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的保护与传承

2023-12-17李小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吉木萨尔县保护传承

【摘 要】蒙古族长调作为蒙古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经过历代相传,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珍贵的宝藏,更是精神的支柱和心灵的寄托。而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喇嘛昭村是蒙古族的聚居村。因此文章选取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为研究对象,使用查阅文献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讨论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的保护与传承,从而使得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能够得到外界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关键词】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138—03

一、吉木萨尔县的蒙古族

吉木萨尔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在吉木萨尔县有2000多名蒙古族居民,而三台镇喇嘛昭村是蒙古族的聚居村,相传是土尔扈特东归英雄渥巴锡的后裔。追溯到他们的祖先,是年仅20岁的首领渥巴锡,因不堪控制和压迫,决定带领全族返回祖国。面对东归路途上的艰苦,恶劣的条件、死亡的威胁,都没有能够阻挡土尔扈特人东归的脚步,最终成功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后来清廷在新疆地区勘察水草丰美之地用以划给土尔扈特人做牧场,其中有部分蒙古族人们选择在吉木萨尔县定居。在悠扬的马头琴声和舒缓的蒙古族长调的陪伴中,土尔扈特的后代已经在吉木萨尔定居了200余年。如今,这支土尔扈特的后代在吉木萨尔县生活安逸,为之后蒙古族长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蒙古族长调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的发展无不與音乐相关,从历史前期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到后来民间的叙事诗以及长篇小说等等,都呈现出诗中有乐,乐中含诗,以及诗歌并存的这一音乐文化特点。而长调民歌则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具体体现。据考证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历经三个历史阶段:狩猎音乐文化时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1]。

狩猎音乐文化时期,以短调民歌为代表,具有曲调短小、节奏整齐有力且呈现出舞蹈与打击乐相配合的特点;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在既保留狩猎时期短调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又逐步创新形成长调民歌音乐风格,后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2];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为短调民歌继续发展,长调民歌保持其音乐特点且发展越发成熟的特点。

在蒙古族长调的发展中,长调民歌在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婚礼、婴儿出生礼以及那达慕大会等传统社交与节庆活动当中都可以听到长调的演唱。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在2020年5月20日,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喇嘛昭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民俗“敖包节”,其表达的内容大多为对节庆活动的赞美之情。在本次活动中蒙古族同胞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其中传承人敖塔先生演唱了蒙古族长调《富饶的大地》,其歌声高亢悠扬,舒展自由,充分体现了“敖包节”的核心内容。在2021年7月14日于吉木萨尔县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江格尔盛会,其表现内容多为对英雄人物的高度赞扬,其社会功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史明鉴。在此次盛会中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敖塔先生演唱的蒙古族长调,歌声嘹亮且悠扬,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畏之心。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仪式中,所演唱长调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其音乐功能也是不同的。

三、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传承现状分析

(一)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蒙古族长调是我国民间口头传承文化,一直以来,蒙古族长调都是由一代代的蒙古族人民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的,这样的传承方式在继承以及扩散的方式上本身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在传承方式上也是以口传心授为主。敖塔——于2013年被誉为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非物质传承人,据敖塔先生回忆,传统的蒙古族长调没有曲谱,没有固定的歌词,都是一辈辈的人民口头相传。据敖塔先生说道:“在我4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母学习,唱这个蒙古族长调,当时也就是灌耳音,耳音灌上就跟上就学会了,那时候还小,词也不知道是什么词,就跟上唱,长大后才理解歌词内容。”由于传统上长调集中于传承人个体之上,缺少文本记谱方式的记载,很多曲目、曲调、演唱方式等会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遗失。以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传承人为例,敖塔先生至今已61岁,因此传承人的问题是长调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由于地区之间的不同,每个地区的长调也会各有异同,同一个作品由不同的表演者进行表演其风格也是卓尔不群的。如敖塔先生所演唱的《我的千里海狸马》歌词大意为:富饶美丽的草原啊,蒙古人有三宝,那就是草原、骏马和长调。敖塔先生演唱悠扬、宽广,而这首歌曲由另一长调传承人巴特演唱,则是另一种风味。不同传承人对歌曲理解不同、个人嗓音条件不同,在长调的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失去长调原本意蕴和歌声)。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蒙古族长调是以自然环境为主要对象,以游牧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长调民歌就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辽阔的草原、不息的游牧生活,反映出蒙古族人民以天地、牛羊为主的草原游牧特色,这和蒙古族人民豪爽、热情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因此,壮阔的草原、绵绵不断的游牧生活铸就了蒙古族长调这种旋律舒缓、意境开阔的音乐特点。

