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革的内在逻辑
2023-12-20李宗建陆苗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变革遵循特定的逻辑进路,体现出实践逻辑、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革的根本动力来自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践诉求。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展现出独有的价值内涵和话语风格。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国形态、21世纪形态,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广大人民利益与意志的表达。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它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念与世界观,是意识形态所寓居的媒介载体和实现形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变革是体察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最直观的视角。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变革,是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变迁的话语表现,映射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路径和趋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立场,为改变现存的全球话语体系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考察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革的逻辑进路,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变革进程和实践成就中蕴含的内在必然性进行规律性阐释,对构建话语体系的路径遵循进行前瞻性探讨,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风格、世界胸怀的中国话语体系。概言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变革历程,可以从实践逻辑、文化逻辑、政治逻辑三个路向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
一、实践逻辑: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
强国目标的实践诉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贯穿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革始终的根本遵循,给予我们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多个层面运用普遍性思维方式的指导,提供了从物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理解、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革的视野,展现了贯穿话语体系转型升级过程的实践逻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遍性同中国实践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内生出实现“经典话语”与“中国话语”相互转化的现实要求
思想逻辑与历史进程具有一致性,每个时代都适配有反映该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和话语体系。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是“思想的直接现实”,[2]525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述,物质生产方式是构筑社会历史的基石,“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以及“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3]151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隶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它不是脱离实际状况的臆想或纯粹理性运动的思想产品,而是基于深厚的实践基础,本质上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变革,是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结果。
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理论底色和思想源流的马克思主义,是根据特定时期的具体实际构建起来的话语体系,这内在地要求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生发于对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审视与反思,发展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剖析,在话语构建上以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为基础,形成了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13为中心思想和理论主题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意义,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超历史阶段地给我们提供现成的实践方案和话语体系,加之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使得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受到很大局限。而中国实践的特殊性体现在传统文化、民族语言、思维方式与传播认同机制,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国情、世界潮流、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因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理论根基和逻辑前提,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中,并在实践中提炼和构建出反映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在内容和话语表达形式上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的话语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制度政策话语,由此实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正确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
(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解决中国问题、回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丰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在实现话语变革的自觉行动中,实践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研判,根据对时代课题、实践主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革新的理性思考,在直面问题、解决矛盾中赋予话语体系以新的内涵。
立足新时代,全新的历史变革、历史方位、矛盾转化、历史使命、时代课题和重大实践成就、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坚实实践基础和丰富理论资源。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回应了在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道路上对话语体系作相应革新的时代诉求。具体而言,包含一系列新概念、新话语、新表述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方略,兼具中国特色和普遍性意义,从国家、民族和世界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话语实行变革,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梦”“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自我革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标识性概念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这里试从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话语表达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变迁出发,来阐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守正创新性的变革。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探寻社会现代化发展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的具体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目的、目标、领域、途径等方面对同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批判与超越,构建起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肇始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他们将现代化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肯定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阐释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1002揭示了两大阶级的对抗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资本文明的批判,主要表现在机器排挤工人造成结构性失业、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征服导致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对立等。在批判的基础上,他们将现代化发展方向定位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共产主义社会。关于现代化道路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并非只有西化、欧洲化这种单一模式,而是要根据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境遇,采用个性化的符合实际的路径和策略。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阐述道:“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4]730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注到了俄国农村公社问题和中国社会发展问题。1881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指明了东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4]825也就是说,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成果的同时,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和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实质上为东方社会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开辟了一条既充分享受现代化成果,又能将现代化发展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其间,通过顶层设计在实践中构建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内在地秉承了社会主义性质向度、驾驭资本的策略手段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既内含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彰显出基于国情和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构建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步骤为内容框架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基于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时代诉求,中国共产党人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勾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在现代化鲜明特征的话语表达上描绘了五维现代化图景,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并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由此,新时代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既保持了连贯性,又获得了更系统全面、更精细化的完善发展,这就为党和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方向引领。
二、文化逻辑:文化基因塑造新时代
话语的价值内涵和话语风格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从文化逻辑视角考察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革,就是剖析新时代话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分析蕴含其中的内在文化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和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以及在话语表达上的引经据典,展现出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体现出他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格外重视。这是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自觉,更是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文化资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光辉典范。
