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现实归属感,谁还去沉迷手机游戏?
2023-12-20炳阳
炳阳
如果孩子在家里找不到归属感,就会去同伴中寻找;如果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属感,就会去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寻找。反之——
他千方百计地找机会,总能把手机搞到手,贪婪地玩儿上几分钟。那样子,很像一个瘾君子
11岁男孩小晨因为沉迷手机游戏,在妈妈李女士的陪同下来到心理诊所接受心理辅导。
李女士告诉我,她和丈夫8年前进城打工,小晨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这些年我和小晨的爸爸很少回家,为了省钱也很少打电话,但没少给奶奶转钱,每年春节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家。”李女士为自己开脱。
小晨6岁时,李女士攒了一些钱,在城里租了一套房子,把小晨接出来上学。但因为工作忙,她和丈夫很少陪伴小晨。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小晨很难融入班集体,上课从来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为了方便联系,李女士把一部旧手机给小晨使用。小晨如获至宝,因为手机能效率极高地“辅导”他做作业。
“小晨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我也弄不清原因,以为他智商不高,后来才知道他玩上了手机游戏。”李女士痛心疾首,“我骂过他,也打过他,都不管用。我没收他的手机,他千方百计地找机会,总能把手机搞到手,贪婪地玩上几分钟。那样子,很像一个瘾君子。”
单独交流时,我问小晨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手机游戏,他想了一会儿,怔怔地回答:“因为没人跟我玩儿。”
我说:“在学校,可以跟同学玩儿,在小区,可以找同龄伙伴玩儿呀。”
小晨闭眼,摇头,似有无限伤感:“他们嫌我说话土气,零花钱又少,买不起和他们一样的玩具,还有同学嫌我学习不好,不配和他们一起玩儿。”
我问:“有人欺负你吗?”
小晨冷笑了一下:“我拳头硬,他们不敢招惹我。”
我接着说:“在家,你可以多和爸爸妈妈聊天,说说学校里有趣的事……”
“他们没时间。”小晨打断我,“他们赚钱很辛苦,没时间听我说废话。在我家,晚饭都是我做给他们吃。晚饭后,我作业没做完他们就睡着了,所以经常没人给我签字……”
小晨平平淡淡的叙述,越听越像控诉。
我对小晨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全面评估,认为他是一个极度缺乏归属感的孩子。
李女士不解:“缺乏归属感和玩游戏上瘾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我解释,“如果孩子在家里找不到归属感,就会去同伴中寻找;如果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属感,就会去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寻找。”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缺乏归属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告诉李女士,所谓归属感,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被群体接纳,然后在这个群体里得到温暖和帮助,消除孤独和寂寞的心理需求。
追求归属感是人的本能。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忙着用各种方法确定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被家庭接纳和保护,被家长关注和喜爱。如果孩子能够在家里获得归属感,就会有充足的安全感,生活会过得安稳、幸福。
有些孩子缺乏家庭归属感,大多是家长行为失当导致的,具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家长忽视孩子。
有些家长工作忙碌,把孩子丢给祖辈或保姆,虽然他们这样做是无可奈何,希望多赚些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却客观上忽视了孩子。在孩子看来,他是不被家长接纳的,否则怎么会把他丢给别人?
有些家长对孩子缺乏爱心和耐心,甚至贪图个人享受,置孩子于不顾,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有些家长以素质教育为名,对孩子实施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训练,使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和保护。
还有些家长生了二孩,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小宝身上,不仅忽视大宝的情感需求,还经常对大宝不耐烦,嫌弃大宝不懂事,让大宝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不重要,不被家长认可。
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忽视,都会让孩子缺乏归属感,进而变得自卑、不安、胆小。
二是家长不认可孩子。
有些家长喜欢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总以为自家孩子不如人,最终导致孩子胆小、自卑,感觉做什么都不行。
有些家长奉行“打击式教育”,在孩子努力的时候,不仅不夸奖,还会给予无情的打击,让孩子在丧失上进心的同时丧失归属感。
“我是一个失职的妈妈。”听了我的讲述,李女士满脸羞愧,“请问,缺乏归属感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负面影响?”
