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探索

2023-12-18祝子辉张立欣

大连干部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带头人带头人书记

刘 伟,祝子辉,张立欣

(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持续探索改革路径。自2018 年9 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开展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1],至今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已历经五年,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新时期建设困难及历史遗留难题困扰。当前,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高校各方面教学与党建工作融合性提高,教师党员队伍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党对高校教育的掌控力度明显加大。然而,新形势下,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困难、新挑战。2023 年2 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 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2],提出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在正视现有问题基础上,向提高发展质量目标靠拢,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拥有了新目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基层党建是党的队伍长远发展必须重视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持续进展情况,在2023 年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3]。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4],这正是当前高校党支部建设应重点关注、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对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意识形态斗争准备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三重导向性任务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进一步克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阻碍和各种顽瘴痼疾,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2023 年2 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工作要点中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决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2]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具有更高的要求。

(一)目标导向——目标明确,立场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服务”[5]教育指导方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新时代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的建设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6]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是联系国情党情民情的重要桥梁纽带,要深挖机构内涵,推进教书、育人有机融合。

观念上,以党中央为纲。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的设立要求全体党员教师始终同党中央的教育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坚持党建教学科研两手抓、一肩挑新模式,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时代使命。

组织上,用党支部书记之能。重视党支部书记职能效力统筹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以点带面、以面带群,加快形成以“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为核心、信仰坚定能力卓越优秀党员教师为骨干的思政、教学一体化队伍。

工作上,尽各方之责。高校应提升重视程度,为党支部建设项目提供适度的政策支持、资金补助、人员补充;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应引领党员师生在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践行“四个服务”;党员教师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教学与科研管理任务;高校党务部门应提升工作主动性,积极与党支部开展合作,实现高校党建工作同心聚力,促进各方以激昂姿态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扎好根、发好芽、长得好”。

立场上,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义。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党领导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目标任务,无论何种理论创新、方法变革,都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以党建为引领,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二)问题导向——更高挑战,更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成就有目共睹,问题也不容忽视。”[7]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勇于刀尖向内是党的优良传统。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教育一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8]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更好质量、更长远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主动向外角度出发,中国高校对外交流频率增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开拓视野,放眼全球。当前,高校力量在中国深化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显著的作用。在国际学术交流论坛、人才培养项目、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技术合作中,一方面,中国高校为相关事业牵线搭桥,通过国内外高校互联互通为国与国之间的携手合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相关领域国际合作提供高质量人才队伍支持。

在更加频繁的对外交流过程中,高校师生身处一线,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巨大。从被动接触角度出发,新时代在对外学术交流、留学生往来及互联网时代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条件下,大批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思想趁机涌入高校,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一些党员教师也深受浸染。尤其是一些敌视中国、敌视中国共产党的西方势力,通过资金资助、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乃至人权论武器等各种名义,极力渗透中国国内一些高校,大肆传播所谓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收买、腐蚀、拉拢和同化青年教师,给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必须提升关注程度,从基层入手,加强高校基层党建,推进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在党中央指挥下、在各方协同下有序开展,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思想坚定的教师党支部队伍。

(三)实践导向——打破隔阂,实现融合

高等教育是中国向现代化顺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建设是中国始终坚持的一条道路,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保障。政治与学术相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征,是不可分割的两条主线。“双一流”视域下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平衡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力解决了高校基层党建的突出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随时代发展不断革新,如何使党走进高校、牢牢把握未来人才意识形态培养工作,是党中央一直努力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领导是中国高校各项工作运作的总指挥棒,教学科研则是高校实现自身职能的办学主业。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高校实际是“双轨”并行的运作模式,形成以“党建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两个班子、两种机构,即政治与学术关系。两类人员之间交流较少,相互了解不深,教学工作者不了解党务工作的相关情况,党务工作者对于教学科研的相关工作也不愿过多干涉。为打破政治与学术间的隔阂,实现高校党务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互联互通,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培育工程应运而生。

二、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考察全国部分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探索建设情况,分析其成绩并深挖存在的问题,从过去历史性难题梳理调整、当前工作实际困难应对策略、未来发展瓶颈限制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认清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明确新时代党支部书记和“双带头人”的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

