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POC 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讨

2023-12-19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南京210033

物流科技 2023年22期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案例

林 梓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3)

0 引 言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大数据、5G等信息化新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教学全过程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教学的新方式。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为了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 + 教育”教育教学模式发展,以服务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等各项要求。

物流行业是融合了运输、仓储、制造、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随着物流行业智能化的转型升级,物流行业急需大量懂理论、有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课程内容主要教授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供应链管理模型及关键要素、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运作与激励机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库存管理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等内容。实践部分主要通过教学实验和上机实训的方式模拟实战沙盘,对供应链生产、采购、市场、物流系统开展策略制定与模拟运作,使学生理解供应链岗位职责与流程[1]。然而,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各类院校不同程度地受限于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本文梳理了《供应链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背景提出基于SPOC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

1 《供应链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来理解物流活动,掌握供应链系统分析、整体设计、科学运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并解决供应链管理领域核心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的决策思维模式。但是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部分同学由于缺乏对供应链管理的感性认识,导致其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由以下三点原因所致。

1.1 实际课时量与教学内容相矛盾

供应链管理教材种类丰富,大多数相关教材和书籍中都几乎包含了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内容,比如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供应链运作的协调管理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企业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内容,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2]。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32个左右的理论课时很难把内容讲透。受限于课时安排,课堂主要是由老师在讲,学生的参与仅仅表现为对课堂问题的被动回答,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该课程的最终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现实情况对供应链整体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然而由于课时紧张加上课程内容较多,学生对供应链的相关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全面,对供应链的整体性分析能力不足,不能较好地联系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实际运用。

1.2 教材案例更新速度慢,时政热点与思政内容不足

目前大部分《供应链管理》教材内容仍然以阐述理论知识、概念、特点为主,理论性较强,即使老师进行逐一讲解,也仍然会让学生感到过于抽象、枯燥。并且,受限于教材出版的滞后性,教材中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都有所不足。虽然很多教材中的案例确实是经典案例,但是案例发生的背景与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存在脱节,导致教材内容实用性较差,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将学生完全代入课堂中[3]。并且,《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常用的策略手段,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中。此类内容与时政热点结合紧密,需要课程组持续探索,不断更新。但是现阶段的教材中该部分内容较为匮乏,即使存在个别案例中含有一定的思政内容,内容也较为陈旧,缺乏中国特色,在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方面有所不足,容易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

1.3 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供应链管理》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的构成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占比在60%~70%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期末考试以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型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课后作业组成。然而,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平时成绩,人坐在课堂但是不参与课堂活动以及课后作业抄袭的情况。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这种平时成绩占比较小,且期末考试的考题多以理论性题型为主的成绩构成,很难对学生实际的知识理解及应用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也衍生出了为考试而被动学习的状况。这种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地考察学生,也达不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无法充分发挥出考核的作用。

2 《供应链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制造2025”“智慧供应链”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供应链管理正在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供应链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人才要具备持续学习、不断精进的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够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供应链管理工作,这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知识、能力及育人目标。在《供应链管理》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选用中国大学MOOC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平台承担在线教学视频、案例发布、在线测试、专题讨论等学生线上学习的职能,利用课堂派辅助线下课程开展随机点名、随堂测试、作业批改等教学活动。在课程的混合教学实践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基于SPOC 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方案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传统线下教学方式与线上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基于SPOC的混合式《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以构建“一个目标,两轮驱动,三维支撑”的课程体系为目标,建立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共同突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中“一个目标”是指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新型高素质物流应用人才为目标,“两轮驱动”是指线上线下双平台的教学模式,“三维支撑”是从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程教学以及课后评价与反馈三个环节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6]。

3.1 线上自主学习环节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自主学习环节学时共分为16课时,涉及8个章节共24个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在线上学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该步骤要求教师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供应链管理》教学大纲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视频录制。由于学生在学习视频时,是未接触过该知识点的状态,所以在录制视频时应更加注意课程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要多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趣味化、通俗化,通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案例、时事热点引入概念和原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门槛[7]。然后,将本章的教学课件与相关案例上传到平台中,对于案例的选择教师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现实性,在教学过程中将涉及不同领域的相关企业案例整合成案例集,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提供合适的案例,并要注重课程思政案例的引入。例如,在第一章供应链管理导论中引入国产大飞机成功商用案例,在让学生了解到飞机供应链的复杂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制造”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最后,教师在讨论区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并通过课堂派将需要在课前完成的相关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在课前检查学生对该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评分。基于此,学生对线上《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的检测,完成了对新知识的主动学习,对课程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教师可利用平台所提供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测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整理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在线下授课时进行重点讲解。

3.2 线下课程教学

线下的课程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环节,课时量为32课时。线下课程的教授以学生在SPOC平台上的学习为前提。首先,课前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派二维码签到功能,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然后,在课程正式开始后,教师通过课堂派的随机提问模式对抽中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回答正确的学生即可获得相应的平时成绩分数[8]。接下来,教师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基于线上视频的内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梳理,在讲解时更加侧重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线上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课前提问时学生的表现,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重点讲解学生在线上测试时错的比较多的问题和课前提问时学生回答有困难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得较好或较为简单的内容可以简单带过,提高线下教学的教学效率。在完成知识点梳理和重难点讲授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本节课内容对线上提前发布的案例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并随机选择1~2组学生上台进行10分钟左右的发言,让其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抽选小组上台发言的形式,也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之后,教师结合各组学生的发言内容对相应的基础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并对学生发言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9]。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知识传授的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 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课后巩固与评价

课后巩固与评价是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课后巩固方面,为了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可通过课堂派的测试功能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在课堂派中建立题库,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组成试卷,设置完成时限和切屏次数,并告知学生切屏三次后测试成绩取消。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试题,然后通过线上提交,就可查看分数和答案,进行查缺补漏。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学生可通过课堂派的私信功能与老师沟通,进行提问。在能力拓展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程内容及行业最新发展趋势,设计探索性问题,发布在SPOC课程的讨论区,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在讨论群进行学生互评[10-11]。

受益于混合式授课模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期末考试的一次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首先,在线上课堂评价方面,线上平台的使用,使教师可以根据后台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价。教师根据慕课平台后台提供的学生观看视频时长、观看时间、测试正确率、讨论区问题回答质量等数据,对学生线上学习进行评价打分。并且,也可通过后台数据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明确哪些学生是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的,哪些学生是临时抱佛脚进行视频突击学习的,从而更好地改进线上课堂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在线下课堂评价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情况、小组发言成果、师生互动情况等给出线下课堂成绩。在课后作业方面,教师根据课堂派平台的后台数据,得到学生课后测试成绩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收集整理学生回答错误的问题,在之后的课程中针对性地予以讲解,形成“教—学—教”的教学闭环。最后,形成学生最终的成绩形成过程性评价,其中线上的课程平台学习成绩占20%,主要以学生课程视频观看时长、章节练习成绩、讨论区发言情况为基准;学生线下课程表现占20%,以学生线下团队案例展示与答辩作为评价依据;学生课堂派测试作业成绩占20%,线下期末考试成绩占40%。

4 结 论

我国物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然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每个环节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结果进行调整与优化。所以高校教师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持续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案例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浅析食品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供应链管理导向下电力企业物资供应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