(一)打造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构建的文化语境,这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大地的重要文化保障。要全面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面。要推动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传播,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认知上理解、在文化上认同、在心理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自觉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发挥其现实解释力和理论引领力,就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以两种文化间的内在契合点和共通性为纽带,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从文化维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造和话语创新的实质,就是将蕴含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智慧融会贯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之中,使之彰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内在契合性体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比如,中华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唯物论、无神论传统,有“协和万邦”“尚和合”的人道主义思想。此外,蕴含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素的“大一统”整体国家观和民族观、“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文化心理与追求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相通,等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熟练运用两种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和话语表达,使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超越。
(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之魂,是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繁荣兴盛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涵养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价值理念的重要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文化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文明要件,也是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保持自身文明内核的坚实根基。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支撑,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和全体人民凝心聚力、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从根本上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系统性话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以及对内树立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化自信是话语创新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6]文化自信还是增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定力、跳出西方国家制造的话语陷阱、型塑中国形象、继续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保证。也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历史主动与理论自觉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就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7]41毛泽东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的毛泽东,用简洁的文字、中国人熟悉的事例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他的作品,总是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和创造性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充分体现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主动与理论自觉。习近平多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称作“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8]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9]的规律性认识。此外,习近平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念等精神内核,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思想智慧,而且有利于解决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更加注重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中,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政治逻辑: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
是最广大人民利益与意志的表达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国形态、21世纪形态,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政党本源之问中型塑了人民话语体系,使中国话语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与意志的表达,与等级和权力逻辑主导下的特权阶层话语、资本和市场逻辑主导下的新自由主义话语有着显著区别。
(一)凸显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内生的价值取向
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理论体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揭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3]178,180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生产变革的过程一般是这样展开的:出于为现存利益格局和统治地位合法性作合理性辩护的目的,特定阶级将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赋予代表其利益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加之以合理化、普遍化的话语外观,并将意识形态话语融入日常话语体系中,以法律化、制度化的形式和国家机器强制保障知识和话语的生产,从而将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达到以“理论……掌握群众”[3]9的目的。国家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经济生产方式、所有制关系和利益诉求在观念上的反映,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同时在形式上又被描绘为共同利益的代表,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统一。
与具有“虚幻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同,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西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揭示,对无产阶级通过革命获得解放的方法阐释,以及对实现全人类解放路向的昭示,指明了其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利益的道义正当性,以及同人类普遍利益在本质上的统一性,由此真正达成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他们阐明了无产阶级谋求全人类共同福祉的价值取向,确证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趋向的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创建和话语革新的过程中,尤其强调理论在统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中的作用。要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由自为行动走向自觉,就必须掌握系统化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对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434如果不主动地占领工人阶级的思想阵地,那么这一阵地就会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占领。为此,他们亲自参与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的读物、公开演讲等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将其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翻译经典理论著作、创办革命刊物、出版红色书籍和通俗读物、组织群众性文艺活动等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新时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平易近人”的特质。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系列中国人民所熟知和惯用的话语,生动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二)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彰显出鲜明的人民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要求和中国共产党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习近平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和最高从政道德,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尺。”[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核心和先锋队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两个绝大多数”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为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价值追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价值坐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的初心使命贯穿百年党史光辉历程,也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正如习近平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谈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1]10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展现出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时,明确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阐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时,提出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
历史和实践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善于集中人民智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构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并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N].人民日报,2016-12-0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N].人民日报,2014-09-2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21-07-02.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2017-12-0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王岩.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7).
王易,宋健林.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
陈曙光.论中国话语的生成逻辑及演化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0).
沈伯平.基于历史方位视角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语体系[J].教学与研究,2022(6).
换晓明.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
[责任编辑 黄云龙]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ical discourse system for a new era follows a specific logical path and exhibits an organic unity of practic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logic.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transformation comes from practical demands of achieving the goal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system inherits profound cultural gen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esents unique value connotations and discourse styles. As the Chinese form of Marxist ideological discours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system reflects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and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terests and will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eople.
Key Words: new era; ideology; discourse system; Marxism;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