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意义理解下的结构化认知
——以“认识底和高”的教学为例

2023-12-18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荆熙哲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桥洞垂线平行线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荆熙哲

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对数学概念的整体意义理解。数学教学是对教材分段式实施的解读与思考,是对单元内容整体性设计的探索与研究,是促进学生结构化认知的方式与策略,内容的结构化,知识的结构化,就是突破原有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建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教材以“三角形的特征、底和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角和、分类;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底和高;梯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顺序进行了编排。

从编排上不难发现,苏教版的教材按照图形的类型分别安排教学,虽然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会以三角形的学习经验为依据进行探究,但在目前教学时间较为分散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难以深入理解本质,特别是几何图形中比较抽象的“底和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合在一节大课中进行探究,将认识底和高整合成一节课,就能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这样的课堂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对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图形的特征、“高”的本质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以“认识底和高”为例,从单元统整的角度思考,分析教材、重组教学、强化结构。在教学“认识底和高”一课前,学生前测的数据显示,学生在二年级时对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有了直观的了解,认识它们的特征。但是在“高”的理解上,大多数学生把生活中的高和数学中的“高”混为一谈,概念较为模糊,部分学生能在大脑中搜索到有关“垂线段”的知识来解释,但是没有人提到从哪里到哪里的垂直线段。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以梯形的高为起点,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再把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迁移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最后整体比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抽象的“高”和四年级上册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联系在一起,通过比一比、联一联,深入理解“高”的本质。通过单元思维下的设计,“高”不再是模糊的,学生形成对“高”的整体性意义理解。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打破学生对原本模糊、抽象的“高”的认知,学生重新建立对“高”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使学科知识更具系统性、教学更具结构性,学生的学习可以更有效且富有挑战性。下面截取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谈几点思考。

片段一:关联生活,在原点到原型转换中“识高”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都是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生活中的经验是零星、熟悉的,也是可以随机整合的。在这节课中,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桥洞出发,发现问题交流思考,既凭借经验却又超越已有经验。

1.在生活的“高”中把握原点

师:走进生活的世界,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

师: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大卡车为什么会撞上桥洞呢?

生1:小汽车经过了桥洞,但是大卡车撞上了。

生2:大卡车太高了,过不了桥洞。

生3:卡车的高已经超过桥洞的高了。

师(追问):你们知道“限高”是什么意思吗?

生1:桥洞的最大高度。

生2:能经过的汽车要比这个高度低。

生3:限制高度(字面意思)。

2.在对比的“高”中寻找原型

师:桥洞上面的“限高4.5m”指的是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

学生指一指。

师(追问):如果把桥洞看作一个梯形,想一想,“限高”是梯形中哪条线段的长度?

教师出示四种画法(见图1)。

图1

师:哪条用三角尺画出来的虚线可以表示刚才我们所说“限高”所在的线段?(①和④)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垂直的,是一条垂直线段。

生2:都在上底和下底之间。

生3:长度都是相等的。

师(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在表象的“高”中初步成型

师:其实,用三角尺这条直角边画出来的虚线就是梯形的高,而与另外一条直角边重合的这条边就是梯形的底,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梯形的底和高。你们发现了吗?老师介绍了高后就介绍了底,所以底和高是对应出现的,而且我们刚才也说到,高应该是一条什么线段?

生:垂线段。

师:所以高是垂直于底的。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梯形的高了吗?

师:这时你还能找到梯形的高吗?(将梯形顺时针旋转90°角)

学生指一指。

师:两条腰之间有没有高呢?

师:梯形的高也可以看作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梯形的高,你们能画一条梯形的高吗?

