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孝宗的为政风格

2023-12-18贾祥璐

新楚文化 2023年25期
关键词:明朝

【摘要】明孝宗是明朝中期一位守成君主。他为政处事宽厚仁慈,崇尚清廉,与臣子关系和谐,但同时也优柔寡断、固守成规。其为政风格的形成与他本人性格、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对于弘治朝的朝政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明朝;明孝宗;为政风格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5-0004-03

一、引言

弘治初年,社会危机严重,明孝宗采取一系列措施,挽回了明朝的颓势。李绍强总结了明孝宗的不同个性对朝政的影响[1]。卢忠帅提出虽然明孝宗在位期间积极纠正前朝弊政,但仍有不少弊政存在[1]。赵永翔关注弘治朝的功绩与弊政,得出“弘治中兴”的美誉言过其实的结论[1]。关于明孝宗继位后采取的为政措施的研究,目前史学界已有较多论述,但是分析其为政风格的主要表现、形成原因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他在位期间的为政风格及形成的原因,以期对明朝这位守成君主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二、明孝宗为政风格的具体表现

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间(1487-1505年)颇有作为,面对国家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流民起义频发的问题,他尽力稳住朝政、励精图治,所以明朝出现少有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一)勤政爱民

孝宗继位后每天上朝不辍,弘治元年(1488年),为了和朝臣们探讨治理国家的方法,“御经筵”[3]184。弘治十年(1497年),孝宗充分利用早朝与午朝以外的时间,“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于文华殿议庶政,后以为常”[3]190,由此开创了文华殿议政。这些措施增加了与朝臣沟通的时间,使政务能够被及时处理,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正确实行。

孝宗为了减轻底层民众的负担,经常减免赋税。孝宗很重视救灾,仅弘治二年(1489年),就有“振四川饥”“免陜西被灾秋粮三分之二”“振畿内水灾。免税粮,给贫民麦种”“顺天饥,发粟平粜”[3]185。弘治十七年(1504年),各地受灾严重,他深为痛惜,下达“织造、斋醮皆停罢”[8]4845的召令。孝宗靠节省用度来减轻人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由于灾害频发而民生愈发凋敝的景象。

明孝宗为政十分清正廉洁,他对于内廷的用度非常严格地控制,许多具有奢侈特性的官营场所被下令裁减,各地上供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大减少。大臣马文升曾上书:“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裁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12]610孝宗随即下令减少自己的开支。在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8年),他还下令“禁中外奢靡逾制”[3]191,这样上行下效,朝堂风气也为之一清。孝宗崇尚节俭的为政,减轻了当时百姓的生存压力。

然而由于弘治时期常常出现天灾人祸,财政赤字的情况比较严重。孝宗面对这样的问题仅仅选择“节流”的方法来缩减开支,没有采取措施进行“开源”。对于朝政方面孝宗虽能够做到勤政爱民、躬行节俭,但其实建树不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虚心纳谏

明孝宗在位期间,胸怀宽广,鼓励各级官吏直谏。弘治五年(1492年),大学士丘上书谏言,对孝宗提出“明义理以绝奸佞,慎俭德以怀用图,勤政务以弘至治”[12]6的建议。孝宗将此谏言在官员中传阅。孝宗对于内阁的谏议也很重视,内阁大臣邱濬曾上书规劝孝宗:“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谨好尚不惑于异端,节财用不至于耗国,公任使不失于偏听。”[7]4809孝宗虚心听取他的谏言。孝宗时期的臣子基本上都勇于上书直言谏议,受到处罚的可能性很小。

虽然孝宗常对大臣们的建议点头称是,但他有时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大学士刘健曾指出孝宗有时上朝会迟到的问题,孝宗“颔之而已”[7]4811。臣子李梦阳曾上书列出张皇后弟弟张鹤龄的罪行。张皇后因此记恨,向孝宗提出处死李梦阳的要求。孝宗没有偏听偏信,认为不能“杀直臣快左右心”[10]7346-7347,处罚了张鹤龄,奖赏了李梦阳。孝宗虽然不会因官员弹劾自己亲近之人而生气,还会对有错之人进行惩罚。但这仅仅是小惩大诫,张鹤龄后来依然嚣张跋扈。可见,臣子们恳切的谏言有时于孝宗而言只是止步于感动,有些事情他也并不会采取实际措施来解决问题。

