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2023-12-20郭媛媛
郭媛媛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特色随之减弱,我国也面临着相关问题。相较于其他国家,作为文化大国,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因疆域广阔、民族众多而更加丰富且鲜明。在此背景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讨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运用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现以新乡土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地域文化景观的新乡土主义实践,形成新乡土主义理论下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理论指导;总结出新乡土主义在景观设计中对乡土元素的提取原则(与文化的关联性、独特性、完整性)和对乡土元素的运用策略(重组、形变、结合、拆分),最终形成新乡土主义风格的景观设计。经过对新乡土主义景观设计的研究发现,新乡土主义在地域文化景观的打造方面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包容性,能够很好地将过去与现在、文化与旅游、乡村与城市、文化与景观相融合。
课题背景
新乡土主义思想理论最早在建筑设计领域被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全球不同地区的景观因互相学习而变得愈发相似。这种趋同现象的出现使得各国的城市风貌变得重复且统一,各地地域特色也变得不够明显,各国的建筑以及景观都形成了固定的设计模板,设计者们缺乏更深入的思考,景观设计缺乏辨识度。地域文化的减退、特色文化的断裂引发了建筑领域设计师们的思考,国际化统一风格明显降温,多元化设计风格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新乡土主义思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对新乡土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科对新乡土主义有了不同的运用,新乡土主义同样也被广泛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在景观设计中,各种理论被不断提出,而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新乡土主义被反复提及。运用新乡土主义理论指导建设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地域文化景观是如今我国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新乡土主义理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乡土主义的研究目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我国这个以农业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大国面临着一些问题。当前,社会要想真正发展,必须扎根乡村。如今,在我国,乡村仍然占据着较大的面积,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文化遗产大量散落在乡村之中,对这部分文化遗产的有效处理与合理运用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开展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一场关于中国乡村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梁漱溟曾说过:“中国人的约束不是来自宗教,而是家族,把人都赶到城市去,离开家族的约束,会出现很多问题。”他认为,中国的乡村文化是基于人居环境产生的,是建筑、场地、道路等乡村记忆中的文化基因。如何让乡村地域特色文化在发展和创新中延续,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有些乡村中仍保留着不少历史文化产物,这些历史文化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消失,与之相关的场所精神也随之消亡。如何保护并充分利用这些精神文化财富同样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问题。
新乡土主义的研究意义
在建筑领域,新乡土主义已经被多次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新乡土主义是一种强调地域特色和时代发展特点的设计风格,强调在某一地区对传统地域元素进行新的解读以及现代化表达,这些新的解读能够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审美取向和发展情况。新乡土主义的优势在于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运用,可以将当下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等现代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其先对乡土元素进行提炼和梳理,再運用现代的手段和技术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更改、再创造,并与景观相结合。这种新乡土主义景观设计手法可以让景观更具地域性和独特性,并与场地的自然环境更加协调。
在地域文化缺失的背景下,运用新乡土主义理念打造地域文化乡村景观对延续场地的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同样需要运用现代手段。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设计风格、手法等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在延续地域文化的同时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价值观和当代审美,是新乡土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关研究现状
新乡土主义理论对全球化的统一风格进行了批判。它聚焦地域文化的特质,并将人们生活中的常见元素提取出来,挖掘文化中更本源的物质。有关新乡土主义的研究有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该书阐明了新乡土主义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从建筑与场地关系开始的构思试图让建筑从场地中“生长”出来;以现场视觉感知为主要依据组织建筑;以专业建筑师的眼光进行设计,相较于创新更重视传承和文化的累积。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在设计建筑时运用了新乡土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对场地的尊重和解读以及对现代技术的运用方面。他喜欢将地域元素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表达出来,这样更能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变化,加里西亚当代艺术中心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丹尼·卡尔森在《萌发的混合景观与新乡土景观》中提到,场地的地域性不是亘古不变的,这是一种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为现代景观与场地的融合提供了思路。
由以上理论可知,在有关新乡土主义的研究中,变化被反复提及。学者普遍认为新乡土主义的特点在于人,场地随人的变化而变化,景观也是如此。这或许与地域文化的连续性有关。在地域文化一直延续并且没有出现断代的情况下,人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便代表了当地的乡土文化。而新乡土主义就是与现代相符的、未来的、以人为中心且服务于人的文化。
新乡土主义理论下文化景观设计的研究基础
乡村景观要素中的地域文化内容
