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点定位 创优模式泰安市岱岳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
2023-12-20玄艳艳
玄艳艳
玄艳艳:泰安市岱岳区农业农村局
一、科学制定长远规划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在高起点规划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分布,从实际出发,充分论证,从长计议,留足可持续发展空间,制定有针对性、有地方特色、可操作性强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布局和长远规划,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做到高点定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充分体现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广农村沼气、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生态工程,保障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稳定、持久、有效地实施。优先把耕地质量保护与土壤地力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工作,主动贯穿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始终把保护耕地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补充耕地力度,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4.53万亩,建立起了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完整的数据库,建立健全了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起了测、配、供、施四位一体的配方施肥推广机制,精心编著了《岱岳区土壤养分现状及综合利用》,为全区土壤合理利用与改良、作物合理布局、肥料合理生产和正确使用提供了翔实、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促进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摸清了底数,奠定了基础。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开展先行先试,重点在马庄镇、大汶口镇、夏张镇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了20万亩农作物秸秆精细化还田示范片,通过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逐步改善粮食产区土壤理化性状,稳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力水平,改善耕地环境质量,为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二、优化农业种养模式
岱岳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顺应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传统农业发展实际,锁定控肥、减药、节水三大工作重点,主动在创优农业种植模式上找出路,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先后在设施蔬菜产区全面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引导菜农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合理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动传统种植习惯向精细化科学种植转变。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推广土壤调节剂等有效措施,持续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利用太阳能、棉隆、石灰氮等进行棚室土壤消毒,有效解决了蔬菜连作障碍等问题,使土壤地力得到了明显的改良和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15%以上。在徂徕镇曹庄村、孙家疃村示范推广了“鱼菜种养”模式,实施鱼菜种养模式面积208亩,即水上架设浮床种菜,水下养鱼,鱼菜共生有效地改善了养殖水质,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养殖效益,降低了养殖风险和生产成本。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为大力营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环境,区财政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了占地20亩的岱岳区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日处理病死生猪等动物30吨,实现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每年列支5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有机肥生产龙头企业技改扩规、提能增效,深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引领工程,不断增强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果”“四位一体”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重点养殖主体建设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池和鸡粪发酵处理场所并完善处理设施设备,主动化解养殖场粪污污染问题,合力推动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提高沼肥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推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全区发展户用沼气池2.8万户,大型沼气工程9处,池容量23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总量240多万吨。全区农村沼气池年增量稳定在5000个以上,沼渣、沼液推广应用面积达到了10万亩,直接受益农民10万余人。建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供点50 个,整建制推进村65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80万亩。注重加强对废旧地膜的回收与管理,减少白色污染,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了60%以上。作物秸秆高效利用,小麦秸秆还田率达到了100%,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了80%。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资源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四、注重湿地环境保护
注重加强林业和湿地资源保护,大力发展高标准生态林,严格执行林地、湿地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荒山绿化和小流域治理,采取生物措施保持水土。重点对区域内湿地保护进行了合理规划,积极构建以湿地公园、重要湿地建设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深入开展陆源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积极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推广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削减二氧化硫和污水排放总量,坚决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河。为有效防止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在全区实施“环境优美、产业富美、生活和美”的“三美”农村建设,重点对城区、乡镇、农村等区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村三大堆”,全部进行了彻底清理,并形成了环境卫生日常管护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让健康卫生的好习惯成为健康生活的自觉行动。同时,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以路、河、渠、园为重点广泛开展绿色长廊建设,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持续绿化美化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在大汶河及其支流河岸,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活动,坚决禁止违法采砂、违章建设、私捞乱捕等破坏农业生态发展环境的行为,采取大量人工种植荷花、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的办法,对水质进行生物净化,探索保护和修复现有的栖息环境,并建立人工繁育基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强化饮用水源监管
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牢牢把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水源地保护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治、用、保”全链条流域治理体系和重要河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成立了水源地保护专职执法队伍,对各大水库定期进行巡查,强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全过程管理。强化源头监管,围绕黄前镇、下港镇等泰安市区饮用水源保护,投资800 余万元实施了生态保护及垃圾清理工程,新建、修复护栏网1.4万千米,建设拦污截留生态坝6 座,在放水洞、供水口处安装了数字化监控设备。严把项目审批关,拒批可能影响水源地安全的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其上游建设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生产项目及畜禽养殖业。持续实施排污口“清零行动”,强化水质监测,坚持对水质每月监测一次,每年全分析监测一次,并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水源地的水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一旦发现水质异常情况,迅速查找原因并及时报告,确保妥善处置。强化水源地保护政策宣传,重点在岱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播了《加强水资源管理》专题片和《建设节水型社会》专题片,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科技是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第一动力。当前,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问题突出和生态系统退化的现实状况下,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必须要主动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绿色装备、绿色投入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上下更大功夫,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绿、前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