我告诉她,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爱和归属感需求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人才有可能去争取尊重和自我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缺乏归属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
1.容易上当受骗
如果孩子無法在家里获得归属感,一定会去别的地方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上当受骗。陌生人的一件外套,一句关心的话,甚至一张擦眼泪的纸巾,都会轻松赢得孩子的信任。
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同学,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如果交到益友当属幸运,如果遇到损友呢?因为一点温暖,与坏孩子为伍,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在该学习的时候不思进取、浪费青春。
2.自卑,胆小
一般而言,归属感比较强的孩子能够自觉地遵守集体规则,能够主动把自己跟集体联系在一起,做事情之前会考虑集体的荣誉。
缺乏归属感的孩子正好相反,他们自卑、压抑、缺乏安全感。小时候,他们对家庭没有感情,对人没有热情,不知道怎么爱人,也不会被人爱;上学以后,他们不知道怎样融入班集体,不知道怎样跟同学沟通,如果家长、老师不及时介入,等孩子大了以后,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会爱别人,也不可能赢得别人的爱。
3.伤害他人和自己
归属感严重缺乏的孩子,往往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可有可无的,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有些孩子可能会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做一些不好的事,甚至伤害他人;还有些孩子会产生自杀念头,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归属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自信、幸福的基础,如果孩子没有归属感,无异于把孩子抛弃在黑暗里,人生没有激情、没有光明,也没有未来。
孩子宁愿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也不想生活在一个锦衣玉食,却充满压力、打击、冷漠的家庭
“要是那样,小晨这孩子就废了!”李女士越来越不安,语气里带着哭腔,“现在帮他建立归属感还来得及吗?”
我说:“小晨只有11岁,小学还没有毕业,当然来得及,而且,小晨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孩子,他痴迷手机游戏,可以理解为挣扎,也可以理解为自救,他不想在孤独中沉沦,想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点乐趣。或许,他是在呼救,即用出格的行为吸引您和丈夫的注意。”
“我真对不起孩子!”李女士哽咽着说,“您快告诉我,怎样才能让小晨获得归属感?”
我告诉她,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对家长来说很容易,因为“家”就是用来归属的,而血脉传承正是归属的理由。具体来说,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孩子宁愿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也不想生活在一个锦衣玉食,却充满压力、打击、冷漠的家庭。
家长是孩子的心理依靠,如果家长缺席孩子的成长,将导致孩子缺乏归属感,容易出现厌学、早恋、叛逆等行为。
“您和丈夫已经缺席了小晨的童年,请不要再错过他的少年。”我说。
我建议她和丈夫平衡家庭与工作,挤出时间多陪伴小晨,交流每天的见闻和感想,拉近与小晨的心理距离,使小晨逐渐培养起对家长、对家庭的感情。
“同时,要努力经营好夫妻关系,因为稳定、和谐的夫妻关系能给孩子输送归属感。”我特别强调,“如果夫妻经常争吵,孩子有可能會认为是自己的错,进而产生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不知不觉与家长产生疏离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儿,犯各种各样的错,这些都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孩子知道自己是弱者,需要家长的爱和包容,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家长都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尽量把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传递给孩子,这样,家庭氛围会温馨、轻松,孩子会从容自在地与家长交流,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归属感。
2.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小晨已经11岁,很快就要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空前强烈,迫切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您可以不同意小晨的想法,但不能不允许他有想法。”我举例说明,“您准备晚饭的时候,可以问小晨想吃什么。他提出一个方案,您要尽量满足,如果您不同意,应该讲明白理由,不能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不许挑食之类剥夺他选择权的话。”
同理,家长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以“都是为你好”为名,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
“比如给小晨报兴趣班,就要充分尊重他的意见,因为兴趣班要培养他的兴趣,而不是满足您的兴趣。”我对李女士说,“生活中,只要是小晨的事,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把他当大人看。只要您平时注重亲子交流,就会对小晨的内心需求了然于胸,选择方案时投其所好,自然能让他产生被尊重的感觉。”
3.关注孩子的伙伴关系
我建议李女士关注小晨在学校的人际困境,必要时与老师建立联系,联手介入,改善小晨的处境。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考虑给小晨转学。
作为人际交往的补充,小晨可以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比如音乐、绘画、航模,也可以主动参加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等。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小晨有可能结交一些校外朋友,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归属感。
两周以后,李女士在电话中告诉我,小晨已转学到离家更近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收获了不少惊喜:“比如,原先他普通话说得不标准,是短处,现在却成了长处,因为他的方言帮他找到了好多老乡,在学校的归属感一下子回来了!”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因为有了现实归属感,小晨不再沉迷手机游戏,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