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KR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构建中的实践与探讨

2023-12-18郑前进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一流考核基层

屈 恺,李 军,梁 晓,郑前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一、基层教学组织

(一)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发展现状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组织教学、开展教研、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底部支撑[1],通常涵盖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实验(实践)教学团队等多种组织形态。目前,高校本科教育广泛采用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其中教研室常见于承担通识教育基础类课程的二级学院,如英语教研室、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等;其他大多数工科专业则以系或本科专业为单位建立的教学团队为主。后者在专业发展规划、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执行和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我国出现已久,以教研室为主要组织形态的基层教学组织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各个时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对科研和教学的不同需要,基层教学组织先后受苏联模式、欧美模式影响,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所需要的传统教研室,即围绕专业或课程为中心的基层教学组织。这种形态的基层教学组织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历次专业调整的冲击而一度大规模削减[1]。

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政策的实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再次受到关注,被纳入质量治理的轨道。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高校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列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中的重要建设内容。

(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常见问题与分析

近年来,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专业覆盖率较高、制度建设力度加强、活动形式和内容渐趋丰富等特征,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1]:(1)政策层面。包括各项政策未形成合力、推进措施不健全、建设标准模糊、权责分配尚待明晰界定等问题。(2)文化层面。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尚未完全扭转,从重“专业教育”到强调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尚未融会贯通,团队协作开展教学研究尚未形成惯性。(3)执行层面。包括基层教学组织内部教学研究、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不足,缺少有效的闭环管理,教师疲于应对自身的教学科研及各类事务性活动,且对于基层教学组织开展的活动和目的缺乏高站位的认知,导致组织负责人开展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变得“费力不讨好”,长此以往会降低组织负责人的积极性,影响基层教学组织的效能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围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按照“全覆盖、有特色、重实效”的原则,规范组织设置,强化职能职责,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改革任务,提升组织效能,使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真正能够为实现本科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赋能。

二、OKR——目标与关键结果管理

(一)OKR理念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OKR)起 源于商业和企业管理领域,是企业目标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以及20世纪70年代在英特尔公司采取的iMBO方法[2]。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及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的推广,一些起源于商业、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工具逐渐受到教育界关注,被运用于教育管理领域。如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OBE),采用的也是“市场需要何种人才”“如何培养(生产)市场需要的这种人才”“为了培养(生产)这种人才需要如何改进培养(生产)方式”的工业制造思维[3];强调“持续改进”,其理念源自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最早提出戴明环法(Plan-Do-Check-Act,PDCA),用于提升工业制造中产品的质量。

OKR是一种先进的目标管理工具,其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内在动机理论,强调目标的公开透明、目标和评价解耦、自下而上以及敏捷开放,适用于高复杂性、高创造性、多方共同协作的工作场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涉及的各类工作也具有高复杂性、高创造性、需要多方共同协作的特点。因此,高校管理者、研究学者针对目前高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具体分析和实践,尝试引入OKR方式对已有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如蔡蕾[4]针对上海某高校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人才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和引入OKR模式,对人才评价体系提出了改进方向。祁春华等[5]以南京开放大学为例,介绍了基于OKR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模式构建,提出OKR对于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有良好效果。周格羽等[6]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分析了OKR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提出了基于OKR的高校政治工作实践模式。李岑等[7]针对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OKR工作法的高校图书馆创意宣传目标管理制度的设计模式。此类研究对于提升高校办学能力与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实践指导意义。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作为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建设内容,同时也是达成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二级学院在实施基层教学组织构建中引入OKR,对改进已有教学管理模式,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二)OKR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在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下,以系或专业为单位构建的基层教学组织,优势是和已有行政管理体系保持一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根据已有管理的经验和惯例,可以很好地组织完成专业发展规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推进教学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实施。然而,在二级学院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些较新的建设目标,如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在线课程建设等,需要知识技能结构更专业、更全面及目标更专一的团队去实现。一方面,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金、人力、技术支持等条件,通常在系或专业内部无法满足,需要跨学科、跨行政部门合作;另一方面,系或专业涉及人员通常较多,若事事都需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牵头引导,会造成决策权上移,下级人员主动性降低,上级人员过度分散精力,工作无法深入细致,也无法保证所有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除了以系或专业为单位构建的基层教学组织外,还应根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从不同专业抽调相应人员,适当设置跨学科、跨行政部门的有针对性的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设立时根据OKR原则,设定组织周期性目标(O)及关键结果(KR),并建立会议制度定期检查目标和收集关键结果完成情况,评价并修订下一周期的OKR,通过管理闭环不断推进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和持续改进。

三、OKR在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一)围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设置基层教学组织

为全面深化研究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制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各二级学院、专业相应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研究制订工作。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共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5个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学院调整了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将原有以专业名称命名的基层教学组织正式纳入备案管理,针对双语课程及“金师”“金课”等一流本科专业重要指标也成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此外,为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加强对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技能、信息化管理的学习和研究,学院成立了以教学院长、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构成的院级基层教学管理组织。每位教师根据建设需要被纳入不超过2个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覆盖率达到100%。

(二)OKR在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不同类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在学科背景、目标任务和人员构成上存在差异,学院在研究院级教学基层组织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及考核指标体系时,不能一概而论。以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为例,对于专业型基层教学组织,当考核指标能够涵盖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标的完成进度和质量时,可以反映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成效,并对未来开展工作形成有效反馈,引导组织聚焦核心任务,激励成员集中精力,协作达成目标,以项目促发展;对于教学管理基层组织,由于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服务教学,考核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组织和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对管理效率的提升效果,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成员教学管理技能、信息化管理技能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在加强管理团队内部经验、技能的交流传递与创新优化而开展的教学管理研讨、培训工作完成情况等,注重效率、技能提升。综上,学院在基层组织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及考核指标确定时,应本着“用自己的尺量自己路”的原则,采用“统筹管理+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学院统一组织,确定基本考核指标,综合基层教学组织根据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共同确定的OKR,形成不同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指标体系。

(三)基层教学组织考核指标体系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基层教学组织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三方面的评价:基本活动完成度、建设指标达成度、建设成果与质量(资源勘查工程基层教学组织考核指标见图1)。其中,基本活动完成度的指标参考学校或学院的管理文件对教学基层组织及教师的教学、科研、业绩等的明确要求;建设指标达成度的指标根据专业制订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和组织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建设成果与质量根据基层教学组织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的期刊影响力、获奖级别、社会服务等确定。

图1 资源勘查工程基层教学组织考核指标

结语

OKR在聚焦基层教学组织目标和自下而上的目标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OKR的应用也保证了基层教学组织活动与高校办学方向和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促进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管理主体责任的落实。

猜你喜欢

一流考核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层在线
内部考核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