(三)厚遇臣属

明孝宗为人大度宽厚、亲近臣下且不滥施惩罚,因此他对于臣下十分厚遇并尊重,这也是其最主要的为政风格。

体贴大臣。孝宗很关心朝中大臣的身体,比如马文升得病后孝宗就派遣宫内御医前去诊治,“文升以疾在告,帝使中官挟医视”[8]4840。对朝中年事已高的大臣也尽量体贴照顾,王恕被征召为吏部尚书时已经72岁,孝宗准许他可以免除午朝,并且“遇大风雨雪,早朝亦免”[8]4835,其他老臣也一样有优待,这使得老臣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朝政。

善待遗属。明孝宗还尽量关照大臣的遗属,弘治十八年(1505年),官员奏报,两位已故官员孔琦和李仑生前为官清廉,身故后家眷生活比较困难,“乞量加优恤以励臣节”,明孝宗当即下令,让当地官府“岁给食米赡其家”[13]175。清正廉明的大臣因此无需担心身后事,可以安心为朝廷办事。

厚加赏赐。明孝宗善于嘉奖和鼓励,《大明会典》编纂工作结束后,刘健、李东阳与谢迁被孝宗“同赐蟒衣”[7]4812,在这之前没有阁臣收到过蟒衣的赏赐。马文升不仅文武兼济,且为人有操守,于是“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8]4840,还赐予一件大红织金衣。马文升受到君主的赏识,由此“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12]2。孝宗的褒奖使大臣们深受鼓舞,对于朝政也更加尽心尽力。

礼遇朝臣。孝宗对于人才十分顾惜爱重,平时也很少责骂。明刑罚严苛,有廷杖制度,但孝宗却没有对臣子使用过廷仗惩罚,“至廷杖诏狱等惨酷事,终弘治之世无闻”[14]173。他对待大臣很亲近随和,刘大夏某次被召见时,“上退立宝座后,大夏径造上前,语遗时”[15]19。大臣们对此深有感触,赞曰:“尧舜知人安民之德,不过如此!”[17]36

知人善任。孝宗还十分知人善任,登基不久,他为了熟悉、挖掘人才,命吏部和兵部“疏文武大臣及中外四品以上官姓名,揭文华殿壁”[3]184,在名字下面记录官员本人的为官实录,便于观察不同的官员,为他们择取更适合的职位,做到人尽其才。弘治八年(1495年),孝宗“谕吏部、都察院,人材进退,考察务得实迹,不可偏听枉人”[3]189。由此可以看出他重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优厚纵容。明孝宗厚待臣下,但这种厚待有时没有原则,有纵容之嫌。首先是优厚宦官,“帝颇擢用宦官,至有赐蟒衣给庄田者”[8]4835。外戚也倍受明孝宗信重,“帝颇优礼外家”,还“为后立家庙于兴济,工作壮丽,数年始毕”[6]3528。但张氏外戚屡次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比如“鹤龄兄弟并骄肆,纵家奴夺民田庐,篡狱囚,数犯法”[11]7676。但孝宗“以后故不问”[6]3528,可见他对亲近之人不能采取坚定的立场。宗室也是孝宗过于优厚的一个群体。“寿宁、建昌、庆云三侯争田,帝辄赐之。”[18]46土地是底层人民生存的保障,也是国家赋税的大头。当土地被权贵掠取,农民就会流离失所,国家税收也随之减少。孝宗大赐田土给宗藩,导致“太仓无储,内府殚绌”[9]4900,以致弘治十七年(1504年)江南、浙东一带发生旱灾时,国家无力救灾,“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官军无旬月之储,俸粮有累年之欠”[7]4821,人民受灾情况严重。