(一)传统党支部建设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矛盾

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是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破旧立新、突破传统党建形态、构建现代化党建形态的大胆探索。中国传统高校党建模式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具有统一性、协调性的同时,存在着很强的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

一方面,按部就班,体制僵化。高校党支部、各学院党支部、各年级党支部层层向下,上级任务逐步下达,基层组织单纯依照指令行事,机械性、任务性地开展党务工作。已相对成熟完善且安逸的指令性工作环境不可避免地导致基层党组织结构松散,基层党员教师党务工作热情丧失,高校基层党组织名大于实。

另一方面,两轨并行,业务困难。传统党务工作者并非教学岗位教师,许多党员教师也多为挂名形式,实际并不参与到党务工作的筹划安排中来,党务工作者想要将党建活动合理融入高校校园中去,因与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距离较远,调查实践深度较浅、困难大等原因,最终难免陷入闭门造车的泥淖。

因此,高校继续复制、照搬、沿用这些传统党建形式,并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已经滞后于新时代条件下高校党建发展要求。新时代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新旧问题,探索和构建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运行实际相匹配的党建形式与教学方式。

(二)学术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面临现实困难

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是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务活动的关键核心,也是党加强对高校控制力在实践工作领域的直接负责领导力量,起大厦之基作用。加强和巩固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从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核心入手,关注党支部书记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困境并妥善解决。

从过去的实践经验来看:任务繁重,时间短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集于一身,在有限时间内精力进一步分散,精神与身体双重疲劳。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从长期发展来看,仍处于探索阶段,各项工作的分配、处理、协调职能划分与落实不尽成熟,在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党支部书记承担更多工作,加重了党支部书记自身的工作量,也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效率。同时,各高校在充分调动党员教师积极性、主动性方面有所欠缺,党支部组织活动的人员调动主要依靠党支部书记的奔走呼吁,并未形成成熟的组织职能与工作协调处理机制。党支部书记虽作为“学科带头人”与“党建带头人”,但缺乏成熟的体制规范与高校的帮助支持,很难同时履行两方面职能。

从当前的工作状况来看:得失不等,权利缺失。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岗位不设补贴或补贴较低,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实际工作中付出与收获并不相称,导致一些党支部书记宁愿把主要时间精力都放在科研、教学工作上,也不愿花费过多时间从事党支部的“多余”工作。尽管部分地方高校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激励机制,但仍存在标准不一、实际操作困难、效用有限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思想与体制局限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在院系事务的参与和决策中,“双带头人”存在感不强,难以获得较高的话语权。教师、学生群体在生活、科研、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第一时间也不会向党支部求助;此外,在有关党支部发展变革的重大决策中被动接受上级安排,反馈性话语权也非常微弱。党支部书记既不能参与院(系)重大决策,也无法在教师服务工作中发挥作用,显示出诸多“无力感”。

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机制不全,义务奉献。长期以来,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科建设投入等是衡量高校教师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作为党支部书记,除教学科研任务外,还需承担党务工作任务,且常常会占据党支部书记较多的科研时间。相比较其他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党务领域的工作量并没有成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评定部分,与教师业绩考核、评奖评优或职称评定并未完全挂钩。2018 年教育部党组就曾公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9],强调加强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关照保障重视工作,提升党支部书记决策权,其党务工作计入工作量,享受相应的津贴补贴待遇。近年来,各地区、各地方高校纷纷出台相应鼓励激励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标准高、要求严、达标困难或标准差异等情况,推广缓慢,甚至部分高校仍存在政策制度缺失或混乱问题,这就使得党支部书记在大部分情况下仍然是一份无私奉献的“苦差事”。

(三)“双带头人”党支部党建+ 学术双向融入成难题

自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建设探索以来,各方面工作划分逐渐明晰,体制架构不断完善。近年来,高校基层党建的主要矛盾,逐渐从怎么建设,怎么开展工作逐渐转向如何实现教学科研与党建工作成果的同步融合、提升建设质量方向偏移。

在实践调研中发现,较多高校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教学科研成果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及应用上面临摸着石头过河的客观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制度、观念的束缚。典型情况是当前中国一些科研型或教学示范类院校,因自身办学方向、建设特点,依旧存在“教学科研大于政治工作”的旧思想,对于党中央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建设理念传播停留于党员教师或党支部成员,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相关推广工作,学生培养发展的实用性、目的性、功利性过大。在整体发展规划中,部分高校片面强调优势学科建设,教学资源、政策扶持、人员调配不均衡、不合理。

