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乡村振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 以医疗和教育为例
2023-12-18邓水平
邓水平
(1.南通大学,江苏南通 226019;2.江苏省委驻如皋市乡村振兴工作队,江苏如皋 2265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点。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平衡发展。尽管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并从医疗、教育等领域入手进行深入分析,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人们可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机会具有平等性。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公共财政工作开展的基本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且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通过有效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导致不同地区、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的焦点问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而且能有效改善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具体开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时,为确保各项工作得以切实落实,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首先,我们在工作中要遵循受益均等原则。该原则要求结果公正,以公平分配方式为主,即每位成员均享有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其次,我们在工作中应坚持主体广泛原则,即在公共服务的分配中,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具有大致均等的机会,以确保起点的公平性。最后,我们在工作中应推崇优惠合理原则。优惠合理原则具有过程公正的特征,以公开分配方式为主,合法分配,避免暗箱操作的问题。在这一原则下,只有那些具有正当理由的特定群体,才能享受额外的关怀和优惠待遇[1]。
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对于保证农村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保证机会均等性;二是确保实施结果均等性;三是应保障农村居民拥有较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因此,在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工作重点,以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实施。
首先,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基础支持。通常情况下,在农村全面脱贫之后,我们应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而非一次性的资金或资源注入,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焦点,各级政府在各个阶段的工作中应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我们应积极推动医疗和教育等基础事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2]。
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村村通”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应将医疗和教育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速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最后,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在农村地区,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可增加经济收入,为获取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支出的公共服务方面。由于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在普通农村家庭的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将减少农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甚至可能降低其预防式储存需求。因此,政府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提高其当年的消费能力,这就使得农村群体在获取均等化的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时,可接受意愿更高,利于推进医疗资源与教育资源均等化服务落实。
三、乡村振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随着我国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政府工作目标,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逐渐识别了更多涉及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大量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发现相关研究将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公共财产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投入不足,且供给主体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供给作用,导致农村居民对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低。第二,农村公共服务未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也未能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均衡的合作机制。第三,与城市基本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相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量较少且水平较低,缺乏标准和规范,这导致我国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方面存在城乡、区域之间结构失衡和差异较大的问题。实施组织和运转的经费难以为公共服务的实施提供充分保障,相关承担主体的财力较为薄弱,这就使得竞争性转移支付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资源只集中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3]。
四、面向乡村振兴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
(一)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应当秉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们首次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实施这一原则,要求政府将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置于重要位置,并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重点。这不仅为农村开展公共服务建设工作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而且能确保农民在发展中产生更多获得感,同时也能在农村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农民群体的作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应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原则。乡村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与之对应的政策体系。城乡融合发展追求城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互相依存,能够更好地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为相关部门开展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工作提供更大助力[4]。
(二)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城乡一体化
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和分治现象可能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也是导致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具备了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与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并且已进入城市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制度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以改善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创造有利条件。首先,我们应重视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并进行改革,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其次,我们应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确保资源分配和供给有序进行,明确建设标准,梳理实际任务,并根据相关程序完成各项操作。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开展评估工作,并确保各项工作协调一致,以避免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出现分割现象。最后,我们应以公平原则为核心,健全城乡产权保护制度与农村土地、房屋等财产征收的法律制度,以促使农民享有更大的财产权益,这将为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差距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们必须优化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结构,重新塑造城乡关系,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由于城乡地区受到历史、地理、人口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城乡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缩小城乡差距,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交通条件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最近脱贫的地区,我们应加大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力度,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机制制定与实施中,并加快建设一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其次,我们应采取措施缩小区域间差距,加大对落后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的优势,建立以示范带动其他地区的模式,逐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最后,针对不同特色和差异的农村地区,我们应采用环境整治、乡村旅游、农村资本培育等多种措施,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教育建设工作
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水平,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加速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教育水平。这可以充分满足农民对子女精神文化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支持高素质乡村的建设。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各项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政府应提高农村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通过特色产业和高薪等方式,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前往乡村开展工作,以支持乡村地区的人才建设。
(五)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与建设水平
医疗和教育是农村居民负担最重的两项支出。首先,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数据,由疾病造成的贫困家庭在贫困人口中占比最高。其次,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教育支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也是导致贫富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影响力占比超过20%。因此,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必须将医疗和教育视为重点领域,并实施相关政策。政府需要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增加对公共服务建设的财政支持,完善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各项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和医疗等领域。这将有助于减少因疾病和教育支出导致的贫困,从而进一步减小城乡贫富差距。相关单位需要完善和细化农村公共服务标准,以确保这些标准与城市建设标准相一致。这将有助于加强监控和提高建设质量,也有利于增强财政支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举将有助于避免重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农村支出,并逐渐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的差距[5]。
(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维护管理水平
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与高水平的维护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有关部门和人员必须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确保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的监督工作与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相关部门要重点从财政支出结构、设施维护水平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展开系统化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潜在漏洞逐渐扩大。在监督与管理过程中,我们应明确工作人员职能与权限,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我们应重视市场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资金来源。此外,我们应向农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农民群众认识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与物品的习惯,以此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进程。
五、结束语
为提高工作效率,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关注,并将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置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同时,有关部门也需要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根本原因,并从多个角度考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策略。这将有助于提高乡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从而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