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红色遗产保护与创意传承
2023-12-19班宁秋
摘 要:沈阳碉堡大多散落于乡村,是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本文以沈阳碉堡为例对现有碉堡进行调研,总结其现状与特色,提出自然与真实、最小干预、异地与就地保护三原则和打造红色乡村创意文旅产业、创意农业、实施红色乡村文化创意传播新模式,助力乡村文化和经济振兴,为英雄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英雄城市;红色乡村;碉堡;保护与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塑造英雄城市助力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研究”(SY202209Z)研究成果。
沈阳留存着抗日战争时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纪念意义。学者对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推进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要契合各类群体的生活和消费特点,因此要在创新方式方法、分层分类设计上下功夫[1];在鄉村景观设计中,多元化运用带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红色文化,可以使得其品牌特色具备独一无二性[2];乡村红色文化的挖掘可以优化环境设计、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发挥育人作用[3]等。碉堡方面的研究:应用大多结合景观设计、旅游等;文化传承以教化为主,弘扬红色英雄精神。文章在此基础上将红色碉堡与乡村主题相结合,其研究与传承立足于增进乡村红色英雄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助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巧妙融合,壮大沈阳红色乡村创意农业,延续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助力沈阳英雄城市塑造,真正实现持续发展。
一、沈阳遗存碉堡现状
(一)现状调研
目前沈阳碉堡中只有七星山碉堡群作为革命文物被保护起来,其余尚需发掘与保护。为弄清楚沈阳碉堡的现状,我们在沈阳文化遗产保护团队蔡学勤老师、陈赫队长的带领下,与团队的志愿者会员们一起进行了碉堡的田野调查, 使用卫星定位的方式确定位置,发现和测绘沈北七星山碉堡30个、沈南9个、沈西约有9个、苏家屯约有7个。记录有关每个碉堡的位置、数据、建筑结构、建造材料,对周边环境也做了详细调查。全方位搜集掌握沈阳乡村碉堡的一手数据,同时结合当地老百姓与碉堡相关认知的口述历史,确立了碉堡的建筑时间、所发生的战斗事件、战斗部队、被拆毁碉堡的具体位置(如图1)。经过调查与研究性分析,形成如下共识:现存的碉堡大都完好,它们都是水泥建筑,有圆形、六角形、乌龟形和心形等,结构基本相同;大多分布在铁路与公路线上,现留存下来的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地区,有的伫立山顶,有的散落田野,有的隐于林间,还有藏于村庄;这里的原住居民老人作为碉堡历史的见证者,基本上年龄高达90多岁且人数越来越少。
(二)碉堡类型与建筑艺术特色
碉堡类型及构造。一是小型碉堡,高度以轻松容纳一人高为主,四周带有射击孔和通气孔;二是上层是小型瞭望塔,下层为火力点的两层碉堡,三是其中一层带有储存物资的双层碉堡。大多碉堡由钢筋作为结构,混凝土作为材料加固铸成,内部墙面较为光滑,与一般建筑不同的是,碉堡外墙所用的混凝土中不同地点碉堡所用骨料略有差异,有的为较大碎石,有的为鹅卵石,有的为规则小碎石。据此推测当时为快速建造就地取材,较大的骨料导致外表面粗糙,但可以增加建筑物强度。
独具艺术特色的军事建筑。沈阳碉堡外观以向心式圆形和六棱形为主,符合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法则,具有单纯齐一的调和美,简洁的几何形彰显大气,浑然天成;它的厚重结实、封闭严密形成独特审美意趣的建筑结构群;碉堡虽小却完美地展示了人体工程学,除了建立良好的射击角度外,也能够让战士在狭窄范围内能够自由活动。
以上调研得知,沈阳碉堡数量逐年减少,保护刻不容缓;独特的建筑造型具有艺术的形式美,结合创意设计可为当代所需,而运用也是最好的保护传承;分布乡村的地理环境,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乡村文化,带动乡村发展。
二、沈阳遗存碉堡保护原则
(一)保护碉堡的自然生态属性与真实性原则
对于自然的看法,我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表达了“万物同源,和谐相生”的思想。由于土地的开发、城市化发展,大部分碉堡已被毁坏,保护迫在眉睫。为了促进红色文化与乡村环境更好地融合,依据生态发展原则,对当地的农作物、土地、山水以及风土人情要有明确的了解,尊重自然属性的设计,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运用到遗址保护中。建立人、自然以及碉堡的命运共同体,使其为大众所需,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威尼斯宪章》(1964)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红色英雄的历史与革命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保持其遗址的真实性可以再现它的文化属性。真实性,可以让我们回到过去的年代和场景,可以将红色文化的内涵酣畅淋漓地呈现到观者眼前。所以,环境的真实性与景观的形式、聚落的内涵展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遗址保护并不是说将它单独进行保护就可以,还要对它所处的背景与当地的乡约、民风、乡俗,进行一个系统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加完整真实。
(二)最小干预原则
意大利文物保护学者切萨雷·布兰迪在它的《修复理论》著作中指出“最小干预原则,即最大程度地维护保护对象的内在本质,避免对其进行实质性改动”。在进行创意转化过程中,对碉堡自身的结构和外观采取不改造、不破坏的原则,依据它的建筑特性来设计。结合乡村的经济特色、乡风民俗,考虑村民的切身利益,积极听取他们的想法。根据现有的情况来制作具有独特风格的创意设计,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原生态,还原度会更高一些,景观环境会更加协调。
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将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极致,而且要与当今时代接轨又不脱离碉堡自身的意义价值,乡村文化与农业经济特色相结合最终达到人们的预期。所以要多方面考虑,除了要将遗址景观的开放盈利做到位之外,还需要保护其文化属性不变,发挥遗址的原生态价值,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碉堡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异地和就地保护原则
在土地开发与乡村城市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有的碉堡面临着损毁的境遇。我们可以采用异地保护原则,大多数碉堡体积较小,结构坚硬紧实,钢筋水泥的构造使其在搬运过程中不易损坏,具有可移动性,依据其红色文化属性可以迁往兵工院校、军事博物馆、军事基地、红色口袋公园等,供人们参观体验,助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样既保护了碉堡又给相关公共场地增加了红色文化内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实现资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为各大高校提供红色教育资源,比如原真性的碉堡增加了高校内的红色文化氛围。