学生交流画“高”。

师:收集了一个学生的作品。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结:画高时要注意用虚线,标上直角符号,同时也要标出“高”和它对应的“底”。

【思考】学生对高的认识是建立在生活的场景中,通过卡车是否可以过桥洞这一情境,唤醒儿童的已有经验,但是儿童对高的界定也是比较模糊的,尚未和已经学习的线段产生联系。同时不同版本教材中对“高”的起始课大多是安排在三角形中,对比三角形,利用梯形作为起始导入,更易于学生理解,也更具挑战性。用一段小轿车和大卡车过桥洞的对比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大卡车会撞上桥洞?”启迪学生剥离生活情境的外衣,联想生活中的“高”,从生活中对限高的理解,抽象出梯形的高,利用四幅图让学生选择,在线段与线段的比较中打开学生对数学中“高”的初认识。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更容易建立“高”的模型,同时也为后续研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片段二:连续经验,从单体到立体转接中“建高”

学生对高的认识需要在梯形研究中迁移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对概念的理解从单向度的把握走向立体的承接。这个过程连续的是探索高的经验。

1.迁一迁,在变形中迁移经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生活中的限高认识了梯形的高,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延长,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能按照研究梯形的思路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吗?老师给你们一个友情贴士。

2.做一做,在合作中积累经验

教师出示学习单。

学习单

找一找: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吗?画一画:用已有经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并标出它的底。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的高有几条?

比一比: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四人小组围绕学习单展开研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学习单上,最后在小组交流中形成小组意见。

3.说一说,在分享中再生经验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答案,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动态演示画不同底上高的不同方法,展开三个层面的交流。

师:看看这两个同学的“高的位置不同”的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生:虽然高的位置不同,但都是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高有无数条。

师:看看这两个同学关于“一种高”和“两种高”的作品,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有两种不同长度的高。

师:你知道这两条高对应的底分别在哪里吗?请指一指。

师:还有一个同学是这样画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呈现错误资源)

生:高应该是点到对边所画的垂直线段,在画的时候可以用直角比画一下。

小结:同学们不但画出了高,还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平行线,所以能画出两种不同的高。

4.比一比,在比较中优化经验

师: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生1:相同的是平行线之间垂直的线段就是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生2:不同的是梯形只有一组平行线,所以只有一个长度的高;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平行线,因此有两个不同长度的高。

小结:看来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都是两条平行线之间垂直的线段,它们之间还有这样的联系呢!

【思考】活动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对研究方法的迁移更得心应手。在研究了梯形的底和高后,学生不仅对高有了一定的理解,更对研究的方法、画高的方法有了认知。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点动成线的经验,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如出一辙,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和信心。在“大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在交流中获取知识。通过与梯形的对比,学生对“高”的认知不断深化,其建构的知识网络更加完整。在平行四边形的探究中,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学习方法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积累了活动经验,为后续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

片段三:循环系统,在结构到建构转化中“成高”

学生不仅借助已有的数学现实初步认识了“高”,而且在不同图形的探究中积累经验,在整体关联中建立“高”的模型。学生站在整体化、系统化的高度展开结构化学习。

(1)找一找:请你找出底边上的高(见图2)。

图2

比一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个图形的高(如图3),你们有什么发现?

图3

小结:都过一点,都有底,都垂直于底。

(2)说一说:结合这三个发现,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高?

生1:高都是过一点作底的垂线段。

生2:这条垂线段就是高。

(3)联一联:联结已有的知识模块内化认知结构。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底和高,你们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类似知识吗?

学生交流。

【思考】基于单元思维下展开的“高”的概念建立是整体、有意义的;从结构到建构,数学结构化学习是源自儿童整体的关联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出三角形的高后,利用一组简单的练习,画出底边上的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高”的本质。通过图形概念属性探索达成对底和高的一致性,发展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发现“高”其实就是过一点所做的底的垂线段。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是“联一联”,引导学生在联系已有知识的同时,通过动画,将三个图形隐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高和原来学习的画垂线是相同的。这一环节整体架构了“高”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高”的模型,并且与已有知识建立关联,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提倡的一致性。

猜你喜欢

桥洞垂线平行线
哪些车能通行
《相交线与平行线》巩固练习
多角度思维实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学习微专题《明修栈道(作垂线)、暗度陈仓(找垂足)》有感
画垂线的方法
近岸悬沙垂线分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平行线
过桥洞
过桥洞
小船过桥洞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