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逻辑、特性与进路
2023-12-19赵君
赵君
摘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色,是理论、历史及现实三重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人民性、整体性、协同性、渐进性等价值特征。在新征程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以勤劳创新致富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以完善经济制度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公平分配及享有。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特性;进路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可以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一个重要维度,凸显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及未来图景,系统探析并阐释其出场逻辑、价值特性及实践进路有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继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使其真正成为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显著特质及中国特色。
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出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自提出以来便包含着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与拓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愈来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及重要特征。而任何新理念的提出都绝非空穴来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出场有着科学的理论根基、深厚的历史积淀及必要的现实基础。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承继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念范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生成的逻辑起点可以上溯至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批判,对资本主义运作规律的揭示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设想无一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共同富裕观念。
其一,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讲:“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质言之,“富裕”是“共同”基础,否则只会是共同的贫穷。其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制度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增加所带来的是工人阶级的极端贫困与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剖析社会现实,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广大劳动者創造的社会财富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其三,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导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批判中阐发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即人类实现向自身本质的复归、人人得以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这意味着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上的富裕还包括精神上的富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对共同富裕实现条件的系统阐释,这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历史积淀: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视作自身矢志奋斗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的建设时期都致力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及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百年来的探索经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出场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将共同富裕的期盼作为自身的历史担当,以“打土豪,分田地”为口号为广大农民争取安身立命的土地,同时注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渐渐萌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面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艰难局面,毛泽东同志开始思考共同富裕的发展问题,明确强调“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为此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共同富裕思想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中逐步生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效解放了思想,以“先富—后富—共富”的新策略新路径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分层次分阶段逐步达成,共同富裕思想在深化改革中日益成熟。综上可知,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中逐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提出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促成的伟大成果。
(三)现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发展的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接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完善了我国的制度体系、丰富了相关理论成果,这一系列发展成就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夯实了现实基础,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增添了发展的底气和动力。
其一,综合实力持续跃升,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生成奠定雄厚的物质根基。我国在短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且长期向好的奇迹,并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迅猛发展的综合实力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备了更多实现的可能。其二,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生成提供健全的体制机制保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越发完善,我国在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助推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我国分配公平公正,全体劳动人民均能在共创共建中共享发展成果。其三,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生成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始终注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备了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综上,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强大引擎,为这一显著特征的凸显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及精神力量。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价值特性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统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重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现代化。人民性、整体性、協同性及渐进性既构成了其鲜明特征,也显现了其丰富内涵。
(一)人民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显著标志。其一,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国现代化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急所愁所盼,以科学的政策举措推动现代化发展成果真正造福于民。其二,推进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财富并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坚持常态化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民众勤劳致富的干事热情,以此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推进注入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其三,成果由人民检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以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决定了人民才是现代化建设及共同富裕发展情况的终极“审判官”。尽管共同富裕成果的检验指标是多元的,但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最为根本性的衡量尺度,为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以“枝叶总关情”的态度注重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扎实站稳了人民立场。
(二)整体性: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整体性现代化,“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普遍追求的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指明了现代化成果的享有主体,同时包含着全体人民参与建设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其整体性的特征。一方面,“共建”是“共享”的基础,为“共享”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撑。拥有巨大规模人口的大国要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绝非易事,需要人人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营造勠力同心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每个人提供能力尽显的均等机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另一方面,“共享”是“共建”的目标,为“共建”提供一定的物质激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通过系列改革保证人民群众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受益群体,坚决化解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愈拉愈大的潜在风险,为人民群众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共享,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系统全面的提升。
(三)协同性:统筹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实现了两者的协同发展。“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内容要旨。具体来看,其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俨然将“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流水化作业、重复性劳动严重挤压了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而我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追求人的身心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赋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其二,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注重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伴随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广大人民群众对“富裕”的理解愈加多维,期盼能够享有更为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我国现代化在关注人民生产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充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优秀的文化产品陶冶人的情操,淳化社会风气。其三,增强创业致富本领的同时注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拥有持久动力,我国一方面培养并激励敢于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另一方面加快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以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四)渐进性:注重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注重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现代化,战略性的规划、台阶式的发展步骤均显示了其渐进性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质言之,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决定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推进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一,当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只有把握好客观实际的变与不变,才能更好制定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避免超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其二,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及超大规模的人口加剧了共同富裕的艰巨性,这也决定了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同步富裕,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段,共同富裕实现的程度有高有低,实现的时间有先有后,对此应当给予正确看待。其三,我国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制定了详尽的战略步骤,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提出了“两个十五年”的发展目标。这是党中央实事求是谋篇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智慧,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科学的发展理路,也凸显了共同富裕渐进性的发展过程。
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已然绘就,我们从未如此这般接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繁重而紧迫的任务更应当以不停顿、不歇脚的干劲乘势而上,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通过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强化资本监管,杜绝资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无序扩张;通过完善制度体系,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公平公正予以分配。
(一)坚持党的领导,凝聚磅礴伟力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稳步行进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的领导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能够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锚定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其一,以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性质不变,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为此坚持党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领导能够使得我国现代化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其二,以党的领导统筹现代化发展全局,更好保证相关政策方针的有效落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扎实推进需要久久为功,这就要求必须以党的战略性谋划统筹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加强顶层设计,保证政策方针的连贯性。其三,以党的领导汇聚现代化建设的合力,更好调动人民攻坚克难的致富热情。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日益增多,这就需要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凝聚起廣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协调各方利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二)勤劳创新致富,筑牢物质基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假若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便只能归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而雄厚的物质基础一定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累积的,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其一,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关系着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为此,新的历史阶段下必须着力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方式带动劳动者生产效率的跃升,为现代化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社会财富基础。其二,在增强致富本领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新技术的发展突出强调创新劳动的重要性,这也为广大劳动者的致富本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通过完善劳动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培训造就一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推动社会财富的涌泉充分涌流。其三,在崇尚劳动精神中调动劳动积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勤劳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唯有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在全社会广泛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劳动精神,才能真正激发起全体劳动者为共同富裕目标艰苦奋斗的积极主动性,形成人人潜心钻研、专心工作、用心经营的良好致富氛围。
(三)完善经济制度,确保公平公正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性、长远性因素,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兴盛,各种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妨碍了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扎实挺进,为此需要以高要求接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以高标准构建相关运作机制。
其一,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筑牢共同富裕的实现根基。我国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使我国能够从根本上避免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财富创造者与享有者的统一。为进一步稳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底盘,需要拓展公有制经济惠及于民的具体领域,同时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其二,优化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动摇,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变革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把“蛋糕”做大的同时致力于把“蛋糕”分好。其三,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及完善的市场运行法规均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公正,为此应当更好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统一,进而以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激发各市场主体活力。
四、结语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夙兴夜寐、矢志追求的美好向往,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苦苦追寻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当前,我国已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如此重任,全体人民必须有力凝聚在一起,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共同富裕,创造出愈加富足的物质基础、愈加丰沛的精神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56.
[8]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22-10-27(0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