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鱼王》的内涵解读与创作特色分析

2023-12-20朱先昂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0期
关键词:鱼王生态意识民间文化

[摘  要] 张炜的《寻找鱼王》是一本具有深刻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对儿童文学“成长叙事”的新实践。作者选取儿童视角,运用传奇笔法讲述了主人公在追随两位鱼王学艺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真正的“鱼王”不是捕鱼技巧高超的人,而是深水中那条传奇的大鱼。“鱼王”的多义性既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动力。张炜受到山东半岛地域文化影响,又自觉借鉴了民间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作品延续了其一贯的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作者通过民间故事表达朴素的善恶是非观念,让儿童读者在获得愉快阅读体验的同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表明了只有实现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遵从本心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 鱼王  成长主题  生态意识  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0-0017-04

一、成长主题的新实践

成长是儿童文学中的常见主题。“儿童的成长是在一定的经历或遭遇后,或是遭遇危机或是生活感悟,开始认识自我,摆脱了童年的天真而逐渐变得社会化,自己更能够独立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和困境,逐渐对生活和生命的本质有了深刻认识。”[1]《寻找鱼王》遵循了成长小说的叙写模式,以主人公——一个小男孩寻找鱼王的经历为故事主线,讲述了小男孩在两位鱼王的教导以及自我的成长反思中,从开始想学习捕鱼技巧成为“鱼王”,最后转變为甘愿在大山深处守护水中真正的“鱼王”。主人公通过对最初梦想的“祛魅”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对自然生命的深刻体察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主人公从小生活在山里,山里的生活很清贫,平时只能吃到地瓜和土豆,鱼是这里最珍贵的食物,寻常人家舍不得买鱼。为了实现父亲未完成的愿望,成为受人景仰的鱼王,主人公随父亲进山寻找鱼王拜师学艺。人们都认为鱼王是捕鱼最厉害的人,只要学到了鱼王的捕鱼技艺就可以成为新的鱼王,这也是主人公最初的想法。

当主人公成功拜旱手鱼王为师后,孩子一次又一次称呼老人为“鱼王”,但老人一次又一次解释他并不是鱼王,并讲述了他曾经的经历以及由此导致的想法转变:他曾经也想成为鱼王,捉到大鱼献给老族长,换取宽大的房子,获得显赫的名声;可经历了家庭巨变,他逃到深山,再也不想着成为鱼王,而且只会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去捉鱼。正是这段经历让老人对孩子的抱负产生了担忧,经过老人的劝说,孩子开始审视自己最初的愿望,慢慢理解过分的贪念只会让人迷失自我,孩子内心成为鱼王的想法第一次产生动摇。

旱手鱼王去世后,孩子按照老人留下的线索找到了大山里的另一位“鱼王”,她是水手鱼王。在这里,孩子学会了游泳,旱手鱼王和水手鱼王的技艺在他这里实现了完美统一,他将是山里新的、更有实力的鱼王。水手鱼王在教给孩子捕鱼技艺的同时,也给他讲述了上一代旱手、水手鱼王之间的纠葛,孩子终于得知曾经那些纷争的真相。逐渐成熟起来的他再一次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鱼王以及为什么要成为鱼王,小说的成长主题围绕这一思考不断深化。故事最后,孩子在水手鱼王的指引下见到了深水中的大鱼,如同小船一般大的鱼让孩子深受震撼。水手鱼王解释这才是真正的鱼王,“有它在这儿,大山里的水就不会枯。它是看护水根的,没有它,老天爷就不喜欢这里了,就会把水连根拔走,那时候这里就干枯了,整个大山里也再也不会有一滴水了……”[2]孩子明白了水手鱼王住在湖边就是为了守护水中真正的鱼王,守护水根。孩子本就有亲近自然的天性,稍加引导,他们心中对于自然的善意与良知即被唤醒。

孩子从渴望成为鱼王到甘愿留在大山深处守护鱼王,这中间经历了一个信仰“祛魅”的过程,“‘我的‘鱼王梦非但没有实现,反而越来越显轻佻,最后终被彻底抛弃:‘我不再偏执于捉大鱼、做‘鱼王,而是丢掉了舍我其谁、唯我独尊的妄念,成了与鱼为邻、与鱼为善的爱鱼人、护鱼人。”[3]通过对以往认知的颠覆以及在自我实践中重新确立认知,对于是否还要成为鱼王、是否要献鱼给老族长,孩子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不再迷信权威,不再被父亲以及别人的话所左右,正式确立了自我的主体意识。

小说中还有另外一条隐藏的成长主线,是围绕旱手鱼王的经历展开的。旱手鱼王年轻的时候也梦想成为受人景仰的鱼王,但求胜心切的他闹出了岔子,再加上他的父亲与上一代水手鱼王之间的纠葛,他只能躲进大山的更深处避祸。这段经历让年轻的旱手鱼王意识到成为厉害的鱼王只是虚妄,捉到大鱼献给老族长换取高大的房子也是虚妄,本领太高会遭人嫉妒,贪欲太多终究害人害己。他住在深山里,自己建造小石屋,每天有猫的陪伴,在山里开荒种菜,只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去捉鱼,这完全是一种隐士的生活。旱手鱼王对于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感到非常满足,在这山水之间实现了精神上对父辈的超越。

