[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城乡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经历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变化,由此带来转型期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4]407这种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共同体制度,融合了自治、法治、德治,强化了治理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的结合,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治理文化,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因此,新时代我国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就是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习近平高度重视乡村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农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使乡村各类组织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加快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整合优化县乡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探索在村庄建立网上服务站点,把村为民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巩固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这些内涵丰富的理论创新、充满智慧的制度安排,既聚焦经济基础又关注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深刻把握发展规律,既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也不照搬照抄、简单拿来,展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博大胸怀。
三、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两百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串联式发展过程,我国的“四化同步”要求并联式的发展。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习近平胸怀“两个大局”,围绕“三农”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在领导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又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加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在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三农”工作蹄疾步稳,充分体现了他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真抓实干领导“三农”工作的实践逻辑。
(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管农村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习近平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21]261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21]262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进一步“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1]17要“发挥好县以上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把乡村振兴涉及的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工作统筹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1]17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委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1]18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他还对各级干部提出“加强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增强做好‘三农’工作本领”[1]18的要求。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22]240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使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7]在资金投入、要素配备、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扭转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22]237的倾向。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习近平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23]“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1]279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如何落地,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等具体要求。
(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对于中国这样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吃饭问题须臾不可忽视。习近平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好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17]660的国家粮食安全观。他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4]330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要“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24]330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集中力量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5]31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树立大食物观”,[24]333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制止餐饮浪费。在“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要求下,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以上,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他同时提醒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求凝聚起全党全社会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个字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即它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体现。习近平举旗定向,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即: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14]395-409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他始终强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精神。
习近平擘画新时代“三农”发展战略蓝图,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目标指向农业强国建设,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涉及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不仅有理论总结也有工作指导,不仅有战略部署也有战术安排,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完全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时光荏苒,今昔巨变。习近平始终高度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他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洞察“三农”发展规律和趋势,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习近平领导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勇敢的理论探索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是党的百年乡村治理基本经验之大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和原创性贡献,引领了许多变革性实践,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使得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乡村在新时代万象更新,亿万农民欢欣鼓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领导“三农”工作的治理逻辑为行动指南,将其中蕴含的人民立场、群众观点,战略思维、历史视野,创新思维、变革理念,忧患意识、底线思维等思想精髓贯彻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强国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保持清醒认识,对农业强国建设基础的广泛深厚保持坚定信心,将农业强国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新篇章。
参考文献: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2020年12月28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闻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N].人民日报,2022-07-12.
唐任伍,唐堂,李楚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演进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J].改革,2021(6).
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的讲话(2015年7月16日—18日)[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31.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胡春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 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2-07-27.
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2015年6月18日)[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2018年9月21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习近平.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5年4月30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习近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7年12月28日)[M]//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 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1-08-26.
张红宇.小农现代化的中国选择[N].农民日报,2021-06-26.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5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张天佐.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我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及发展[N].农民日报,2021-05-22.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N].人民日报,2022-03-07.
习近平.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2017年12月28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习近平.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2017年12月28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4月30日)[N].人民日报,2015-05-02.
习近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3月6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2021(5).
[责任编辑 张 华]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adv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across the board and move faster to build up China’s strength in agriculture. This is a higher goal for the work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changes in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By adhering to viewing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ith the vision of big history, Xi Jinping combin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not only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and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but als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of China, takes the roa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work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governance logic that integrates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work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I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it will guide u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building up China’s strength in agriculture.
Key Words: new era;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governance logic; build up strength in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