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高校中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2023-12-18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王 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与积累,扎根中华大地,具有本土性、价值性和教育性的特点,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让大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1 高校建设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意义
近年来,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引领作用,能帮助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1 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深厚的思想给养,为凝聚更广泛的价值认同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高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校园内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和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通之处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成果,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镌刻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当今中华民族彰显文化特性、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等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凝聚民族意识、展现大国形象的重要载体,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具象内容,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校通过建设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1.3 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凝聚成的文化瑰宝和思想结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资源和内在动力。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将育人扎根于中华大地沃土,让校园文化具备鲜明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通过建设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校园内营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能切实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成效,使学生以蕴含其中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髓涵养自身的文化修养、行为模式和道德品质。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高校中的建设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一直以来,高校依托不同资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着特色各异的有益探索,当前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展现形式:一是围绕特色院系专业开展。高校以自身院系或开设的特色专业为支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创建并发展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品牌;二是围绕原创育人项目开展。高校通过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原创育人项目,以项目集合形式创建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品牌;三是围绕所在地非遗文化或民俗文化开展。高校通过深入挖掘校址所在地的非遗文化或民俗文化,可以从中汲取特色鲜明的价值内涵和文化传统,并与本校育人实践相结合,创建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品牌。
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具特色,各展所长,收获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一是文化理解不透,元素挖掘不够深。对选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不透彻,未能深入挖掘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文化品牌缺乏育人导向,培育进程和运行效果受影响;二是教育内容流于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和内在价值疏于教育阐释,致使学生缺乏深入学习思考,对文化品牌的核心理念理解不透彻。此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多以简单活动来展现,流于形式,缺乏深刻感悟,使得文化品牌的教育初衷和育人效果不太理想;三是缺少情感认同,传播效应不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参与者易出现被动参与、任务式参与等情况,缺乏情感层面的理解认同。在宣传过程中也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致使文化品牌在校内外的宣传效果不充分,知名度受限;四是看重短期效果,缺乏持续创新。完成短期任务目标后,易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持续关注,致使文化品牌缺乏长期、创新规划,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育人成效不显著。
3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高校中建设与发展成效的建议
高校在建设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应遵循文化品牌发展规律,制订阶段性发展规划,抓住各阶段实施重点,协同共建,创新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稳定地传承与弘扬。
3.1 创建阶段:加强统筹规划,重点设计打造
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在创建阶段打牢基础尤为关键。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全校文化育人的重点工作,加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及协同共建;二是要重视品牌标识的设计打造。设计醒目的品牌系列标识,增强文化品牌的区分度,提升知名度;三是加强浸润式氛围的营造。提炼精选一批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代表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形式多样地融入校内建筑、校园标识等具象景观中,营造浸润式教育氛围。
3.2 培育阶段:加强教育指导,建立培育试点
高校可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指导,拓宽培育渠道,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育人成效。校内方面,加强课堂教育和课后探索,做到精确指导。首先,用好课堂教育。教师通过挖掘任教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所授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其次,用好课后活动。教师可依托校内部门及校内社团组织,建立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培育试点,加强精确指导,鼓励多元化成果产出,以试点实际效果不断完善文化品牌的培育方案。校外方面,借助校外实习和假期实践,加强跟进指导。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实习、实践机会前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传承基地,建立地区化的文化品牌培育试点,加强跟进指导,引导学生持续研究探索。教师也可开展以“探寻家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发展史”为主题的文化调研活动,为校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培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3.3 运行阶段:加强宣传带动,强化情感共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运行阶段,离不开有力的宣传、有效的推广。一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提高传播速率,扩大宣传范围。高校要抓住当前信息网络化趋势,以新媒体为传播载体,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认知、整体性认同。高校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细化为不同主题进行宣传,定期更新不同的活动效果和育人成效,校内外媒体齐发力、共宣传,加深文化品牌印象。高校还可通过挖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增添宣传的鲜活色彩,以个体观后感建立相似情感底色,增强内在认同,强化情感共鸣;二是借助对外宣传机会,让文化品牌走出校园,走进大众,提高认知度,扩大影响力。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对外文艺展演形式,创造近距离感受、亲身体验机会,让更多人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起到宣传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可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与校园文创相结合,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突出创意性、美观性、实用性,使这类文创产品既具备日用必需品特点,又具备话题性与社交属性,加强宣传效果。
3.4 长效发展阶段:加强反馈创新,延续发展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高校要重视反馈反思,不断改进完善,延续发展动力。一是制定长远规划,不图一时鲜、短暂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发展多角度与学校未来发展目标相结合,发挥持续性育人成效;二是建立调研反馈机制。定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校内外的开展情况进行回访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总结存在问题,制定完善措施,谋求稳定发展;三是鼓励人人创新。高校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新的发展时期的价值内涵,内化形成新的感知力。同时,吸纳更多有创新思想的在校师生、毕业校友共同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发展队伍中来,鼓励人人创新、集思广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