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3-12-18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书源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李 奇 刘书源
1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的古与今
1.1 以先锋人物为龙头,常州百年工商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了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难。在此期间以盛宣怀、刘国钧为代表的常州工商业实业家,在风雨如晦的近代中国坚定实业报国的决心和信心,推动常州地区民族工商业的振兴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盛宣怀出生于常州武进的官宦人家,年轻时也曾投身科举,却屡试不第,后经由其父介绍,投入李鸿章名下从事军事幕僚工作。在此期间,盛宣怀充分利用其“介官商之间,兼官商之任”的便利,着力主持并参与洋务运动在实业领域的建设工作,并最终成为“成大事,做大官”的儒商典范。盛宣怀身上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常州工商业精神,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中国数个“第一”,因时因地制宜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第一家银行,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第一座公共图书馆。他也因深度参与洋务运动,从一名军帐秘书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商父”,更是在功成名就后亲身投入家乡的实业建设和慈善工作之中,为常州地区的工商业发展留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国钧作为近代常州工商企业家的又一杰出代表,因家境贫寒,只经历了不到一年的私塾教育就被迫外出谋生。在救国救民精神的指引下,他将原本的名字“金生”改为“国钧”,以立志为国家进步承担应有的责任。刘国钧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染织厂,并在办厂和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创新。一方面,他数次远渡重洋,不断学习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纺织印染工艺,并多次引进世界一流的纺织机械化设备,以期实现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现代化;另一方面,他结合常州地区纺织产业工人的现实状况,大力开办工人夜校,推行练习生、艺徒和养成工三层次的学徒制。在他的努力下,纺织工业的机械化应用和纺织工人的技能提升得到充分结合,其创办的大中型纺织印染企业也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
1.2 以先进产业为引擎,常州百年工商业高质量发展扬帆起航、奋楫争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常州迎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东风,率先开启了以“苏南模式”为典型特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八十年代初期,常州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根基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此时,常州领时代风气之先,于武进县率先兴起农业工业化模式,成为“苏南模式”的首发地,并以其独特优势在整个苏南地区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在此之后,常州充分发挥“苏南模式”的优势,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小城镇发展为动力,造就了一大批在全国富有声誉的“常州品牌”,生产出了大量质美价优、闻名遐迩的工农业制成品,一举迈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列。但是,受到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周边城镇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时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统“苏南模式”渐显颓势,常州在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等方面与临近城市形成了落差,“新苏南模式”的转型创新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常州紧紧抓住产业振兴和科技进步的“牛鼻子”,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新能源、新型纺织产业方面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率先破局,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加快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2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的意与义
2.1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凸显“敢为人先、实干善创”的奋斗意志
“敢为人先,实干善创”是常州学派“经世致用”精神在百年工商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敢为人先,就是指在创新实干的奋斗历程中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局势,深刻了解自身发展的内在资源和不足之处,敢于在市场竞争中把握机会,以时不我待的争先意识大踏步地推进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实干善创,就是指在企业发展、技术进步、社会建设等领域崇尚务实精神,力图使创业办事的切实劳动转化为企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实效,在求实求新的氛围中实现个人和企业的社会价值。
常州百年工商业文化深刻凸显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这些特质使得常州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树立起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形象。从早期的纺织业、造纸业到如今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常州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敢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引领行业发展。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激发了常州地区的工商业企业家充分发掘自身的工商业产业优势,充分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推进常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常州在百年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凝聚着实干善创的奋斗意志。常州培育了一批具有“敢为人先”精神的弄潮儿,这些企业家敢于追求卓越,勇于挑战陈旧的观念,积极创造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商业成功鼓舞着更多的人敢于投身创业创新领域。常州一直以来就拥有“龙城”的美誉,不仅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人才辈出,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常州百年的工商业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常州也积极探索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工商业的融合发展,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2.2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彰显“回馈乡梓、忠贞报国”的民族大义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近代以来,常州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爱国企业家和红色企业家,为家乡的经济事业和社会事业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在建设家乡的过程中实现实业报国、产业报国的为民之志。常州地区的工商业企业家彰显出“儒冠东南”的儒商担当和“经世致用”的为民情怀,这是培育企业家精神,倡导企业家投身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宝贵精神资源。
常州工商业的发展为常州本地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许多居民在家乡就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小农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生活陷入极度困苦的境地。一方面,常州地区的民族工业企业家创新学徒制管理模式,在有限的工业流程中尽可能地容纳就业人口;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技能并从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重视为年轻人才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发展规划,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留住人才。这种模式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繁荣,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城镇和农村居民财富的积累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常州的工商企业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积极回馈社会,支持各种公益事业。他们通过捐赠资金、物资和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为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领域作出贡献。许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和社区发展等方面,他们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社会参与,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
3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之中,不仅体现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的内涵支撑,还展现出常州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眼现实、面向本地的特色导向。常州“百年工商文化”的多彩历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宝贵素材,常州“百年工商文化”的先进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归依,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是高校教师文以载道,投身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应尽之责。
3.1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的多彩历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宝贵素材
常州“百年工商业文化”发展的多彩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生动体现。鸦片战争以来,近代洋务派工商业企业家筚路蓝缕,为常州地区的工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南模式”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产业基础和资金支持。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常州地区的工商业企业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一方面,他们开眼看世界,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试图改变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城市市民阶层的消费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村地区小农濒临破产,投资巨大的纺织工厂、冶炼工厂时刻面临原料短缺、货无所销的局面。由于战争破坏,工厂几乎被摧毁殆尽,被迫停工。近代常州的工商业发展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血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化三改”路线,常州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一化三改”期间,常州地区的民族工商业企业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使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相得益彰,谱写了民族工商业企业家坚定不移跟党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人间佳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地区的工商业坚持高质量发展,采取了多项举措以推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常州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促进工商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和支持,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3.2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的先进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导向
常州工商业的百年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主要体现在创业精神和价值观、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以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常州的工商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借鉴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教育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质量发展意识,这深刻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教育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常州的工商业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的创业故事和成功经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些企业家展现了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创业精神,同时也在创业实干的过程中力行诚信、责任、奉献等价值观,为学生树立了积极的榜样。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
常州积极推动市场开放和国际合作,促进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拓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以及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等,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落户常州,这一开放共赢的理念进一步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发展性。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时期,开放包容的常商精神能引导学生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
常州作为一个注重科技创新的地区,在工商业发展中不断探索智能制造和高新技术应用,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关于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等主题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能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常州企业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如追求卓越、注重团队合作、强调员工发展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传承,引导学生思考企业文化对组织发展和员工成长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
4 结语
本文从常州“百年工商文化”筚路蓝缕的历史进程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当代奋斗出发,凝练出常州“百年工商文化”“敢为人先、实干善创”的奋斗意志和“回馈乡梓、忠贞报国”的民族大义,力求在历史与现实百年变迁和精气神百年传承的交汇点上,谱写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