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成逻辑、战略目标与实践进路

2023-12-18林凡力

大连干部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水平中国式现代化

林凡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对外开放不仅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是世界各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对外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奋进新征程,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梳理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成逻辑、战略目标及实践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封闭落后的东方社会因为“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1]。因此,东方国家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处的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中有利的现代世界环境,通过主动对外开放,吸收先进技术、生产力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2],从而实现自身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列宁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对生存于资本主义占据支配地位和优势地位的世界体系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理解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下的对外开放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紧挨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孤立地区,经济不可能完全独立,若一味孤立封闭,不与世界发生联系,是发展不起来的[3]。他还强调,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关键要看“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4]。建设社会主义不要害怕资本主义,而是要学会利用资本主义先进之处,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加快本国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落后的基础上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意识和胸怀天下的担当。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到,世界各国是紧密相连的,“万邦并立,动辄相关”[5],无论一个国家再怎么富强也不能“漠视外情”[5],实行锁国闭关之策,国民如果没有世界智识,国家就很难在世界上立足。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问题是世界问题的一部分[6],如果不改造世界,中国的改造也很难完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坚持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进行革命和建设。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革命也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7],需要团结国内国际一切力量,包括团结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8]285。他还特别强调,自力更生并不代表闭关主义,“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8]16,“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8]161;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破除对西方的自卑和迷信[8]393,学习每个民族的长处,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抓住时代机遇、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要体现自身的制度优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有正确的对外开放政策,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发展水平[9]。这不仅不会伤害社会主义经济,反而会因为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10],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冷战结束后,面对经济、科技多极化的趋势,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在开放发展中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的作用,加快双向对外开放的步伐。2001年,中国经过15 年的谈判,终于如愿加入世贸组织,自此开启了更广泛深入和更高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新实践。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要有更宽广的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增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经济治理的能力,提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践证明,开放发展为社会主义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更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开放发展中前进。

(二)现实逻辑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1],面临着人口众多与自然资源不足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本、人才、知识等生产要素的严重短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争取和整合全球资源,以应对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资金短缺、资源相对匮乏等难题。此外,西方现代化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和剥削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充满了血腥与暴力,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走和平发展道路,注重同世界其他国家互利共赢。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积累主要依靠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借鉴学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建设模式,集中精力搞工业化建设;二是通过对外开放,开展国际贸易,积累物质基础,在学习吸取世界先进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相比,存在着本质区别。

近年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面临的开放发展环境和形势已不同于以往,影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因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12]199骤增。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不断受到冲击,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能力还不够强,在核心技术的创新上也存在短板,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一要完成从要素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转变[13]178。为适应国际经贸发展的需要,中国必须改变以往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依靠商品和要素的流动的低水平开放模式,与高标准全球经贸规则相衔接,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二要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出口商品价格和附加值低,中国对外贸易始终面临“大而不强”[14]的症结。新发展格局下,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竞争的新优势。三要完成从追求经济效益向整体发展转变。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引领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3]185。

二、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这些战略目标是当前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行动指南,为引导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提高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集聚高质量要素、发展更广阔的市场,“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15]194。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并举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未来,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3]156,进一步提高开放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从而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提高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一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依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要稳住国内市场,做大中国经济规模,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提高高质量的供给能力;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要依托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吸引全球高质量要素资源[16]。这样,既可以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规避国际危机传导效应,还有助于确保极端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基本正常运转以及社会大局的整体稳定。二要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以往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势,发展两头在外、附加值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要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掌握核心科学技术,提高中国商品的出口附加值和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要加快从传统的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变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先锋试验作用,在高水平开放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下,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始终存在着弱肉强食、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逻辑,国际经济链条的分布既不均衡也不合理。在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资本主义主导的跨国经济发展链条往往只覆盖北美、欧洲、东亚等局部区域,很多发展中国家很难进入既有经济链条或很难在既有经济链条中获得合理的地位,而且发展成果往往也只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占有,不具有普惠性的特征。因此,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出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2]473,用中国的发展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增加世界经济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与普惠性,扩大世界经济链条和国际分工网络,打破“弱肉强食”“赢者通吃”[12]523的陈旧逻辑,让更多国家都能参与国际分工,分享经济合作的机会和利益,共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推动世界经济向着普惠平衡、开放共赢的发展模式演进。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实践平台。新时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15]213。具体而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偏见,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超越西方现代化的零和博弈理论,将中国的发展战略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对接,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深化务实合作,寻求合作共赢[12]444;还要通过开放发展密切与各国的联系,打造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化的风险挑战,这也是建设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西方现代化奉行的霸权治理模式和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等冷战旧思维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事实上已经无法持续下去,转向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世界历史发展经验与教训表明,推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是行不通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第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12]459的全球治理观。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秉持平等、开放、共赢的原则,积极制定完善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参与、积极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在合作共赢中为推动全球治理、共同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各国无论大小,也无论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15]457和发展机会,都应遵循平等的竞争规则;呼吁世界各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原则,保持对外友好往来,积极探索全球协作、共同治理的路径,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17],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为维护自由贸易、加强开放合作贡献中国智慧,践行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承诺。

