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父母心理控制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2023-12-18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杜佳彤

成才 2023年17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共情子女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杜佳彤

父母心理控制是父母教养行为的一种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的内心世界进行管控和监督,导致子女的独立发展受到阻碍。父母若采取过多的心理控制,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 相关概念阐述

1.1 父母心理控制

父母心理控制属于父母控制的范畴。父母控制是指家长对子女及子女周围的朋友、同学等行踪进行监控,通过监控跟踪达到控制子女生活、行为、心理的教育方式。父母通过对子女进行心理控制可以进一步掌控子女的行为,使之符合父母的意愿。例如,在传统的农村教育中,家长是绝对权威,不服从家长的意愿则是不孝,这种存在一定争议的“孝顺”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使之对家长形成绝对服从的观念,这类观念又间接推动了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国外曾有教育专家指出,对子女进行心理控制是中国式家长的典型特点,即父母通过某种形式对子女的主观世界进行控制,阻碍子女独立自主能力的形成和社会能力的养成。

父母的教养行为是否存在控制倾向,其并不能完全取决于被控制的目标,如子女的日常行为或心理,而是取决于教养行为的侵入性或压迫性。本文所探讨的父母心理控制是指孩子必须接受父母采取的强制行为模式,对子女的自身感受和态度视若无睹,而这类强制行为,子女是能真切感受到的。

1.2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理念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如高职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适应过程。精神与物质需要在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对个体的发展和生存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会通过调整自身的理念和行为,转变并采取适当策略来适应社会生活。

2 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因素

2.1 年龄学段差异

处于不同学段的青少年人群,父母对其进行的心理控制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高中生所感知的心理控制要明显高于大学生。高中阶段是学生面临高考的关键教育阶段,是学生走向大学、未来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父母对子女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在高考中取得佳绩,有一个好的学历,由此也会对子女展开一定的心理控制。例如,学生在高三阶段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和异常心理,父母对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会更加关注。而实际上,高中生尤其是处于高三的学生,其实早已熟悉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正处于一种渴望独立的状态,自主性不断提高,对各种人和事物都有基于自身角度的判断,但很多父母并不理解,而是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选择更加严厉的管教方式,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子女。

2.2 性别成长差异

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也体现在子女的性别差异上,其具体表现为男生所经历的心理控制要多于女生,这也与男女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处理事物的方式有着直接关系。例如,男生的性格特点相比女生要表现得更加大胆、随意,其乐于也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而女生心思更加细腻,能提早察觉外界风险。父母尤其是城市父母为保证孩子的安全,对男生所展开的心理控制更多,经常使用严厉的语言或管教方式对其进行约束。同时,受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多数父母对男生的期望都比较高,因此对男生会下意识地提高标准和要求,而对女生则主要是希望其能快乐地成长。这一点在农村地区更加明显,在一些尚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期盼男生成人成才的愿望极其强烈,因此这类父母也会对男生进行更加严苛的控制。

3 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3.1 优化父母教育行为,建立友好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欲望愈加强烈,子女所表现出的社交焦虑心理则会越强。许多父母认为教育子女是教师的责任,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对子女社会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对子女进行心理控制,无论程度过高还是过低,都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发展。心理控制程度较低,则会导致子女任意妄为和冲动武断;心理控制程度较高,则会导致子女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应首先了解子女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取合理的教育行为来建立友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转变教育理念,避免使用传统“父母即权威”的理念来镇压子女,干涉其一切人际交往。父母要避免用“为了你好,为了你着想,等你长大你就懂了”这类说辞来过多干涉子女的正常生活,而应适当鼓励子女自主发展,给予其一定的生活空间,鼓励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父母需要得到子女的尊重,子女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想法和选择,避免将自身想法强加于子女身上。

3.2 培养子女共情能力,强化情绪体验

社会适应能力需要较强的情绪敏感性和身份认同。以往的父母教育方式中掺杂了过多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使子女失去了原有的自由感和轻松感。这也是受到过多心理控制的子女无法快速适应群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症结所在。社会适应并非一朝一夕,针对已经受到较多心理控制的高职学生而言,其情绪体验能力较差,对他人乃至家人的共情能力有限。为此,教师要强化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不断强化其情感及情绪体验。共情能力是指从他人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为他人着想。

倾听与倾诉是共存共生的,所以父母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应首先从学会倾听和倾诉开始。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父母应当认真倾听子女的情感和情绪,强化子女的情绪体验,形成对情绪的敏感性。在倾听过程中,父母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向子女传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抚摸和拥抱等动作,可以在无形中将自身与子女间的距离拉近。父母不能只是单纯地倾听子女的倾诉,也要将自身作为倾诉者,学会向子女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分析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关注子女的情绪变化,引导其表达自身想法。父母要让子女明白亲子之间并非管教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这样可以使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融洽,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3.3 学校重视德育建设,引导参与实践活动

学校不但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聘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来召开讲座和演讲活动,并组织全体师生参与,然后让学生编写观后感,将自身的所学所思表达出来。高职院校应依照自身教学规划和发展计划配备心理工作室,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开展校园教育活动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大共情训练的比重,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展开团体辅导训练。辅导员应经常举办班会、交流会、系内联欢会等活动,增进学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能了解他人感受,推动其产生共情能力。

高职院校要重视德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设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在社会实践中消除学生潜在的社交焦虑,培养其共情能力。学校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结合,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身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真正接触不同角色和身份的人,从而能更好地感受他人处境,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学生还可参加社区服务和公益性社会活动,学校要提前与社区、家庭、社会组织进行有效沟通,为其争取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感受不同的社会环境。

4 结语

父母心理控制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会造成子女形成“不安全依恋”症状,进而出现性格缺陷,其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塑造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子女进行心理控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父母应以身作则,发挥自身对子女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推动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子女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共情子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