张炜对于道家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出世与入世也是他在创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寻找鱼王》结尾,孩子和父母一起搬到了大山深处,和水手鱼王一起守护着水底的大鱼,守护大山的生机。他们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显然是暗含了道家的出世思想,徜徉在山水之间,摆脱功利主义的观念,寻觅人生真正的意义。

二、“鱼王”的多义性

“鱼王”的真实身份是故事中最大的伏笔,而揭示“鱼王”身份的过程也正是主人公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在寻找鱼王的过程中,主人公由关注自我欲求转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了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主人公在踏上旅途之前,大部分人都认为鱼王指的是捕鱼技巧最高超的人,主人公怀着期待踏上寻找鱼王的旅途,然而故事最后作者借水手鱼王之口揭示了真正的鱼王其实是深水里的那条大鱼。

对“鱼王”的不同理解源于人们不同的认知,“鱼王”由“人”到“鱼”的转变暗含作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审视态度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食物匮乏的山里,普通人家一年也难得吃到一次鱼。一般人很难捉到大鱼,只有鱼王可以做到,所以人们对于鱼王充满了崇拜。捕鱼这件事已经不再是填饱肚子、追求美食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身份象征,捕鱼水平高的人会被称作“鱼王”,享受很高的荣耀,买得起鱼的人往往是有钱的家庭,普通人只能望鱼兴叹,“捕鱼”的行为已经带有社会性,一种由“鱼”引发的关于身份地位的意识已经在人群中悄悄产生。年幼的主人公也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因此想进山寻找鱼王拜师学艺,这是基于自身的欲求做出的选择,也是社会性思维对主人公产生影响的表现。

随着故事的发展,旱手鱼王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过分捕鱼,人们之间口耳相传的“鱼王”的名头也会让人迷失本心带来厄运。水手鱼王则认为守护水根的那条大鱼才是真正的鱼王,有它在,大山里就不会缺水,大山里的一切才能永远充满生机。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经历,对鱼王的认知由和大多数人一样转变为发自内心地认同两位鱼王的话,最终他的选择已经超出了自我欲求的满足,转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时的主人公已经超越了世俗中的人,他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做出了正义的人生选择。

由尋找“鱼王”到保护大鱼,作者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转折,使故事的发展实现逆转,但读者并不会觉得突兀,反而在这种转折中更加深入地思考主人公实现这种转变的原因——生成了自我意识。“鱼王”的多义性在文本深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追求中得到了最终的诠释。

故事结尾,孩子继承了两位老鱼王的技艺,做出了不同于常人的选择:和父母一起留在大山深处,一起守护水中的鱼王。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接近于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至高追求。

三、对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思考

张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其之前的创作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九月寓言》中,张炜讲述了生机勃勃的野地在经历工业采矿后不断塌陷以至于成为贫瘠的荒原,工业区的污水横流,河流与大海都被污染。《你在高原》中,主人公年少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丛林野地中度过的,他在林中聆听动物的鸣叫,感受丛林的辽阔,体会万物自由自在的天性。在丛林中,主人公肆意奔跑,和林中动物为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主人公热爱自然万物、向往自由、追求正义的精神特质。当主人公进入城市以后,城市里物欲横流的状况让他难以忍受,于是他一次次奔向原野,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在那里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

张炜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以一种不同于成人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寻找鱼王》中,大自然不仅仅是小说的环境背景,也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物象,寄托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者赋予自然生物灵性,它们甚至拥有媲美人类的智慧,在某些时刻给人以警醒和劝告。旱手鱼王曾经捉到一条大花斑鱼,大鱼“看我的时候恶狠狠的。它先是这样盯了我几眼,后来就冷笑”[2]。旱手鱼王当时觉得有问题,但没有想那么多,后来得知买鱼的人家因为那条鱼遭了难。旱手鱼王因为自责逃到深山,开始了一个人的独居生活,同时也对潜在的自然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除了故事中的动物外,小说的环境因素也值得探究。《寻找鱼王》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大山深处,这里远离城市文明,人们靠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延续着重复单调的生活,保持着淳朴的民风。主人公在这里长大,没有受到过多的规训,他凭着自己的天性初步对周围的一切做出打量,保持着相当充沛的活力和自由想象力,这时候的他犹如一块纯净的璞玉。等他渐渐长大,走出家门去学习和历练,遇到了饱经风霜又懂得人生智慧的两位老鱼王,真切体悟到每个人都需要面临人生选择的问题。在两位老鱼王的引导下,孩子自然而然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放弃通过捉鱼成为令人景仰的鱼王,遵守自然规律,默默无闻留在深山,用一生去守护深水中的鱼王,保护水根。

