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丛刊

2023-12-19

养生月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斋戒外物庄子

原文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①,与天②为一③。(《外篇·达生》)

注释

①精复:精神恢复不亏。②天:自然。③一:融为一体。

鉴赏

本段意思是,舍弃了世俗之事身形就不会劳累,遗忘了生命的涯际精神就不会亏损。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复本还原,就能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与简单的保养身形不同,庄子所主张的养生是以形神相合为目标的。他所说的静,不仅是无动无作的形静,更是在思想上不受外物干扰,也不去攀援外物的神静。他认为,心能够放下外事,则身体自然不会四处奔波,人身所具的精力就不会耗散在各种活动中,而能保持形神合一。人能做到形神合一,才能与道相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学也认为,要得到健康的人生,须以形神相合为基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形神相合,乃得长生。(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物物①而不物于②物,则胡③可得而累邪!(《外篇·山木》)

注释

①物物:主宰万物。②于:被。③胡:何。

鉴赏

本段意思是,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在庄子的眼中,外物始终是人的工具,而不是人的目的。因此对于人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驱役外物的使用者,而不是被外在的事物所驱使,为了外物而奔波的被驱使者。能使用外物,是因为在心中只将外物作为工具来看待,不会想要占有,故能从心中放下,放下了外在的事物,才能得到内心的自由。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正是因为放不下心中的事物,反而想得到更多,才会终日奔波忙碌,令自己的精神紧绷,身体疲惫。所以,能放下一些,就轻松一些;若能全部放下,那么就不会再感受到精神上的疲惫了。《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是这个道理。(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汝斋戒,疏瀹①而心,澡雪②而精神,掊击③而知。(《外篇·知北游》)

注释

①疏瀹(yuè):疏通。②澡雪:洗涤。③掊(pǒu)击:原意“打击”,引申义为“抛弃”。

鉴赏

本段意思是,你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

斋,是清净之谓;戒,是防备之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可见在古时,在受持重器、经义、接受神圣的使命等从事重要事务时,要以斋戒的方法来使人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以示尊崇和敬畏。因此,“斋戒”,就是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

在后世发展中,斋戒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其中既包括对饮食行为的管理,又包括了对精神心理的约束。

从生理上来说,斋戒具有清理胃肠道的功效。现代人饮食不规律,且因超负荷的工作需要大量热量,于是摄入了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增加了胃肠道、肝、胆等器官的负担。择时斋戒,提供了一个“空窗期”,使胃肠道可自主调节,自我修复,使消化功能得到改善。

从心理上说,斋戒的意义更为重要。斋戒,有使内心保持清净的作用。在持斋的过程中,自然远离日常熟悉的环境,从紧张的人际关系与利益计算中脱离,降低了精神上的消耗,使人更为轻松自在,舒解心理上的压力。

此处庄子所说的斋戒,更是为了进一步体验“道”而作的准备。因此,更着重于内心的锻炼,要求使精神清净,而把日常的思维见解都去除,以求与道相应。(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生也死之徒①,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②?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③也,是④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⑤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⑥一。(《外篇·知北游》)

注释

①徒:伴侣。②纪:极,即终极。③一:即同一。④是:此。⑤通:贯通。⑥贵:看重。

鉴赏

本段意思是,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呢?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有什么可忧患的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把那些令人心生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看作是臭腐,其实,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也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人之所以有生死烦恼,是因为对生死有错误的理解,一般人都把死亡看成生命的结束,认为有了生命便拥有一切,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因此好生恶死。

庄子主张: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继续,生与死相随相伴。人活着不过是气积聚在一起,死不过是气散开了,无论聚或散,生或死,气没有改变,也没有消失。由于人们喜生,就把生看成美好的、神奇的;人们厌恶死,就把死看成丑恶的、腐臭的,其实生和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整个天下都是气的聚散罢了,觉悟的人应该把生死看成一回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内篇·大宗师》)。改变了错误的理解,生与死就会呈现另一种姿态。这样,死生的实际界限和感情界限都被庄子予以一种独特的哲学观念突破了,“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彻①志之勃②,解心之谬③,去德之累,达④道之塞⑤。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⑥胸中则正⑦,正则静⑧,静则明⑨,明则虚⑩,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杂篇·庚桑楚》)

注释

①彻:通“撤”,撤除。②勃:当作“悖”,乱。③谬:当作“缪”,束缚。④达:疏通。⑤塞:障碍。⑥荡:摇荡。⑦正:平正。⑧静:寂静。⑨明:明澈。⑩虚:虚寞,无有。

鉴赏

本段意思是,摒弃志求的旺盛,解脱心灵的束缚,遗弃道德的牵累,打通大道的阻碍。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状况,全是志求旺盛的动力;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种情绪,全部牵累道德的原因;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六种情况,全是堵塞大道的原因。这四个方面各六种情况能够不在胸中激荡,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灵,虚灵就能恬适顺应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

庄子在达道养生的方法中,特别提倡去除外物牵累的方法。故在此处,列举了二十四种会阻碍人趋向大道的障碍。

贵、富、显、严、名、利,都是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好处。贵,是为人所重视;富,是财物等的丰足;显,是在人群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严,是具有使人折服的气势;名,是为众人所知;利,则是被赐予的待遇。可见,这六者都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事物,使人意志旺盛不知止歇。在追求这些事物的过程中,人们不知疲惫,最终往往精疲力竭。

容、动、色、理、气、意,是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外物。容,是外貌;动,是行为举止;色,是悦目的形物;理,是对事物规律的推究;气,是情感上的适宜;意,是欲求上的伸张。这六者,可以直接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动摇人的思想,使人产生错误的见解和思想而不能自拔。

