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答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历史主动的百年回顾

2023-12-18刘建民

攀登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历史

刘建民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即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其时,尽管数十年间呐喊与抗争屡屡不绝,但并没有给困顿与彷徨中的国人带来多少真正希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其他政党或团体所不具备的理论、信仰、斗争、动员等诸多优势,并在不懈奋斗中推进了优势向胜势的转化,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使得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1]。这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因此,在我们取得百年来的辉煌成就后,不妨以大历史观冷静回望,发现中国共产党在顺乎历史潮流中做到识大势,在坚持理论创新中做到明大理,在紧扣社会主要矛盾中做到晓大任,在为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做到有大为,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在对历史主动的把握中对历史的创造。

一、识大势: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历史潮流

历史主动自然不是盲动、蛮干或随性而为,而是要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所在,历史发展的趋势所指,站在民族命运和人民利益的立场因势而动,开展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策略性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大势的准确判断上,在始终顺应历史潮流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演绎了100多年来不同历史情境中政党与历史大势的互动。

近代以来,中国的大势与世界的大势碰撞交错,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一代代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暴行与破坏,以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试图“扫除妖孽,廓清中夏”的太平天国运动、寻求“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倡导“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主张“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和开启“振兴中华”的辛亥革命,虽然或是喧嚣一时,或是轰轰烈烈,但最终皆未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究其根本缘由,很重要的一点都是未能从思想上“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难以在“试图救亡图存”与“如何救亡图存”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我们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出来,走在了时代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3]。与以往不同的是,时代所孕育的中国共产党人已清醒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大势,即如何才能救亡图存。进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承袭先辈救国救民的大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晰历史潮流及其涌动背后的内在要求,在不断斗争中认清了历史大势与时代主题,找到了一条虽充满艰险但前途无限光明的革命新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时过境迁,时移势迁,如何在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中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对刚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对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及政策策略的重大挑战。此时,世界格局渐趋泾渭分明,一面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表面的花团锦簇中隐藏着巨大危机,一面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虽尚在发展但已迸发出无限生机活力。从当时的国情考量,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需要团结统一亿万民众的思想去开启新社会的建设。再从政治视角审视,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本源抑或现实中美、苏对华的态度与政策,中国共产党已无须再有疑虑。也就是说,正在经历政党角色重大转变的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加入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开创性探索。此后30年间,“我国的一切人民事业均正在循着新的轨道向前发展,每天都可看见进步,看见成绩,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人民事业的前进”[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懈奋斗中让“一穷二白”成为了历史名词,创造了人间奇迹。

20世纪70年代末,从内乱中走出来的中国似乎又未真正的结束和开始。在一部分人那里,闭塞而茫然的极端混乱似乎应该理所当然地延续下去,姓“资”还是姓“社”是判断一切人及事物的根本标准。但在大多数人那里,已经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被压抑已久的渴望迫切需要释放。只不过,向何处释放,如何释放,释放后又能怎样,需要理论的指导与现实的反映。“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5]。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皆表明,尊重历史规律,利用历史条件,因势而动是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和行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有无数次面临抉择的风起云涌时刻,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共产党人总是勇立时代潮流,在拨云见日中探索出正确的道路。而在此危急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信心和智慧。这一点,也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中央谋划了一系列高规格而富有针对性的国外访问和调研。知己知彼,中国共产党在主动靠近世界舞台中加快了追赶发展的步伐。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开始了解放与改革的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30多年的跨世纪发展中愈发自信、清醒和从容。

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是一个意蕴深远的时空坐标,必须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乃至于人类社会发展史,方能理解历史性的“新”。那么,如何在时代发展中尊重与把握“新”?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乃至新的问题,都在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能力。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有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奠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动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是对其顺乎历史潮流把握历史主动的生动诠释。“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6]。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后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开始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进而做出了“两个大局”的重大判断,为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开新局,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握先机,提供了战略规划与战术安排上的基本遵循。