人物只有在大自然之中才能平静下来,然后认真思考人生选择和生命意义等重要的人生命题。张炜笔下的大自然是充满诗意与生机的,大自然中的万物不是无序存在的,其中有着固有的规则,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通过体悟自然规则,自觉遵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长久和谐的发展。人们回归自然,疲惫的心灵才能得到栖息。

四、民间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故事性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特质之一,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思维。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张炜善以传奇笔法讲述传奇故事,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4]受地域文化以及幼时成长经历的影响,张炜对于民间文化情有独钟,民间传说等资源成为张炜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寻找鱼王》中,除了故事主线孩子寻找鱼王拜师学艺之外,作者还加入了旱魃的故事。在张炜的作品中,旱魃的故事不止一次出现过。《你在高原》中,张炜详细地介绍了这个故事:旱魃抓走了雨神的儿子“鲛儿”,雨神满世界寻找儿子,所过之处皆会引发洪水,而旱魃困住“鲛儿”就是为了拥有喝不完的水。人们传说干旱的时候有水的地方就是旱魃的藏身之地。旱魃的故事明显是过去的人们为了解释旱涝灾害现象而做出的超现实想象,在这一想象之中带有人们朴素的善恶是非观念,孩童在听故事的同时也会受到最初的道德启蒙,对于善恶是非做出判断。在《寻找鱼王》中,作者也选用了这一故事:大人们说因为旱魃的出现导致山里久不下雨,人们也就没法捉鱼,孩子的希望由于旱魃的存在受到了挫折,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开始对旱魃产生厌恶,最初的教化作用产生效果。

除了加入民间传说故事,作者在小说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传奇笔法,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传奇色彩。在小说中,红鳍大鱼托梦给捕鱼人为其子孙后代求情,老鱼王听了红鳍大鱼的劝告没有继续大量捉鱼,在随后一次的遇险中得到了红鳍大鱼的帮助得以从水中脱险。作者也借此表达出人应该保持善良的观念,使儿童读者在“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体验中获得劝导。

故事中也多次提到具有灵性的小猫。它们仿佛能察觉出人的善恶从而做出亲近抑或是厌恶的行为举动。旱手鱼王的后半生正是有了小猫的陪伴,在大山深处也能恬然自适。张炜在另一篇小说《橘颂》中也写了一只可爱机灵的小猫橘颂,橘颂陪伴着八十六岁的老文公住进了山里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石屋,虽然村子已经成了空村,年轻人都搬到城里去住,只留下九十多岁的老棘拐、他的孙儿水根以及五十多岁的苦命女人李转莲。就这样,一只猫和四个人,把平淡的生活变得有滋味起来。平日里老文公在村子里闲转,橘颂寸步不离相伴;晚上在炕上休息,橘颂安静窝在老人怀中。作者一再叙写老人与猫的故事是有深意的:猫是很灵敏的动物,既安静又活泼;老人年纪大了活动不便,小猫会安静地守护在老人身旁,抚慰老人孤独的心;小猫淘气的时候也会和老人嬉闹,给老人带来欢乐。人与猫的关系其实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二者怀着善意和谐相处或许正是作者想要书写的那种理想状态。

曾经很多读者以为张炜的传奇笔法是受到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对此张炜做出了回答:“如果熟悉了齐文化的特点,再读作品就不会过多地将之与魔幻等文学手法挂钩,因为胶东——东夷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它的文化,它的土地风情,这些文化要素,不光《刺猬歌》,包括以前的《蘑菇七种》《古船》和《九月寓言》,它们的气都是相通的,都在齐文化的笼罩之下,在它的气脉下游走。”[5]山东半岛的地域文化对于张炜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山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诞生了这里独特的海洋文明,再加上齐鲁文化的熏陶,在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岛文化:充满浪漫与想象、敢于冒险的方仙道文化,带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儒家文化。张炜自觉吸纳了半岛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所以在张炜的笔下,既有坚守道德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知识分子书写,又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民间故事书写,两者常常相伴出现。正因为如此,张炜的作品风格既有严谨深刻、理性思辨的一面,也有元气充沛、感性诗意的一面。因此,张炜的传奇笔法更多是齐文化、莱夷文化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具有民族性和地方色彩的一种艺术手法。

张炜是一位具有崇高社會责任感和深刻精神内涵的作家,《寻找鱼王》延续了其对于人生价值选择的探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者借鉴了民间故事的合理内核,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成长故事,用传奇笔法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借主人公寻找鱼王的经历告诫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克服内心贪欲的重要性,以及处在自然山水之间、摆脱世俗纷扰才能认清自我与外界的分界,看清自己的内心,才能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选择,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葛晓磊.中国当代儿童成长小说嬗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     张炜.寻找鱼王[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5.

[3]   赵月斌.论《寻找鱼王》及张炜之精神源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4).

[4]    孙雪.奔向童年的莽野——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   张炜.丛林秘史或野地悲歌——关于《刺猬歌》的对话[M]//刺猬歌.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夏  波)

作者简介:朱先昂,沈阳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鱼王生态意识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再见,我的鱼王父亲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一个充满“鱼味”的人生世界
真正的“鱼王”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