恶、欲、喜、怒、哀、乐,则是指人被外物牵绊时,所产生的六种基本的感情。恶和欲,是对于所欲与不欲的事物将得而未得时,所产生的情感;喜和怒,是在欲和不欲事物已来或已成时,所产生的情感;哀和乐,则是这些事物离开时,所产生的情感。被外物所牵累,不论事物来去,人的情感都不由自主发生种种变化。

去、就、取、与、知、能,则是人在外物前的六种行为。去和就,即远离与靠近;取和与,即拿来和给出;知和能,即是了解与运用,这些在庄子看来,都是代表了人被外物牵引的状态。

概括说来,庄子所提倡的正是清净养生的方法。清净养生,首先要求人们能够少私寡欲,如《内经》所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不衰”。其次,清净养生还要求养心敛思。“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医钞类编》)。从养生角度而言,清净养神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

庄子认为,道的状态就是人的最佳状态,是不被外物牵累的。因此他主张摆脱这二十四种状态,使自己的内心远离外物而静,在静中感受内心的状态,从而达到明澈与清虚,以至于无为的境界。这样才能与道相应。(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今人之治其形①,理其心②,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③其天④,离其性,灭其情,亡⑤其神,以众为⑥。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⑦为性,萑苇⑧蒹始萌,以扶吾形,寻擢⑨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⑩疥痈⑪,内热溲膏是也。(《杂篇·则阳》)

注释

①形:指身体。②心:心神。③遁:逃。④天:自然。⑤亡:失。⑥众为:多有所为指鲁莽和灭裂的做法。⑦孽:害。⑧萑(huán)苇:芦苇。⑨擢:拔。⑩漂疽:巨疮。⑪疥痈:疥疮之类,为小疮。

鉴赏

本段意思是,如今人们治理自己的身形,调理自己的心思,许多都像这守护封疆的人所说的情况,是逃避自然,背离天性,泯灭真情,丧失精神,这都因为他们粗疏鲁莽所致。所以对于本性和真情粗疏鲁莽的人来说,欲念与邪恶的祸根,就像萑苇、蒹葭蔽遮禾黍那样危害人的本性,开始时似乎还可以用来扶助人的形体,逐渐地就拔除了人的本性。就像遍体毒疮一齐溃发,从各处泄出,毒疮流脓,内热遗精的病因就是如此。

庄子认为当时的人对身心关系的处理,是违反自然规律和人的正常生理规律的,并且他们还对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征兆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从众逐流。庄子指出不良情志对身心危害极大,甚至会致生痈症、瘭疽、疥疮、消渴等多种疾病。

痈症、瘭疽、疥疮、消渴等在古代都是富人常得的疾病。因富人多食用肥甘厚味,导致湿热在体内蕴积成毒,损伤人体。如《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李兆健、叶阳舸)

原文

静然可以补病,眦①搣②可以休老③,宁可以止遽④。(《杂篇·外物》)

注释

①眦:眼眶。②搣:按摩。③休老:延缓衰老。④遽:急。

鉴赏

本段意思是,沉静可以调养病体,按摩可以延缓衰老,宁寂安定可以止息内心的焦虑。

疾病、衰老、焦虑是人所面临的三个最切身的问题。因此庄子提出了三个方法,以分别对应这三种问题。

静以养病,宁以止遽,“静”是从形体而言,“宁”是由精神而论。宁静养生,在于通过精神、身体的休息,达到调节情绪,减低消耗,消除疲劳,恢复体能,增进健康。中医学理论认为“静则生化气,动则疴疾起,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患病时,通过静养的方法,可以使消耗的气血得到恢复,正气得到补充,从而达到迅速祛除病邪的目的。

在静养的状态下,我们的神经系统会得到快速放松,有利于调整自身的气血循环,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也会相应降低,长期处于低代谢状态,自然可以使我们生命相对延长。可以说,静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健身运动,按中医的说法就是“极阴化阳”。

“眦搣”,指的是按摩眼角,是古代按摩的操作方法,也是按摩推拿的古称。“眦搣休老”,古人认为通过按摩内外眼角,可以明目清心,使内心的欲望减少,从而达到少欲养生的目的。现在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指通过按摩的方法以延缓衰老,保健养生。

应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前就受到中国医学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说明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遐览》中曾提到有《按摩导引经十卷》,惜已佚。但在《养性延命录》中,曾转引导引经部分内容曰:“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目四眦,令人目明……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而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上述内容曾为许多书籍所推崇、引用。(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为外刑①者,金与木也;为内刑②者,动③与过④也。宵人⑤之离⑥外刑者,金木讯⑦之;离内刑者,阴阳食⑧之。(《杂篇·列御寇》)

注释

①外刑:指皮肉之刑法。②内刑:指内心的刑法。③动:指烦恼,苦闷。④过:过失。⑤宵人:小人。⑥离:通“罹”,遭。⑦讯:审讯。⑧食:残食,伤害。

鉴赏

本段意思是,对人施加皮肉之刑的,不外乎是金属或木质的刑具;给人的内心世界带来惩罚的,则是内心的烦乱和行动的过失。行为不轨者受到皮肉之刑,是被刑具加以拷问;人格卑鄙者内心所受到惩罚,则是阴气、阳气郁积所造成的侵害。庄子认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会招致一系列的损害。其中既有来自外界的打击,也有来自内部的伤害。

在《金匮要略》中,明确地将病因划分为三类,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猜你喜欢

斋戒外物庄子
枕枪而眠
“物在吾心,心化外物”——赵开坤谈艺及他人的追忆与评述
印度一女孩斋戒68天饥饿而死
外物轻重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外物轻重
《庄子说》(十五)
锂离子电芯和电池组被外物刺破后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i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