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例

2023-12-20党金金

南方农机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课赛岗课赛证融通

刘 默 ,党金金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应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三教”改革,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路径,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当前阶段,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把住“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证书制度质量关[1],是未来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任务清单”之一。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点多面广,它涉及汽车制造生产的全过程,是现代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推动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积极推动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作为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对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岗课赛证”融通策略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深刻的研究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教育经过不断的模式探索,已经较为成熟。其中,“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经典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广泛,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吸收德、美、澳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培养与企业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化教育和基础性教育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融通,依托项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将创业项目、劳育项目、技能大赛纳入学分考核,使理论教学贯穿实训实操,推行分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不断完善“岗课赛证”培养模式。目前,该模式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助力学生获得了国际类奖项[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行业内优势企业,共同制定“X”证书标准,并进行“X”证书标准试点,开发模块化课程,“赛课证”融通建立多层次技能人才选拔训练机制,选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与先进科技接轨[2];“赛教”融通根据专业性的技能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项目的要求和规则,在课堂中传授相应的技能,并组建相应的比赛团队,团队内部采用淘汰机制,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山东职业学院通过将比赛具备的技能标准、知识技能等融入到课程体系,同时采用第一课堂主线和第二课堂辅线双线并行的方式,引入多方评价机制,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岗位相匹配。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在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由于未掌握“岗课赛证”融通的核心内涵,出现了生搬硬套的情况,因此,要想实现适合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岗课赛证”融通,还需要根据专业情况进行研究探索。

2 “岗课赛证”融通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接岗位需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是实现“岗课”融通的主要方式,企业通过学校将先进技术、岗位标准带入课程中,学生也能到企业岗位上进行实践,促使学生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知,使学生打下岗位能力分析层面的基础。当前正在推行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岗位技能,获取相关工种的职业证书,促进学生就业。但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以赛促教”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职业院校需要在落实中不断地纠偏[3]。

当前,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汽车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保养与维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成为能够从事汽车质量与性能检测、汽车故障维修、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评估、汽车保险理赔、汽车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4]。探究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课程、岗位与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的有机融合,可助力地方汽车产业经济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5]。

3 “岗课赛证”融通实现过程中的难点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就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从模块化教学、翻转课堂到校企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由于此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6]。1)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岗位的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注重理论教育,由于教育场地限制、教学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学生的课程与企业岗位的需求不匹配[7]。2)学生对未来缺少职业规划,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侧重点,毕业后无法快速融入工作岗位。3)“1+X”证书的考核培养不深入,学生对竞赛活动的参与度较低,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不强,如何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也是目前的一大难题。

4 改进方法与途径

4.1 打造“岗课赛证”标准衔接的新型课程体系

“岗课赛证”融通的本质是以课程为中心,将技能大赛、职业标准、岗位要求融入其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4.1.1 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衔接

首先,依据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标准要求设置课程内容。该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类别涉及汽车装配、汽车维修、二手车评估、汽车销售等,采用问卷调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社会调研、企业调查、学生就业意愿调研等,明确本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类型和要求,结合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和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的标准,设置岗位作业重点任务,将企业岗位内容、岗位标准、岗位知识技能带入课程,并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可以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到课堂中去,将自身工作内容与理论相结合,加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

4.1.2 教学标准与技能竞赛标准衔接

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职业技能赛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等涉及的比赛项目、知识范畴等融入教学标准中,并组织专门的职业技能大赛团队。通过课程学习、校内外教师观察、职业技能比赛、资格证书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指标与核心能力的达成度,并将职业资格证、技能大赛获奖评量作为额外加分项。同时,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培训团队和学生团队,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将技能竞赛的项目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课赛融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4.1.3 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衔接

将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业认证课程等,实现教学内容与“1+X”职业等级证书、汽车维修工职业证书等的融合。同时,与校方签署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同授课,将岗位标准和行业标准、课程标准相结合,实现“课证”融通。“岗课赛证”标准衔接的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4.2 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立校内模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考核认证实践教学体系。学习课堂除公共实践课程及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外,设置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职业技能竞赛、企业资格认定等为目标,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入课堂思政,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9]。

4.3 建设“成果导向、持续改良”的多元评量机制

基于成果导向的OBE 育人理念不同于传统意义围绕的“授课目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板书、授课效果”的教学评价方式,它是一种以驱动全部课程活动和学生学习产出为目标的评价结构与系统。在OBE 模式下,学校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能力目标为导向,改良了直接评量和间接评量的方式[10]。直接评量包括课程学习评量、校内导师观察评量、校外导师评量、职业资格证/技能比赛获奖评量,并将职业资格证/技能比赛获奖评量作为额外加分项,评价学生专业能力指标与核心能力的达成度;间接评量以学校内外部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教职工等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进行。最终通过专业核心能力评测成果的实现途径和现状来不断修正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元评量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成果导向、持续改良”的多元评量机制

5 结语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技能竞赛、行业标准相衔接,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设置多元评量机制,以“岗课赛证”融合为引领,切实做好教育、教学、教材的改革,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课赛岗课赛证融通
“岗课赛证”融通在职业本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