二、明大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

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中审视中国共产党铸就的伟大辉煌,很重要的一个历史启示是,中国共产党在明晰历史发展趋势后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7]。同时,这也是从历史的高度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程。回首百年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发生了两个紧密关联的结合,即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结合,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然,这种结合既包括认识与实践上循序渐进的客观反映,又伴随着误读、教条、机械等而导致的挫折甚至生存危机。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基于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中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迁。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恰逢其时。在思潮澎湃的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发出时代呐喊:“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8]这股大潮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其时已在俄国被实践证明的新思潮)在中国传播,逐渐被先进知识分子所了解、学习、研究和认同,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所需应时而诞生。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在不断开创革命新局面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挫折,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实践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更大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并开始了一系列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本源与性质的问题思考。在一定意义上说,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实践中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而后经过长征的生死考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交织相融的延安时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不仅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且根据时代主题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理论品质及强大的理论优势。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说苏联经验曾一度在被学习借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话,那么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在基于具体国情的探索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理论创新。尽管曾一度被打断,但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理论思考和创新。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特别是,邓小平提醒全党要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9]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审势而行,是中国共产党摆脱禁锢僵化的思想束缚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指导着改革开放进而推动中国发生了思想与制度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复杂国际局势及国内一度引起社会动荡的政治风波,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引领了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并在与时俱进中推动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0]。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重大变化和要求,面对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重大挑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获得发展进步的生机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强大的前行动力和斗争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理论创新与先前的理论创新,存在“同”与“不同”的两方面特征。从“同”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实践所提出的重大课题一以贯之的主动回应和理论创新。就“不同”而言,这次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实践挑战和历史任务皆有着一系列的新特征新意蕴。换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为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的关注和回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三、晓大任: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扣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能否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关键是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也就是说,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顺应历史潮流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推动民族复兴进程。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展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敏锐的政治判断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试图“打倒列强,除军阀”,掀起了一场引起社会大震动的北伐革命风暴。之所以与曾被认为是斗争的对象进行合作,恰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2]。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精准而深刻,从根本性和全局性上紧紧抓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3],进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寻求解决之道。尽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一度兵戎相见,但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与国民党摒弃前嫌携手抗日,恰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求变,聚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获得了一直所期盼的生存状态及政治权利,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而如何诠释这一全新角色,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正确研判是必然要求。经过3年左右的国民经济恢复,如何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非社会主义因素消除,既是政权建设的迫切需要又是人民持续的内在呼声。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作出了重大判断:“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14]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5]从对新的社会矛盾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社会变革后新的时代特征。同时,《论十大关系》《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等经典文献中,集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新的社会现状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考以及试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决策和规划。

社会主义建设的路上难免会有坎坷,何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从事的又是一项极具开创性和探索性的事业。由于我们在建设方面经验的不足和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了我们在理论上的不彻底和行动上的失误。1957年10月9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16]的论断。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将“误判”进一步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17]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使健康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异化,并最终导致了动荡的十年内乱。

“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18]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勇气、毅力和智慧结束了混乱局面,在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中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宣告了“发展”的决心和信心。1981年6月27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在党的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明确表述,反映出党领导改革开放时的坚定和清醒,而40多年的伟大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展现出娴熟而高超的治国理政能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发生了理念、内容、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宣告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意味着,从性质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方向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从程度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充分、怎样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必须花大力气解决。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内容与程度的正确判断,聚焦问题症结所在,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至关重要。

四、有大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因为“我们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21]。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信仰了为全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紧紧扣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在100多年的征程中勇于奋斗、甘于奉献、敢于牺牲,取得了充分反映时代主题与人民意愿的伟大成就,极大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席卷大江南北的国民大革命,领导了重建乡村社会文化权力网络的土地革命战争,在领导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伟大作用,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为了新中国而努力奋斗。28年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了试图以强权和专制控制中国的中外敌人,结束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无国权和民权的灰暗局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复兴走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22]。正是有这样敢于担当的中国共产党,经过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才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存续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确立了人们曾无数次憧憬过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23]。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始终充满着乐观、热情和斗志。特别是在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从具体国情出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生活,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营造了欣欣向荣的社会风气,不断开拓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回顾那段时期的伟大决策,我们应该“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24]。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了明确,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战略部署,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规划,对在国际上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进行了努力,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21世纪。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也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增强历史主动性,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25]。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26]。党的历史已然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信赖和支持的探路者、奋斗者、领路者,始终在坚定不移地循大道而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对时代主题和历史趋势的科学把握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梦想,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作了物质、精神、制度等多层面的充分准备,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征程,一个自信、富强、创新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100多年,从以俄为师到独立自主,从青涩华年到风华正茂,从开天辟地到铸就辉煌,谱写了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动人篇章。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其非凡历程的铸就源自多方面、多层面的奋斗,但以历史主动精神去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风险挑战,是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缘由。“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 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27]。显然,100多年的历史昭示了规律性的经验和启示,下一个百年我们也将从中汲取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