(四)尊孔尚儒

明孝宗遵循传统,对于朝政仁柔少刚断,这种风格的形成受儒家仁政的观念影响很深。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统治者为了调和矛盾,推崇儒学,提倡尊孔并提出忠君仁孝的要求,希望在思想上化解社会危机。孝宗的父亲明宪宗曾修孔庙,立《成化碑》,大大提高了儒学的重要性,在当时形成了一种崇儒的氛围,对孝宗的为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以儒学为核心,厚遇儒臣,对上尽孝,对下体恤百姓。继位不久,孝宗便“释奠于先师孔子”[3]184。他遵守儒家重视孝道的传统,在弘治八年(1495年),他“以太皇太后不豫,免庆成宴”[3]189。孝宗作为封建帝王,本质上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他深受儒学影响,恪守祖训,不能完全清算前朝的弊病,于是当时的朝政仍存在诸多问题。

明孝宗想要稳固明王朝的统治,革除积弊,继位后不仅利用经筵侍讲、早午朝的时间与朝臣商讨国家大事,还经常单独召见重臣讨论,如“禁廷臣请托公事”[3]184的诏令就由君臣共同协商而成。孝宗虽然经过种种努力,使宦官外戚专权、吏治败坏的局面有所改变,但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他不会彻底革新,对于祖宗之法大都会选择维持原状。弘治十五年(1502年),刘大夏上书建议朝廷撤销边镇镇守太监的官职,然而孝宗却十分犹豫,“尝有人说今天下应该裁革此官,熟思之,自祖宗以来设置已久,势难逐革”[16]28。类似这样的事迹于孝宗在位期间曾发生过多次。明知朝政的许多弊端,但无心无力去改变,可见孝宗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三、明孝宗为政风格的形成原因

明孝宗宽厚仁慈的性格使他对朝臣厚待,对外戚宦官优容,所受的儒学教育使他尊崇儒学、固守传统,政治环境对其为政风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明孝宗的幼年经历及其性格

明孝宗坎坷的童年经历对其性格有一定的影响。成化年间,“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万贵妃得知孝宗的生母纪氏有孕后,命宫婢前去堕胎,然而“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就这样孝宗在后宫斗争激烈复杂的环境中曲折成长。其父宪宗一开始并不知晓其存在,于成化十一年的某日叹息:“老将至而无子。”[5]3521后来在张太监的提醒下得知孝宗的存在,终于与其相见。母亲的忍辱负重以及聪慧品格给孝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年仅六岁就失去生母,“哀慕如成人”[3]183。孝宗被封为太子后,其东宫之位坐得并不安稳,成化二十一年,梁芳等太监“惧太子年长,他日立,将治己罪,同导妃劝帝易储。会泰山震,占者谓应在东宫”[5]3525。宪宗因此担心,所以放弃易储之事。孝宗执政十八年,后宫只有张氏一位皇后,未尝不是在吸取万贵妃祸乱后宫的教训。

童年经历造成的隐忍性格使得明孝宗拥有温和的性情以及宽广的胸怀,这对孝宗厚遇臣属、虚心纳谏的为政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这样的性格有利有弊,过度宽厚仁和就容易优柔寡断,没有魄力、缺乏原则导致了他对外戚宦官采取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态度,不能从根本上革除朝政中的各种弊病。

