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2023-12-18虞萍

教育界·A 2023年32期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当前,数学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多元化的探究活动,让他们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新知探索,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就当前如何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融入数学课堂进行积极的探索,旨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真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建构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虞萍(1991—),女,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2022年发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成了指导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课标的视角之下,小学数学教师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使命,其中包括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未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必将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育模式的弊端日渐显露出来。为了消除这些弊端,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应当打破原有的教育结构,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以便在让思维可视化的同时,畅享数学的魅力和智慧角逐的精彩。

一、践行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目前,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在向更全面、完善的方向迈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探寻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没有兴趣,将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在熟悉、活跃的氛围中亲近数学,掌握所学知识,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事先录制的公交车从起点站发车的视频。在视频中,1路车和2路车都是在上午7时发出第1辆车,并且1路车每隔6分钟发1辆车,2路车每隔8分钟发1辆车。观看这个视频,可以自然地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们在生活中都乘坐过公交车。然后,视频中展现了这样的问题:“1路车和2路车第2次同时发车是在什么时间?”于是,学生们很快投入解答的过程。在巡视时,教师发现多数学生都是运用列举的策略进行解答的:1路车的发车时间为7:06、7:12、7:18、7:24、7:30、7:36、7:42、7:48……,2路车的发车时间为7:08、7:16、7:24、7:32、7:40、7:48……。学生由此得出1路车和2路车第2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24。此时,教师说:“大家做得非常棒,結果也是正确的,只不过解答的过程有些烦琐,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让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了期待,也有助于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数学课程的某些内容是深奥、复杂的,想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难度比较大。在上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具有“生活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精心提问,激活思维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触发器”,提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对提问引起重视,在提问时过于随意,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学生大都很踊跃地回答,但其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要么过于复杂(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思考时毫无头绪,这会严重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以往提问中的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升提问的效果,教师还应改变以往的做法,释放问题的价值,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好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灵动。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且这些图形的面积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选择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从而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和指向性,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下列问题。

问题1:根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你认为可以将圆转化成什么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问题2: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得到的这些小扇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问题3:想象一下,如果将圆等分的份数越多,那么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什么图形?

问题4:所拼的图形和圆有着怎样的关系?

问题5:你认为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怎么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可见,这些问题是教师花了心思设计的,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可以一步步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触及知识的本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引领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内化新知的速度,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动手实践,实现知识内化

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发展[2]。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仍比较薄弱,注意力不易集中,难以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面对这样的学情,当学生在理解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进理解,积淀基本的学习经验,培养“做数学”的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动手实践的引入,有助于让学生快速吸收新知,提升他们手脑并用的能力。

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展示一道题:小华妈妈买了1块饼,小华吃了这块饼的,妈妈吃了这块饼的,请问小华和妈妈一共吃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非常明确,所以学生能很快列出算式“+”。而这个算式涉及的异分母分数加法属于新知识,学生大都只有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式子的算法,教师在接下来的环节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对1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然后观察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纸的等于纸的,并正确算出了式子的结果,即+=+=。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追问:“小华妈妈比小华多吃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之后,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列式解答,自行探索算法,进而轻松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动手实践的价值在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其主动地获取知识。在上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运用常见的素材进行动手操作,使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四)小组合作,培养协作意识

小组合作是新课标中提及的一种学习模式,受到了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小组合作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突破学习难点,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寻找相应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化解学习难点,触及知识的本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应研究学情,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再科学划分学习小组,然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及时进行调控,让学生彼此协作,有条不紊地完成新知探索,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如在讲解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还没有形成透彻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2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也相等。为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知,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学习小组拿出事先准备的24个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将这些小正方体拼成1个长方体,再算一算所拼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然后填写表格(如表1所示)。于是,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对成员进行了分工(有负责动手拼的,有负责观察的,有负责记录的,也有负责计算的,还有负责汇报交流的),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可以做。

学生们通过相互协作,很快便填完了表格,并且发现这24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6个不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24 cm3,但它们的表面积是不相等的。可见,教师引领学生直击知识的本质,能够使他们对知识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避免他们在后续学习中出现错误。

当前,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采用这种方式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对新知的吸收,并及时地将新知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二、践行新课标理念,设计高效练习

(一)设计分层性练习,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智力等先天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后天条件存在差异。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讲解完例题后未能顾及学生的差异,往往会设计“一刀切”式的练习,也就是班上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相同的作业,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能力出发,立足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分层性的练习,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学习能力灵活地选择练习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成长。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了以下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的练习,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礎部分:1个长方体木块长20 cm,宽15 cm,高12 c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1个正方体包装盒棱长为13 c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题目对多数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只要直接按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列式解答,就可以得出结果。)

提高部分:有3个棱长为5 cm的正方体,将它们拼成1个长方体,所拼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题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拓展部分:有1个长20 cm、宽16 cm、高12 cm的长方体木块,如果从中挖去1个棱长为6 cm的正方体,那么剩下的几何体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题目难度较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分层性练习的设计顾及了学生的具体差异。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难度对练习进行了分层,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进行选择和完成,旨在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发散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重结果、轻过程,设计的习题往往只限于“一题一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也不相符。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广大数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以往的观念,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依据题意,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真正让学生探究得更深入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如在教学解题策略时,教师布置了这样的练习:一些苹果和梨被运到向阳超市,其中苹果有180箱,苹果的箱数占水果总箱数的,请问梨有多少箱?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教师限制,学生尝试用以下几种不同的策略解答。

第一种是画图策略。根据题意和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从图形中可以看出,梨的箱数是苹果的,求梨有多少箱就是求苹果箱数的是多少(用分数乘法计算),即180×=240(箱)。

第二种是转化策略。对题目中的条件“苹果的箱数占水果总箱数的”进行转化—苹果箱数与水果总箱数的比是3︰7,那么苹果箱数与梨的箱数的比便为3︰4,根据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即180÷3×4=240(箱)。

第三种是方程策略。题目中蕴藏的等量关系式为:总箱数×=苹果的箱数。设一共有x箱,列出方程x=

180,解得x=420,所以梨的箱数等于420-180=240。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优化作业形式。而设计开放性练习便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以此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其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的出发点,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真正让新课标理念得到落实,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何佳.义务教育新旧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2(13):21-23,27.

[2]朱勤,徐斌.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研读及其教学启示[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8):16-21.

猜你喜欢

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