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真相难寻、罪责难免
2023-12-19葛峰
文/葛峰
英剧《殊途同归》(Accused)被誉为《黑镜》后又一部慢工出细活的好剧。剧情架构并不复杂,每集一个故事,从被告人等待宣判开始,讲述被告人家庭和生活背景及其被控的案件,片尾法官和陪审团依据法律事实裁判其是否有罪。与此同时,观众或许也在思考,这个人有罪吗?
奉法者应牢记真相难寻
该剧没有把庭审控辩作为重点,主要内容是把被告人的背景和行为全部展现给观众。因此,在剧尾宣判时,观众、被告人、控辩双方和法庭每个人掌握的案件事实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本剧第一季第二集里,一对年轻伙伴为了逃避造成他人轻伤害的惩罚而选择在军队服役。服役期间,麦克肖恩因受到巴克利的欺凌而自杀,弗兰克因杀死欺凌者巴克利被定罪。麦克肖恩的死与巴克利有关,巴克利继续欺凌弗兰克的行为言语,以及麦克肖恩自杀这两件事情,与弗兰克罪名成立与否、罪责轻重相关。但是,观众看到的是欺凌者杀害他人后被杀的全部事实;麦克肖恩的家人想要的是军人世家的荣誉——麦克肖恩在战场上牺牲的事实;弗兰克为了保全好友名节选择沉默获罪;陪审团看到的是弗兰克杀害军人巴克利的法律事实。每个人看到的事实情况都不一样。
因此,本剧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案件真相难以探寻。因为,所有的案件事实都可细化为三个层面:客观事实、主观事实和法律事实。
具备上帝视角,在屏幕外目睹被告人全部作为的观众看到的是客观事实,是实际发生的事实。当事人各自的陈述、控辩双方在法庭上激辩的事实是自我视角处罚的主观事实。法官在判决里确认的事实(在英美法系是陪审团商议的事实),即“本院查明”部分的内容是法律事实。客观事实是理想状态的事实即真相;主观事实是当事人心里的事实,即当事人自己认为的真相;法律事实是经过控辩对抗,依据证据认定的事实。
如果再加上大众对当事人先入为主的偏见,案件推理论证的偏差,对证据解读的差异,人们认知的盲点,控辩技巧的高下,法律事实要达至真相,并不容易。
所以说,参与案件者并不能因为一句“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就可确认“真相在手,真理在握”。需要所有奉法者注意的是,办理每一起案件都要不偏不倚、无私无惧,都要认真、审慎地尽力思考每一种可能。
人生不能越界
人生不能越界,凡事要守住边界。边界是法律、是内心的道德准则。
本剧第一集和第四集的两个故事,展示了人生越界而产生的悲剧性后果。第一集里的男主角华里安是一个修理工,在精心谋划与第三者私奔的过程中,因为需要钱,他使用了不属于自己的钱,最终因为使用伪钞而下狱。第四集的布莱克是一个妻子重病的出租车司机,他自以为能凭借心机和聪明,骗到情人,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结果却在真相被揭穿后失控——因伤害他人而入罪。无论是华里安还是布莱克,都是在越界中不断迷失、沉沦,最终将自己的人生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编剧用一个个故事反复地提醒世人——克制欲望、收敛情绪、守住界限、控制住幽微的人性,如此才能使人生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