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管理”背景下提高中小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3-12-19王明芬
王明芬
摘要:“五项管理”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行为与重要载体,对中小学生综合发展能力提高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新时期,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助推中小学教育功能发挥,教师可基于“五项管理”要求,从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层面出发,改革与优化中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体系,为中小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创设良好空间环境,切实增强中小学生的教育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安全感。基于此,文章从五项管理政策价值内涵以及对中小学生综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五项管理”背景下提高中小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五项管理”;中小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策略;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3-007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五项管理’背景下提高中小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154)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部2021年印发“五项管理”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健康进行严格管理,这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大工程。中小学校积极响应文件号召,以“五项管理”为平台,以“五育并举”以及“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创新中小学生管理模式,进行特色化、个性化管理,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五项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也是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是作业管理,针对现阶段中小学生作业数量多、体质差、功能异化等发布硬标准。二是睡眠管理,从保时间、强重视、提质量、防干扰等方面提出四项举措,要求学校在课外作业、活动、游戏等方面为学生预留充足时间。三是手机管理,对中小学校园内禁止携带手机提出明确要求。四是读物管理,明确学校职责任务,解决学校阅读制度化、标准化不健全问题。五是体质管理,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层面出发,指出需要贯彻落实健身计划以及身体素质培养任务[1]。
同时,为助推“五项管理”文件的落实,各部门在文件要求基础上,相继出台“双减”政策、考试评价机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5+2课后拓展服务》《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文件,为中小学管理与教育改革提供支撑,为义务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1.“五项管理”文件发布为中小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五项管理”文件出台之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评价判断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为不断提升学生成绩,助推教学目标完成,教师挤课、抢课现象较多,作业量超标问题严重,这使得学生睡眠时间不足,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学生长时间缺少体质锻炼,身体素质比较差,免疫力较低,打游戏、玩手机等,使得学业受到影响。长时间伏案完成作业,部分学生出现脊柱变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正式出台“五项管理”文件,从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层面提出明確要求,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
2.“五项管理”文件发布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需要对其进行开发与挖掘。近年来,我国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终身学习思想和观念逐步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中。五项管理作为一种结合新时代中小学生发展需求提出的全新理念,对中小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3]。一是能提高学习成绩,满足中小学生最基本的需求。通过相关管理,可让他们专注于课堂学习,减轻学习压力,减少干扰,提升学习自信心。二是能培养中小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目标。“五项管理”可从多个层面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让其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其自我约束以及管控能力。三是能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也是中小学生真正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相关管理,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手机、互联网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助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4]。
3.“五项管理”文件发布为中小学生多元化成长带来机遇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有七种不同智能:言语智能、思维逻辑推理智能、立体空间感知智能、韵律感知智能、身体协调运动智能、自我创新智能、沟通交际智能。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智能全面、个体化发展。“五项管理”措施的发布和实施,能促进学生智能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为中小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依托学生发展需求、发展特征,组织开展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以及活动,如科技竞赛、文体竞赛、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全面参与其中,从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团队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为学生多元成长带来机遇[5]。
1.以“五项管理”为平台,改善学生管理工作
(1)统筹管理作业,激活作业育人功能。作业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的直观、真实记录,也是中小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状态的反映。在作业管理层面,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分析不同学段实际要求,不同学科具备的优势特征,既需要维护作业基础性,也需要兼顾作业扩展性、趣味性、实践性,定量、定性分析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将其作为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参考依据,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一是“理性”作业设计。教师要不断细化中小学生作业设计、来源、布置、辅导以及批改等一系列举措。一方面要在关联教材、课标、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理性进行思考,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定期定时进行交流合作,通过经验传递、样例分析等,对作业设计进行研究[6]。二是“弹性”作业设计。教师要重视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发布正式纳入考核、督导内容当中,为作业提供“弹性”时间和空间。其核心是设计提高性、基础性、实践性、拓展性等各类层次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允许学生选取有挑战性、感兴趣的作业,获取成功、愉悦的体验。三是精耕细作。要发挥作业育人作用,教师“及时批改、全面批改”是前提,要凸显作业批改指导的个体化、有效性。一方面精细化展开作业批改,在批改符号、模式、分析、反馈等层面有规定要求,并力求创新优化。另一方面,作业批改时要选择使用二次批改模式,特别是作业信息反馈层面,建议设计统一,完整的各学科“作业检查反馈单”。同时需要组织展开有温度、有标准的作业评价,采用积分式、欣赏式、表达式等方式,重点凸显正面评价的激励功能。
(2)规范管理学校课程设计,保证学生休息时间。目前国家规定的课程设计标准就是让学生基本课程需求得到满足,对此中小学应完全按照标准开设各类课程,无论是国家标准课程,还是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等,都需要受到同等关注与重视。若是一节课时间较长,无法充分保证学生锻炼休息时间,则可适当缩短上课时间。具体如何设计,建议学校结合每个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量。一方面,为保证学生睡眠,可为其提供休息场所,以保证他们精力充沛地进行后续学习。另一方面,家校要进行合作,让家长记录孩子的睡眠时间,为孩子制订科学合理的睡眠时间表。一般来讲,小学生必须要在晚上九点半前上床休息,初中学生在晚上十点前上床休息。学校不可随意提高作业和课程容量,同時要让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休息空间。
(3)手机管理变“堵”为“疏”,改善学生手机使用状态。当前,手机与互联网得到全面普及,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成为常态,如果不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学生极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危害身心健康,影响学习质量。因此,做好学生的手机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而采取“一刀切”的模式,限制学生使用或没收,效果都不够理想。最佳的方法就是变“堵”为“疏”,合理疏导以及管理学生对手机的使用。一是做好引导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借助可行性较强的手段,引导与教育学生理性看待手机,规范合理地使用手机。学校可结合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进行引导教育;教师可利用班会、日常活动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观看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案例视频;家长可改善管理形式,通过设计家庭守则、家庭公约以及子女手机使用规范公约等,规定孩子手机使用频次和时间。二是规范化管理手机,原则上不允许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若是因为特殊情况必须要带入,则由班主任统一代管。