景观设计常在城市建设中被提及,而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往往是文化的发源地——乡村,乡村景观的打造必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作为与城市存在差异的聚落群体,乡村的风貌、景观、建筑、生产生活方式都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区别。所以体现乡村地域文化的景观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建筑景观。乡村建筑的风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乡村平面整体布局、乡村建筑整体布局以及乡村建筑的外形、颜色搭配与材料。乡村平面整体布局指某个村落中所有用地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包括所有建筑范围、绿地范围、公共空间以及街道等。景观方面体现为总体布局中的街道、广场空间的景观风貌。房屋建筑景观风貌指乡村聚落里公共建筑、民居建筑及其他配套建筑的艺术风貌和建筑风格。2.绿地景观。绿地景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景观绿地,村域范围内的山体、河流等具有自然性质的用地,以及居民生活空间中的小型自然林地空间;村民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小型水体等,以人工形成的为主;具有生产性质的农业用地,如田垄、梯田等农业景观用地。3.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历史遗迹、乡村习俗、典故传说。历史遗迹主要指村落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设施,如石碑、亭子等。乡村习俗主要指村民在具体生活中因地域、气候等自然因素形成的适应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风俗。典故传说指当地特有的通过文字或口耳相传方式保留下来的,当地发生过以及由此衍生的事件或故事等。
新乡土主义理论具有的时代性与包容性
传统的乡土主义强调保留地方特色,使用本土的自然元素和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建筑和景观的设计;而新乡土主义则是在传统乡土主义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元素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新乡土主义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新材料的运用,运用新的材料与手法对场地内的地域元素与场地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新乡土主义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对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进行现代化处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黄岩日报》专题报道文章《城乡规划学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阐明了新乡土主义的基本理念。其中認为,新乡土主义理念的新表现在于对场地的地域性、材料、文化的包容。它不仅展现出了场地对地域性的理解,还对现代技术、现代材料进行了解读,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合理地运用在场地中。新乡土主义理念重在改变过去的形式,将文化具象化,运用新乡土主义设计,让景观与场地在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交融。
笔者认为,新乡土主义不单单是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一种设计风格。新乡土主义设计虽然强调尽量使用适宜的、地域性强的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性,但同时与现代风格相结合。也就是说,新乡土主义理论是把乡土地域特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一种理论,是一种超越传统乡土主义的进阶理论。新乡土主义不过分局限于其地域性,也不仅仅是让场地还原本来的面貌,延续传统的风格。其只选取当地有用的、适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对这些乡土元素进行解构,并融入新的、更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形式,在延续其地域性的同时使其更适宜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在蕴含地域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和包容性。如图1、图2所示。
图1 宁波博物馆新乡土建筑(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2 前洋农夫集市新乡土建筑(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乡土主义景观的特征
由于新乡土之“故乡”内涵,我国又是一个以乡村为背景和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家,新乡土主义景观实际是乡村景观的一种进化。景观依托乡土中的文化而产生,是乡村特色风貌的具体表现。将场地中原有的历史故事、民俗活动、物质遗产、宗教信仰等与景观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景观。景观本身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在传承的基本原则下,景观是否美观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至关重要。新乡土主义景观源于乡土,却与乡土景观不同,其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地域性。新乡土主义与乡土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新乡土主义对乡土进行了新的表达,但二者均源于乡土,因此二者均具有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是场地所固有的,无法割舍抛弃,也是新乡土主义理论的来源。
2.时代性。新乡土主义景观之新在于新的表达、新的诉求、新的理解。这种理念主要展现的是当代社会人们对生活中的发展和变化的理解,将地域特征用新的审美进行重新塑造,形成新的“地域性”。
3.包容性。新乡土主义的包容性体现在形式和意识的包容上,新乡土主义可以将外来的新文化与原有文化进行碰撞融合,不断发展;同时将自身原有的不符合现代进程的元素抛弃,积极与时代相融合,创造新形式。
总的来说,新乡土主义力求避免过度追求旧的形式,保留场地中好的自然或人文因子,重在保持场地的地域性和文化的延续性,去除被时代所抛弃的元素,填入时代的精华。在新乡土主义理念的引导下,景观设计将走上时代与地域环境不断融合发展的道路。
新乡土主义风格的运用策略
运用新乡土主义的策略在地域文化景观的设计中至关重要。新乡土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乡土元素的重组、乡土材料的运用等方面,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重组。其实施要点是对场地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排列重组,形成新的景观。首先从场地中提炼出地域文化元素,这些地域文化元素具有明确的形态,或是某种文化形式,或是某种具体形状。其次对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也就是元素重组。可以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重组,也可以是元素内部结构的重组,最终使元素演变成更具现代实用意义的新型景观元素,从根本上区别于原来的形态。
2.形变。对于一般设计来说,对某一事物进行形变是设计的主要思路,新乡土主义景观设计同样使用这一方法,通过形状、形态的变化,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改造。地域元素通过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形变,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出现。
3.结合。结合不只局限于形状与形状、事物与事物之间,同样适用于事物与材质、材质与材质之间。这种结合更多是一种创新。通过材质的结合,将乡土融于现代,将材质融于形态,最终达到原汁原味又标新立异的效果。
4.拆分。通过结合的方式让元素、材质达到新的形态。在新乡土主义景观设计中,拆分可以对更加复杂的、多余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剥离,将其拆分成不同的部分,而不同的部分又都保留着一些原始的风味。与传统风格不同的是,新乡土主义更加简约化,具有现代审美特点。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