第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发展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522的中国方案。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全球性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平等相处、互惠互利,紧密合作而非对抗,“谋求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12]450,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回应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诉求的现实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阶段性目标。这一重大理念契合了人类文明的共通内核,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凝聚共识,开启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新篇章。

三、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进路

(一)推动改革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第一,以改革攻坚添活力。改革开放40 余年,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分享全球化红利,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以往的开放优势和经济增长动力后劲不足,需要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作支撑,深化改革同扩大开放协同推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谋划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局。要强化战略定力,着眼长远规划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整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有计划、有重点地进一步扩大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开放;要提高同国际通行规则的衔接性和兼容性,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重构与创新[12]100;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持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另一方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及发展的内外联动性。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提升跨境物流能力,更好地联通国内外市场。要发挥好进博会、广交会等重大展会的平台作用,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第二,以创新驱动增动能。解决经济增长动力后劲不足的问题,需要提高创新能力,从速度数量型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重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虽然中国科技创新进步很快,但仍有不少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这就需要继续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在开放合作中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一方面,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3]197,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保障体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构建开放创新新生态,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在合作中实现高水平自主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更强大的动力作用。

(二)防范开放风险,保障持续稳定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事件,但得益于渐进式的开放路径及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国有效地应对了历次危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增强了制度信心。现如今,世界经济“去全球化”、全球供应体系“去中国化”的风险进一步加剧[18],开放发展具有现实紧迫性。如何平衡扩大开放与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是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面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守安全发展底线,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9]30,注重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保障持续稳定的对外开放。

开放发展与安全是辩证统一的,安全是开放发展的前提和底线,高水平的安全必须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实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9]200,一要坚持党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领导,维护政治安全。坚持党的领导事关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理论问题,对对外开放的成败有直接决定作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整体谋划和协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决不能犯弱化党的执政领导地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颠覆性错误[20]。在这一根本问题上若是出现重大失误,将无法挽回更无法弥补。二要坚持国家利益优先,维护经济安全。绝不能容忍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而损害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行为,绝不能贪图一时的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发展利益。三要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要建立对外开放的安全评估与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安全预警,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压力测试,塑造中国主导、国内国际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提高对外开放体系的稳健性,在发展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三)参与全球治理,改善开放的外部环境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至关重要。世界各国休戚与共、紧密相连。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很难建立在世界其他国家战火连天、贸易壁垒不断高筑的环境下。当前,世界发展虽然遭遇复苏动力不足、逆全球化潮流等风险挑战,但各国走向开放合作的世界大势没有改变。面对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以邻为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等行为既不符合道义也没有实际效用,需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扩大对外开放,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从而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中国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在风险挑战面前,大国要率先示范,以身作则。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新高地,充分挖掘外贸增长潜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同世界各国共享要素资源,向世界释放开放红利,与世界各国一道把国际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巩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全世界人民共享和平发展的红利,可以进一步凝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共识,增进世界各国和平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进一步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基础[19]247。

第二,中国还要积极参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正在破坏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此中国不能任由其发展,而要以“建设性的姿态”[21],着眼长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要坚持以规则为基础、共同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倡导开放主义和多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13]480,呼吁世界各国在互利共赢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国际合作,践行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承诺,在维护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中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高水平中国式现代化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