大多数碉堡采用“就地保护”原则。对已经损坏的碉堡进行加固、修缮和复原。将碉堡就地改造设计成红色景观、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和公共公园为一体的碉堡遗址公园,在周边增加游憩设施、卫生设施。优点是保持原真性,做到不破坏碉堡原状和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历史信息,减少对本体的干预,节省资金。不足之处是应用中被破坏、防护措施等级低、管控区域小等。无论是修旧如旧还是变革创新,都应始终坚持保护其原真性。
三、沈阳碉堡创意传承
(一)打造红色乡村创意文旅产业
国家在政策和经济层面“支持休闲观光农业、创意文旅产业、乡村田园特色项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返乡创业者提供特色化贷款品种”[4]。将乡村碉堡打造成红色文旅基地,有效丰富居民休闲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基地除了配备基础的公共设施,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红色食品、各式红色周边文创纪念品,让游客进行互动交流,畅享新体验。依据大众的行为习惯、生理心理、审美需求在传统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基础上,对基地内的民宿、马场和开放式农场进行优化升级,以红色文化创意内容为产业核心、以产业链条实现跨界升级为发展前瞻、促进创意乡村文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确保乡村红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实际区域环境和地形特点,多措并举,灵活应变,对乡村碉堡外形、材料、用途、功能、位置、环境背景等进行保护性创新设计,多方考量,建造富有革命气息的民宿,深度还原当时的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5]。当然在设计中我们要爱惜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努力减轻环境负担,尽可能处理好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形成资源“循环链”,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乡村红色资源与自然生态景观旅游景区,同时也巧妙地保留活动空间,增加游客的新颖感、舒适感与红色年代及其精神的体验感。
(二)构建红色乡村创意农业
红色乡村创意农业是以红色文化为依据,创意设计为重点,将乡村农产品以及自然景观结合融入设计,创造更多的经济、文化、革命价值,形成红色乡村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建设发展红色乡村“创意农业”基地,发展休闲产业,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村、农家客栈以及观光采摘,与乡村的“民俗文化”相融合,不仅提升了乡村文化的格调而且带来了经济发展,创造集乡村特色农业、乡村自然景观、乡村“民风民俗”与红色英雄文化于一体的农业区。
整个基地营造游人身临其境的红色乡村氛围,同时结合乡村农业特色举办自助采摘、野外生存、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游客可以在参观的同时挑选体验和食用乡村新鲜健康的绿色食品,红色旅游基地可以设计为四个区域:农作物展览区、绿色作物培育区、蔬果采摘区以及革命体验区。具有沈阳特色的红色文创农业的建立,对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文创产品的艺术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如表1)。将农产品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制作成丰富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微景观盲盒、红色小摆件、纪念徽章、明信片干草小水壶等红色纪念品。
(三)实施红色乡村文化创意传播新模式
《诗经》曾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维新,可见中国人自古就有创新意识。历经千年变革,对于遗址的保护不再拘泥于现实,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保护碉堡遗址。对沈阳地区的碉堡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建立一个沈阳碉堡数据库、信息库、图片库,进行完整、系统地数字化保护。对已经受损,即将消失和在居民家被改造使用的碉堡进行数字修复,节省劳动资源、物品资源、经济资源的投入,同时可以扩大传播范围,增强遗址保护意识。
以数字互联网为驱动,以高频信息的可视化呈现达成互动化传播。科普有关碉堡的知识,将碉堡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公众可以查询相关碉堡信息,获得精神与文化的满足,增加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共享英雄文化资源,提供沟通平台,让公众参与保护。
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虚拟技术开发相关碉堡英雄故事的游戏,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英雄的精神,但要注重政治严肃性的“传承与创新”。紧跟时代潮流,满足当前公众对红色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以沉浸式体验将红色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相关新媒体“产业链”的打造不仅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增值空间,还使得经济与文化朝向“多元化”目标发展。
四、结语
沈阳碉堡作为乡村红色文化遗产,是英雄文化资源再生运用与乡村文化经济振兴之间的途径。在此提出了合理的碉堡保護方案,积极探求并敢于创新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努力实现生态与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搭建红色乡村创意文旅产业,红色乡村创意农业,实施红色乡村文化创意传播新模式,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深刻认识红色英雄文化及其传承的价值,逐渐形成乡村文明新风貌,助力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与英雄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才唤,周兰羽.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理论逻辑、实践机制与实现路径[J].图书馆杂志,2021(12):22-27.
[2]戴莉婷.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21(23):45-47.
[3]王鑫.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址保护与开发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7(10):66-67,85.
[4]马鸣.G行盐城分行涉农普惠贷款业务市场拓展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20.
[5]刘聪哲.中波碉堡历史遗址景观比较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班宁秋,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