(二)明孝宗接受的教育

明孝宗尊孔尚儒的为政风格与其所受儒学教育有关。明代太子自出阁讲学开始正式接受教育,孝宗六岁时被立为太子,九岁时出阁讲学,他从九岁出阁讲学至十八岁继位,接受了九年正规的儒学教育。经多年儒家思想熏陶的孝宗行事十分规矩,他接触政务时采取的措施更偏向遵循传统而不是革旧迎新。宪宗任命博学的谢迁、李东阳等人担任东宫讲官,这些老师对孝宗言传身教,起了不小的正面影响。谢迁不仅“仪观俊偉,秉节直亮”[7]4819,还十分有才,他对太子的教育非常看重,“当时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7]4818(卷181《谢迁传》第4818页),后谢迁与李东阳、刘健二人同在内阁,“迁于其间,不激不随,辅成盛治”[19]24-26。作为老师,他“秉节直亮”的品格与“不激不随”的为政风格影响着孝宗的品性及其继位后对朝政的态度。李东阳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他非常尊崇儒家孝道,“初官翰林时,常饮酒至夜深,父不就寝,忍寒待其归,自此终身不夜饮于外”。不仅如此,他为人清正廉明,“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既罢政居家,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以给朝夕”[7]4824。李东阳仁孝恭俭的品质无疑对孝宗的为人处世方式也有着不小影响。

(三)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从明孝宗所处的历史背景看,他的执政风格是政治环境的需要。孝宗登基后面临许多前朝遗留的弊病,其父宪宗在位期间,信奉道术,“西厂横恣,盗窃威柄”[2]181,还滥设传奉官、广设皇庄,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流民起义频发等问题。为了革新弊政,孝宗继位初采取了“斥诸佞幸侍郎”“汰传奉官”“革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3]183等措施。在朝政方面,诸多问题需要有才之士来协助解决,因此孝宗对于人才选拔非常重视,对臣属非常优待。为了能够将制定完善的国家政策,孝宗常常召大臣商议,并虚心接受意见。当时有很多清廉正直、忧国忧民的朝臣,他们的政治思想慢慢影响着孝宗勤政爱民、崇尚节俭的为政风格的形成。

然而弘治時期仍有许多内忧外患。由于性格中宽厚的一面,孝宗并未对佞臣采取严厉的措施。对于东厂,“弘治元年,员外郎张伦请废东厂”[4]2331,但孝宗仅约束其奉职不横态而已。除此之外,孝宗在位期间自然灾害频发,他屡屡下令减免受灾地区赋税以稳定民心。由于财政困难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孝宗只能靠节用来缩减开支。受多年儒学教育的影响,孝宗信奉儒家的和平思想,为了防止过于激进而对国家的稳定统治造成影响,所以他为政宽厚仁和。即使弊端不能完全根除,但为了稳定统治,孝宗的各种措施其实是一种比较适合实际的执政方式,这也是后世对他评价较高、称其在位期间为“弘治中兴”的原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孝宗是一位守成君主,他为人宽厚仁慈,出现了君臣相宜的局面,并且对祖制有继承、有完善,正因此才出现了弘治中兴。当然,在肯定“弘治中兴”时也应该看到,作为中国古代皇帝,明孝宗为政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他的改良只是对于封建制度弊端的修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时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各种矛盾,孝宗并没有采取实际的有效措施抑制弊病,宦官、外戚乱政以及土地兼并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在自然灾害频繁、内忧外患的困境下,作为守成之君,他宽厚仁和、勤政节约、虚心纳谏却又优柔寡断、坚守传统的为政风格,稳固了明朝的统治,他在位的时期也是明中期难得的百姓生活较为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廷玉.明史:卷14[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张廷玉.明史:卷15[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张廷玉.明史:卷95[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张廷玉.明史:卷113[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张廷玉.明史:卷114[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张廷玉.明史:卷181[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张廷玉.明史:卷182[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张廷玉.明史:卷185[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张廷玉.明史:卷286[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张廷玉.明史:卷300[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42[M].定州:定州王氏谦德堂,1879.

[13]李东阳.明孝宗实录:卷2[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7.

[14]孟森.明史讲义[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15]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陈洪谟.治世余闻:下篇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凌迪知.万姓统谱[M].重庆:巴蜀书社,1995.

作者简介:

贾祥璐(1999.6-)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明朝
明朝货币制度变迁问题研究探讨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代中国借鉴意义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尚方宝剑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格鲁派的建立及其与明朝的关系略述
明《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考释
浅析明朝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明朝隐士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