第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现实条件。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顺利完成党建事务和教学业务需要自身具有较高能力与党内威望。一些党支部书记在学术成果上产出有限,在党支部、院(系)中的话语权自然而然地降低,难以将党建工作有力推广,而部分学术成果显著的学术带头人、优秀党员教师缺乏积极性,不愿参与进来。

第三,院(系)、学科发展方向的客观事实。因学科相似性及知识理解性不同,党建工作与学术工作的融合难度较大。在调查中发现,教育类、思政类等政治定义性较强的学科、院(系)适应性较强,能够较快速度、较高质量地产出理论成果;而对实践性要求更强的学科、院(系),党建理论与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寻找难度较大,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党政活动与实践型课程相结合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后备人才不足

扎实推进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当前,中国范围内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序进行,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融合体系探索日渐完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后备人才培育方面,许多高校并未给予普遍重视。

一方面,培育体制不完善。有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过程中,存在对“选优配强”狭义、片面乃至敷衍式的理解,即党支部认真甄选,保证学术能力强、党务工作积极性高的优秀党员教师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并随即进入工作,对其他党员教师的培训教育陷入停滞或流于表面,未能形成兼顾各方的培训机制。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人才引进。缺乏未来发展观念是当前高校在“双带头人”培育过程中突出显露的问题,全国高校普遍未形成成熟完备的自建自育自用的“双带头人”培育体系。近年来,部分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因为缺乏培训、缺少经验而无法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不知道如何沟通党支部内部成员、不知道如何顺利打开工作局面的情况逐渐凸显,对新旧交替时期党支部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新一代党支部书记威信的树立产生不良影响。

(五)做法经验缺乏普遍推广性与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浮躁问题指出:“现在理论宣传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10]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高校对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双带头人”培育规划设计过程中特色不明、重点不详,机械套用兄弟院校既成模板或在旧有体制下修修补补;另一部分高校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够很好地与本校类型、办学层次、发展定位相结合,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的规划和机制不完善。因此,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系机制仍有巨大创新潜力。

三、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提升路径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将着眼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面临的共性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形成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教师党支部工作体制机制。

(一)构建上下联动的协同培育机制

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院级党委组织落实、党支部实际推动”的机制。

第一,注重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人才特性,为干部队伍培养选拔拓宽入口。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客观评价高校、机关事业单位在党建问题上的主要不足,将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纳入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素质能力、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年轻干部等干部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

第二,发挥联动作用,灵活调动各方力量保证党支部书记工作开展。组织领导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人事、学科建设部门尽到监督、审查、规划责任,校级、院级党组织层层负责,为教师党支部书记立权立威。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着重体现计划性、有序性、长期性,加快形成多头联合长效控制的固定组织形式。

第三,革新过时制度,建立缺失制度,落实既定制度。加强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高校党支部党员教师、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责任意识教育培养。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应具有勇气与觉悟,对旧有僵化制度,要敢于破除革新,对既定制度体系,应自发监督落实。

第四,坚持统一性,加强宣传引导。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周期性开展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工作,革新带头人思想认识,提升带头人能力素养,促使“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日常事务中以点带面,有觉悟、有干劲、有能力辐射党员教师及学生大众群体。

(二)构建要素突出的选任考核机制

在选任考核制度方面,应打破传统固化标准,着重体现综合性、公平性,合理考量工作量、工作成果、工作质量,突出不同方向教师、党务工作者实际工作特点、发展需求。

第一,根据新时期需要及实际情况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打破传统党建、学术分离机构设置,为基层党建工作及学术成果相融合,统一纳入考核量化标准奠定基础。通过多方协调,打破传统学科、院(系)限制,以项目、课题研究为导向,将党支部建设与实验室、课题组或研究所联系起来。

第二,明确选任核心指标,使真正适合的人进入队伍担任党支部书记。适时适当考量院校、学科差异。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应严格标准,鼓励正高职称且实际教学、党务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对于建设中高校,注重经验培养,对有能力、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履历的党员教师可以适当放宽申请标准。