(4)完善课外读物审核机制,提升阅读合理性。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也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强化课外读物管理十分重要。一方面在校内合理引进图书,将购买正规、合法渠道出版物作为校园课外读物选择购置的最基本要求。中小学应组建由党员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代表等组成的专家、专业小组,坚持全面性、方向性、多元性、适宜性、合理性的原则,严格审核课外读物,列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负面清单,确保课外读物符合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要全方位清查,避免问题读物进入校园。学校要与家长配合,利用家长群、家长会等,让家长明确了解课外读物负面清单,并排查家中的图书。学校则要排查馆藏书籍,对难以满足时代要求的老、破、旧等图书进行清查和处理。此外,要激活教师阅读示范引领功能,展开示范阅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找到有益于自身发展、适合自身的课外读物,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5)改善体育模式,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升学生体质,预防近视以及肥胖,同时还可磨炼学生意志,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7]。因此,在新时期,学校需要把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放在核心位置,借助多种模式,强化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引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一是组织实施丰富的“大课间”活动,学校每天开展的大课间活动,除了传统、常规的课间操外,也可引入曳步舞、韵律操、街舞等青少年较为喜爱的舞蹈和体操,也可创编课间手势舞,或把中华传统武术融入课间体育活动,让中小学生练习传统武术,以达到愉悦身心、改善体魄的目的。二是组织实施“阳光体育活动”,除了体育课程以及每天组织开展的“大课间”活动外,学校还可在课后延时服务以及下午第二节课后,引领学生进行“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涉及田径运动、球类运动,培养学生多元的运动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巧。
2.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助推学生全方位发展
课内外活动是影响“五项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对学生全面、长远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一是学校可依托现有师资配置、设备配置情况,构建社团,展开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例如,可成立棋类、球类、舞蹈、绘画、文学、音乐、传统武术、传统戏曲、跆拳道等社团,让学生依托自身爱好兴趣,自由报名与选择,由专业教师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例如,在实施棋类社团活动时,可重点围绕象棋、围棋等,为学生传递对弈技巧、对弈谋略,让学生领悟棋局中蕴含的智慧、人生哲理;在武术社团活动中,为学生传授基本的武术动作、武术技巧,教会学生基本的防身本领、防身技巧与技能。二是组织展开校内实践活动,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提升活动趣味性。例如,举办教育文娱类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举办科技创新类活动,如创意手工设计竞赛、科技趣味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等;举办教育教学类竞赛,如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口语竞赛以及书法竞赛等。三是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区、村庄等组织的民俗文化、实践交流活动,如舞龙舞狮、秧歌、春节社火、猜灯谜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此类活动具备创造性、创新性以及益智性等特征,不仅能培养学生协调能力、智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思维,让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发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增长自身社会阅历、文化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3.以“考核评价”为依托,展示五项管理效果
(1)改变单一评价形式,组织开展综合化、系统化评价。一方面需要从过往单一、常规的学科评价向跨学科评价转变,注重提升学生跨学科能力水平。二是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以及差异性,可在传统纸质测试基础上,组织开展主题式无纸笔测试评价。例如,在各个小场馆内部设计小情境,通过任务设计、环境设计、语言渲染等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展开项目探索、问题解决处理,借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可通过课堂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活动记录、学生自主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提升教学测试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
(2)采用发展性动态化、持续化评价。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要避免采用僵化、单一的观念看待、认识学生,采用发展性、动态化、持续化评价,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中小学教育评价要以尊重学生、倾听学生意见为基础,不可单纯局限于反馈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更不能以“某一学习时期”的表现,作为判断、界定学生学习能力的依据,需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采取发展性、可持续的评价模式。同时,评价目标与方法的选择,同样也需要立足长期视野,反复确认以及修订,以此让教学评价回归良性、健康的教育生态。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五项管理”实施进程不断加快,为中小学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中小学需要把握这一机遇,以“五项管理”为平台,以“校内外活动”为载体,以“教育评价改革”为举措,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教育氛围以及教育环境,全方位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为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创设优异的空间环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施军.优化校园阅读环境丰厚书香校园文化———基于“五项管理”创新实施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2023(05):28-30.
[2]林东兴.协同共治:学校管理变革的实践探索———以漳州市华侨中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3):109-111.
[3]苏爱勤.基于“五项管理”对提升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化学教学中班本作业设计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06):115-117.
[4]刘金霞,赵亚儒.强化校内课后服务涵养学校育人生态———金昌市第三小学推进“五项管理”工作综述[J].甘肃教育,2022(10):10-12.
[5]谢江林.把手机关进“笼子”里———“五项管理”背景下学生手机科学人文管理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31):72-74.
[6]杨娟,扈明聪,李瑜婷.“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1):59-61.
[7]郑德凤.小学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5):25-27.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ve Management"
Wang Mingfen
(Minqin County Education Bureau,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he "five management" is a major measure to deeply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haracter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t is also a specific behavior and important carrier for implementing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full play of its functions, teachers can, based on the "fiv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reform and optimize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homework, sleep, mobile phones, physical fitness, and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material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system, create a good spati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ir sense of educational happiness A sense of gain and security.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explores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ve management" policy, starting from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the fiv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their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five managem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bility; strategy; space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