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2023-12-19山蕊蕊马婷婷
山蕊蕊 马婷婷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灵魂和精髓。现阶段,如何传承创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农业文化遗产中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累下来的文化、生态、生产和社会等资源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时代的发展进步,应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以激发其积极性,并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资金支持,以留住本土专业人才和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健全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活化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
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乡村文化渐趋衰落。如何重焕乡村生机与活力,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农民群众在长达五千年的农耕劳动和农业生产中创造出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了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种价值功能,要通过活态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借助其中丰富的农耕知识和技术、风俗习惯、生态和文化资源等,推动乡村文化繁荣振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农产品增收,以农业文化资源与乡村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特别是与乡村文化产业相耦合,开发乡村文旅产业,打造乡村文旅特色品牌,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内含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文化景观、生态景观等,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资源,“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1]有利于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传承创新乡村文化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要素,是农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而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活态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其一,农耕文化产生发展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以乡村的建筑、村落、农业技艺、农业工具、人文景观等农业文化遗产为载体,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有利于巩固农耕文化传承根基,为农耕文化传承提供物質载体。其二,农业文化遗产包含了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人合一、人际交往、管理理念、民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深刻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精华部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有利于提高农耕文化知名度,提升农民农耕文化自觉自信,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引导村民向善向美”,[2]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当代农耕文化,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生态文化
农业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其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发挥其生态价值功能,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振兴。其一,农业文化遗产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思想,以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为根基,追求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二,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将其所包含的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相结合,开发乡村生态农业,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保护了生态文化。
(三)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发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农民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生产方式、宗教礼仪、道德观念等,依托于农业文化遗产在实践活动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乡土文化、保留传统农耕成果、保存与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日常生活风俗和习惯,实际上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一,农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生,以村规民约和约定俗成的规则秩序为道德约束,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而农业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社会运行的秩序规则,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发扬并发展民俗文化,在乡村社会中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其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迥然不同,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如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农业禁忌和祭祀习俗等,承载了各个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也缔造了众多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因此加强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力度,实质上也是在继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四)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创新文旅产业
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等传统农业区,具有多样的文化景观、良好的生态景观、优美的自然环境,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环境,能够创新文旅产业并提供多样的乡村文旅产品。其一,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能够使遗产地政府部门借助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自然山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民俗习惯、传统技艺开发乡村文旅产业,提供丰富多样的乡村文旅产品,打造集餐饮、民宿、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其二,农业文化遗产包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民间习俗和手工艺,如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刺绣、雕刻、戏曲、民宿等,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遗产地政府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旅产业,培育乡村特色文旅品牌,进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多重困境
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不够充分,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及经济等价值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等问题。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人才缺位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涵的农业系统,在其传承保护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部分专门从事农耕劳作人口的流失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链断裂,导致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缺乏专业人才。其一,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民在与其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而近年来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断裂,许多传统农耕知识技术及相关经验渐趋失传,导致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乏力。其二,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员为其提供系统的管理和治理,但目前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的差距使得乡村地区对外来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专业人才的缺失。
(二)遗产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需要系统健全的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但遗产地的基层管理机构缺失,同时多方协同参与和联结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其一,遗产地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缺失。当前我国部分遗产地未能建立完善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缺乏详细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保护细则,同时各遗产地之间产业化和品牌化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其二,遗产地多方协同参与和联结机制不健全。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获得的利益无法得到制度保障,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性不高。
(三)遗产地认知水平存在偏差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传承乡村文化、促进遗产地文化创新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也存在部分遗产地群众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不清的问题。其一,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当前相当一部分人未能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认为农业遗产就是文化,或将其划为乡村物质遗产中,又或者认为其是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其二,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理念有所不同。由于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在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部分地区只注意到了“保护”,忽略了“发展”;还有部分地区过分发展,只顾着吸引游客,没有制定完善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可能对遗产地造成生态环境破坏”,[3]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流于形式。
(四)农业文化遗产生存空间压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乡村地区的人口也随之大量流失,部分乡村自然村落逐渐走向衰落,乡村文化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经济转型趋势和城镇化进程不可阻挡,在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农村地区的渐趋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4]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人口也在大量的流失,“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比2021年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比上年减少7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5]乡村地区和村民的大规模流失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缺失载体、主体和空间,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深刻认识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助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认知理念建设
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重要性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是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的前提,在实践过程中,应加深遗产地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以农业文化遗产的繁荣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其一,应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即农民对其内涵和保护理念的认识。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应通过举办讲座、村内广播、村内宣传板、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持续开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增强农民对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引导农民主体与多方参与相结合”,[6]促进多部门协同管理,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其二,基层政府应转变观念,深刻体会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在相关专家和专业科研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下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深度保护、合理利用,充分认识、挖掘、发展遗产地的特色文化,促进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
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完备成熟的保护管理机制来保障运行,遗产地政府应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机制,加强各方的利益联结,促进多方协同参与,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其一,健全完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范和条例,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价值、保护和利用程度进行评估和考察,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其二,建立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利益联结。农民作为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首先要增强其保护意识、激发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农民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要均衡各方所得收益,促进多方协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进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的农民,同时也是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对于乡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问题可以采取留住农民加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措施。其一,通过国家财政和社会投资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回乡。目前农村地区的大部分青壮年是为了支撑家庭经济、改善家庭条件而选择外出务工,为了吸引这部分人返乡回乡创业,国家可以通过人才补贴的形式留住农村青壮年,特别是留住掌握农耕生产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型农民,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其二,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科研和管理型人才。农业文化遗产地基层政府应设立人才引进的专项政策和专项资金,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的交流沟通,搭建人才引进的桥梁,为外来人才解决生活上和工作中的难题,吸引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性,促进乡村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互联网+”活化创新农业文化遗产
在数字化时代,为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长效发展,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增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吸引力,留住乡村古村落、传统建筑,留存历史文化记忆。其一,面对当前一部分村落和古建筑逐渐消失的现实情况,遗产地基层政府可以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将相关的影像、文字等资料保存下来,如建造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数字村史馆等。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建造了专门的农业文明数据库,为社会各界、学术研究等领域提供了认识了解和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渠道,各地可以充分借鉴。其二,遗产地基层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深挖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文化价值,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提供有文化内涵的文旅产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科学先进的营销理念加大宣传,“因地制宜构筑遗产地独有产业体系”,[7]提高文旅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社,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刘某承,苏伯儒,闵庆文等.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04):551-558.
[3][6]龙文军,张灿强,张莹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66.
[4]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2023-02-28,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5]王玉萍.人口总量略有下降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EB/OL].国家统计局,2023-01-18,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301/t20230118_1892285.html.
[7]孫庆忠.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