第三,综合考评党务工作。坚持教学科研和基层党建工作协同考核,加强动态管理。相较于传统纸面教学成绩、学术成果、项目申请等易于量化的教学科研考核,党建工作需要制定考核的具体尺度标准。一方面,扩大评价的人员范围,将普通师生纳入其中,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定期收集广大师生的情况反映。另一方面,制定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打破传统办了几次活动、召集几次会议的粗略审核标准,对相关党建事务的具体参与人数、成果展示、结果反馈做出明确要求,避免形式主义风气对党务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形成阻碍。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

补齐激励短板是激发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热情,提升党支部工作效率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

第一,落实党支部书记的政策保障。提高党支部书记政策待遇,打通党支部书记岗位晋升渠道。通过党委成员协商、上级党组研究,实现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党建工作者及高校行政党务工作者得失相称,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党委委员或中层干部等。这样,既能推动高素质人才上移,也是严格贯彻落实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的应有之义。

第二,落实党支部书记把好政治关、师德关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提升党支部书记话语权,使党支部书记在党员干部任用中决策地位提升。另一方面,完善党支部内部考核机制,增加党支部书记对党支部成员考核权重,树立党支部书记权威,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落实党支部书记关爱保障机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联系制度,让党支部书记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全面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制定相关政策、条例,健全党支部书记参加系所等重要事项决策机制,落实党支部书记津补贴待遇,保障党支部活动经费等,确保党支部书记干事有抓手、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四)构建长期运作的人才后备培养机制

人才补充,是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能够拥有长期生命力、战斗力、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应走出传统的引进政策,搭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自给体系。

第一,确立教师党支部书记人才培养标准。在引进优秀教师补充队伍短缺基础上,眼光长远,寻找路径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对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参照支部书记标准进行培养,同时坚持长期性教育培养方针,严格秉持常态化培养培育思想,建立后备人才库。重视高端人才的思政工作,通过先进骨干经验分享、青年工作者交流汇报、党建活动融入校园生活等多样化形式,增进党支部书记、支部领导干部、支部党员及在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坚持经验推广,加强总结运用,将党支部书记培训进程中的优秀成果纳入教师、行政队伍培训体系。既要坚持分类培训,充分释放不同职务人员能力热情,又要注重凝聚力培养,通过统一培训,交流展示,增强党支部书记领导力建设。

第三,加大挂职力度。以党支部为培养基地,以各级党政部门为历练场所,给基层党支部干部更多机会、更多条件进入学校职能部门进行岗位锻炼。通过处理学校热点、难点问题的实践历练,在与党员教师、广大师生群体交流学习中传播信仰,使之真正成长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 五)结合校院特色及学科特色发展党支部建设

实践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队伍发展建设理念,既不能好高骛远,超越当前地区、高校能力范畴,也不能妥协推诿,紧紧抓住优秀教师、科研人才不松手,对党建工作敷衍了事。

第一,定位清晰。对高校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学科方向有清醒认识,找准定位,党建工作重心向优势学院、优势学科靠拢。加强党员教师思想培养,循序渐进,使党建思政切实融入教学工作中去,以优势学科以点带面,创新探索具有学校风格、学科特色的党支部建设路径。

第二,敢于突破。部分高校自身办学方向、优势学科对思政、党建工作接受度较低,融入存在困难,需加强顶层引导。以“双带头人”党支部建设为突破点,通过约谈、组织考察、邀请优秀党支部党建工作队伍经验分享等形式,突破旧思想藩篱,形成打破固化教学、党务模式的思想合力。

第三,大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活力源泉,高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开设学习教育研究教育讲坛,围绕党的历史、党的精神增设课程,纳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计划;增设党支部活动,以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形式为出发点,设立固定日期的“党员日”“党日”等,并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全员参与、深度融入、深刻领悟,引导教师、学生党员学习传承党的精神、历史,实现思想政治与学科知识融合发展;设专门社团,依托已有的丰富理论研究、实践成果,成立相关研究学习型社团,通过前期学校支持,流程简化、发展优待,后期学生自主,本科、硕士、博士生联合交流、党支部助力等形式推进社团发展,实现党建既要向下深入基层,又要扩展融入学生群体。

猜你喜欢

双带头人带头人书记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读书记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集书记
高校“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困境及解决路径
试析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在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中的作用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推进高校“双带头人”工程“扩面提质”
“双带头人”促发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