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023-12-20田芊伊鲁小艳

文化产业 2023年34期
关键词:特色传统文化

田芊伊?鲁小艳

中国广袤无垠的乡村大地孕育出了丰富多样、形态各异的特色文化。但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乡村人口结构失衡、文化人才短缺,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现如今,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乡村文化的传播路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新媒体给当前乡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现基于新媒体视域分析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参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乡村人口结构不平衡、文化人才短缺,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聚焦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陆续推出各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见举措,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置于战略要地。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应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党的二十大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应当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优化传播策略,把握发展机遇,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新媒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培育乡村文明风尚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轫地之一,乡村承载着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在乡村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并传承至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从深厚的乡村传统文化中撷取养分,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力量,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时代课题。

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确保乡村文化健康、积极发展的出發点和落脚点。应当结合乡村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因地制宜,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怀,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习俗和人文理念,培育文明乡风。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文艺的教化、宣传功能,以乡村文艺涵养文明乡风,形成乡村新风尚。以乡村文艺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正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文化保护部门应当聚焦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断代的问题,制定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条例,只有加强文化保护的顶层设计才能确保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其次,加大对文化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物质保障。最后,政府应当加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宣传,通过制作相关文化保护宣传片、发放宣传手册等潜移默化地加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村民真切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村民自觉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建设作贡献。

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应当转变管理理念,重视农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还能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有效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文化价值变现,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文化基础与经济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注重对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挖掘和保护。通过加大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从根源上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乡村文化传播主体的素养不足

乡村文化的传播主体是村民,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乡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乡村中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较多,且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轻人、高学历人员极少,大大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革,大多数人可以尽情地享受数字化带来的生活便利,而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导致这部分农村留守群体仍在使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部分乡村地区村民的文化素养与媒介素养不足,无法跟上互联网发展的脚步,生活较为封闭,眼界不够开阔,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信息知识和公共文化知识在乡村地区的普及工作,帮助村民提升知识素养与信息媒介素养,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改变乡村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助力。

乡村文化传播内容与表现形式缺乏创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祥地之一,乡村承载着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乡村文化已经明显“遇冷 ”,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此外,部分乡村非遗正面临着传承断代的窘境。因此,通过强化附着在乡村文化资源上的文化符号来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十分必要。只有创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唤醒乡村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基因,才能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

乡村文化传播路径单一

我国乡村地区的互联网和数字媒体设施的普及速度较为缓慢,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播也面临着诸多限制。我国广袤无垠的乡村大地孕育了精彩纷呈的乡土文化,但是由于缺乏多元化的传播路径,当前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播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传统乡村文化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传播内容主要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创作,由于大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乡村实践经验,创作出的乡村文化作品不接地气,不贴近农民真实生活,因此,乡村文化一直难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明确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逐渐提高了对传播乡村文化的重视程度,在落实数字乡村策略、完善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同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村民自发传播乡村文化,以此不断拓宽乡村文化传播路径。要想获得更好的乡村文化传播效果,就必须树立融媒体理念,从政府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宣传,新媒体平台鼓励乡村自媒体自我表达,各级乡镇扶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拓宽乡村文化的传播路径。

新媒体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

乡村文艺人才培养:培育复合型乡村文艺人才,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

要想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与繁荣,就必须认清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目前,中国乡村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情况。因此,应当培育一批有媒介素养、懂文化、爱农村的本土文艺人才,充分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首先,政府应当完善乡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地区新媒体用户的数量,落实数字乡村战略,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技术基础。其次,新媒体平台应当充分发挥传播优势,为农民提供更多传播乡村文化的渠道。如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应当加大对农民制作短视频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制作介绍农村生活、分享特色美食和农村特色民俗等的短视频,以此丰富乡村文化的传播内容。最后,相关主体应当通过建设数字公共空间、开展互联网使用技能培训课堂等方式向村民普及互联网知识,提升村民的信息素养,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打好基础。要让更多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播中来,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讲好中国美丽乡村故事,鼓励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绽放生机与活力。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文化IP,优化文旅引擎

如果美丽乡村没有特色产业做支撑,农民就不会有稳定的收入,就无法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视域下,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等的文艺帮扶,借助乡村文化遗产,实现地方乡村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助力。

为了促进乡村文化长久、稳固地发展,应当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实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开展文化活动的力度,挖掘不同乡村的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特色文旅资源,总结不同村庄的营销特点,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不同地区的游客前来,从而带动当地村民的就业和村庄的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各级乡镇应当结合地方特色打造乡村特色文化IP,深入探索乡村特色文化遗产,建立一系列乡村文化产品工作坊、乡村文化创意体验园区等。

互联网时代,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通过“云游乡村文化节”“农产品带货电商”等方式完善“互联网+特色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丰富文创产品的类型,打造符合现代人旅行消费心理的特色文创产品,提高特色文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拓展宣传渠道,增强传播效果,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深入发展。此外,应当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共同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加强合作,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创新性、受市场欢迎的乡村文化精品。建设乡村文化采风基地,组织文艺专家进行取景,以新农村为主体拍摄微电影、短视频、网剧等新型乡村文艺作品,更新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感受乡村的历史底蕴,传播乡村故事。

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传承方式,建立乡村数字资源库

乡村是民间文艺的沃土,中国广袤无垠的乡村大地上孕育了丰富多样、形态各异的传统民间艺术。因此,应当在乡村文艺活动中融入时代要素,增加符合当下潮流和年轻人审美的元素,促使其绽放新的时代活力。此外,不同乡村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应当充分挖掘乡村文化遗产的内涵,提取乡村蕴含的文化因素,并融合现代化因素,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云端化。通过提炼文化资源中的文化符号,让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基因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别样的生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需要与时俱进。首先,中国的乡村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特色民俗文化。各地区应立足于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融合时代特点进行文化开发,创新乡村文艺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其次,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VR、AR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此,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地区文化资源传播方式现代化。建立乡村数字资源库,实现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文化资源还可以利用云端储存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视频、动画等可视化场景向大众展示乡村风采。例如,可以利用VR技术建立沉浸式体验基地,为受众带来完整、极致的视听盛宴;可以利用互联网挖掘各地区的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数字藏品,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乡村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徑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新媒体视域探讨了乡村文化的振兴策略,具体可以从乡村文艺人才培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资源传承等方面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特色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医的特色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