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情境化的初中物理感受式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以“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为例

2023-12-19曾永盛

广西物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橡皮泥浮力物体

曾永盛

(新兴县簕竹镇初级中学,广东 云浮 527499)

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物理教学也从过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样,这不单单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问题情景化的感受式课堂教学不但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探究知识,理解实验原理,充分感受物理课堂的乐趣,确保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1 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因为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依旧有少数初中物理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时依旧采取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仅仅能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有效发挥,同时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很容易降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实现。物理课程属于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现阶段很多学生的物理成绩始终难以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自主性、自信心较差造成的。为真正处理好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转变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在感受式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

2 问题情境化里感受式教学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课中的运用与设计

本节课使用情景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灵活应用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以及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物体浮沉情况探讨物体浮沉条件,掌握浮力知识并在生活中予以应用。本次教学使用到的用具包括烧杯(2 个)、水、盐、鸡蛋、筷子、橡皮泥、水槽、PPT 等。

2.1 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鸡蛋在水中下沉、在盐水中悬浮、上浮和漂浮的过程,分析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总结出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其次,根据总结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推导悬浮时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实验橡皮泥漂浮在水面,准确地说出轮船漂浮在水面的原理。通过阅读课本59 页“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内容,结合教师演示,准确地说出潜水艇实现上浮、下沉和气球、飞艇升空原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设计

2.1.1 课堂导入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当借助于设计体验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有效调动其探究欲望,让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对问题的思考中来,促进学习效率提升。比如说可以借助PPT 给学生展示几张图片,让其思考为什么同一鸡蛋有的下沉,有的上浮呢?热气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其向上,向下运动?如何控制潜艇上浮、下沉?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1.2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比较浮力和重力。

自主思考与科学猜想属于物理探究的关键所在,而思考与猜想并非漫无目的、没有边际地胡乱猜想,所有思考都需要一定的科学依据,所以为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思考探究,教师可以营造有助于学生思考的体验情境,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来引导其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2]。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展示如下动态情境图(见图1),指导学生分析在不同的浮沉情况中,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图1 动态情境图

要求学生观察乒乓球刚开始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画出乒乓球的受力示意图;观察未全剥皮的橘子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画出橘子的受力示意图;观察全剥皮的橘子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画出橘子的受力示意图。通过动态情境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物体的浮沉情况。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纷纷动起手来,随后要求他们思考物体在不同浮沉情况下的重力和浮力大小进行比较并总结结论:①下沉,G>F浮(竖直向下运动)②悬浮,G=F浮(静止)③上浮,G

学习目标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感受式课堂的突出特征在于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进而对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单单可以让其牢固掌握物理概念,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探究方法形成感悟与认知。教学时我们继续为学生展示上图1,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中物体的浮沉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时,除了可以比较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外,还可以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利用ρ物和ρ液进行比较得出下沉、上浮和漂浮时的密度大小关系,最终得出结论。随后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实验。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学,我们还能够开展课堂活动,和学生一起煮饺子,在煮饺子的过程中,可观察到如下现象:饺子刚放入时,沉在水底,煮一段时间后,就浮了起来,要求学生从浮力与重力的角度思考这一现象。

学习目标三: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基于问题情境的初中物理感受式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生活元素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如此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还可以让其形象化地建构认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3]。本节教学开始之后,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进行演示,将橡皮泥投入烧杯中,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随后基于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并思考如下问题:你能想出办法让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吗?将班内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实验,让他们思考上述问题并展示成功作品,学生能够发现将橡皮泥捏成空心的,做成船或者碗的形状即可漂浮在水面上,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不但训练了动手能力,还加强对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能力。随后教师再利用PPT给学生讲解轮船漂浮的原理,按照同样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潜水艇、孔明灯、热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最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59 页的内容,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结合演示实验和图片,分析它们的浮沉原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1.3 作业布置

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设计如下作业:首先,关于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并非完全正确,比如服用胶囊类药物的情况下,仰脖子时水顺利下咽,但药物依旧停留在嘴中,若选择低头服用,胶囊与水常常会一起下咽,对于这一现象请思考如下问题:①尝试用浮力的知识进行解释。②若服用片剂类药物,如何吞服更容易下咽,说一说你的想法?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筷子、橡皮泥比较盐水和牛奶的密度大小,说出设计思路和具体的比较方法。

2.3 教学反思

尽管本节课教师的讲解不少,但整体来说依旧沿用了归纳教学思路。因为学生对浮沉现象存在经验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在课前组织学生共同动手参与自制浮沉子的活动,随后通过教师的演示与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浮沉条件,最后运用在浮沉现象中。上述教学思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脑海中针对浮沉现象的经验较为丰富,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中很多内容和本节课知识有直接联系,如铁钉在水中会下沉、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但部分经验也和本节课知识并不一致,如钢铁会在水中下沉,但钢铁制造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怎样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是未来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 结语

总而言之,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获得与传递的过程,还应当是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知识的牢固理解与掌握并非死记硬背,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积极实践尝试。基于问题情境的感受式课堂教学,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和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去观察与发现,有效发挥其自主性,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愉悦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

猜你喜欢

橡皮泥浮力物体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做个橡皮泥爸爸
神奇的浮力
橡皮泥薰衣草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