游牧作为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首要表现形式,也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如下:生产方式从传统游牧向半农半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由“逐水草而居”向村落定居;在社区构成方面,由过去的单纯的蒙古族向如今蒙汉、哈、回族等众多民族杂居的转变,以吉木萨尔三台镇喇嘛邵村为例,也呈现出此变化;在蒙古族文化之中出现许多汉族文化以及出现许多以汉蒙民族文化交融为特点的新型文化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往日的草原慢慢变成了都市、公路;游牧生活也渐渐变为定居生活;传统的放牧生活方式由骑马到驾驶着摩托车、吉普车来进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蒙古族长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长调民歌的传唱范围正在逐渐减小。

四、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的现实保护举措

(一)发挥民间艺人的重要性

最初,随着长调民歌广泛传播,可谓是大部分人都是长调民歌的传播者;自1949年以来,在很多地方长调民歌开始由整体性传播向个体性传播演变。换言之,长调正从社会性传播日益转变为由少数个体传承人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因此,发挥民间艺人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

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民歌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师徒性传承。因此,在此范围之中,传承人在引领和弘扬吉木萨尔蒙古族长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位优秀的民间音乐传承人不仅要拥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且对于文化要具有去芜存菁的意识,回顾过去,没有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变化的。传承人在蒙古族长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敖塔先生便是一位优秀的传承人之一。

传统的蒙古族长调无曲谱、无固定歌词,都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的,敖塔先生在搜集整理保护长调民歌做出了重要贡献。14年来,敖塔先生搜集整理60多首濒临失传的蒙古族长调。在敖塔先生的影响下,喜欢与传唱长调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敖塔先生在村里对喜欢唱长调的年轻人们,一步一步、一句一句的教,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多少都会唱一两首蒙古族长调。

传承人在吉木萨尔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吉木萨尔蒙古族长调民歌让传承人铭记于心,世代相传是弘扬艺术以及文化的有效方式。因此,传承人在民间文化代代相传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培养专门人才,建立民族音乐队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现代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弥漫着整个音乐界,少数民族音乐已不再是人们欣赏的主流,且掌握民间技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如今各大专业院校也开设有相关课程,但在专业院校中很少有来自于民间优秀的传承教师。因此,培养专门人才,建立民族音乐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为长调长足的发展提供大量英才,要注重传统音乐与现代艺术相贯穿,切不可割裂。就如同在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中我们所说的要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一样,在音乐中要渗透文化,在文化中也不可以脱离音乐。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联系当地的民间艺术家、高校教授以及当地文旅局的相关人员任人唯贤,弘扬蒙古族长调民间歌曲。吉木萨尔长调民歌以“口口相传”为主,除口头语言外无其他传播媒介,音乐传播者与接受者需面对面的进行,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动作来深化音乐形象的塑造,同时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易架起一座音乐的桥梁,内心易产生共鸣。由于“口口相传”方式的局限性,存在着保存性不完整、易流失的缺点,且民间艺人大都不识曲谱,这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士不断深入当地进行“田野调查”,防止许多珍贵的民歌流失。将乐曲主创者的想法和创作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使用“文字符号”的手段将其确定下来,便于以后对其的阅读与分析。

年轻的一代人是国家发展的新势力和带头人,年轻的一代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充分阐发各大高校對与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作用,将学校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基础教育主要以中小学为主,将长调民歌列为教材内容,让青少年自儿时起就了解长调民歌、聆听长调民歌,使得长调民歌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起年青一代人对蒙古族长调的热爱;专业教育发挥高校作用,如今许多专业院校开设长调院系与专业,但演唱不免易失去长调本身的“味道”,时代在发展,生活环境也在发生改变,长调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但其基本元素会保持下去。

五、新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

(一)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普及蒙古族长调

公共传播对于广大群众具有受众畛域广、感召力强、发展迅速等特点是其它传播形式都无法比较的。对于吉木萨尔蒙古族长调的传承,大众传媒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蒙古族长调需要将网络媒体作为媒介来进行传播,其对长调民歌的普及与推广起着积极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中,无论你在何地,哪怕相隔万里,也可以随时听到、见到你想听的音乐。长调民歌的传承与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有着很大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媒体、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长调民歌,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讲座、论坛、演唱大赛等活动,让人们有多重的渠道认识并了解长调民歌,通过公共传播激发人们对长调民歌的热爱。

吉木萨尔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在大众传媒这一部分做的很好。在中央电视台CCTV10中,吉木萨尔蒙古族长调就曾被大众所接触过,其中有民间艺人进行演唱,掀起了一股“原生态”长调自然风,备受欢迎,使得有不少喜爱长调民歌的青年人远道而来学习长调民歌;在如今流行的抖音、快手等大众软件上,也常常看到吉木萨尔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敖塔先生的身影,敖塔先生就自己演唱的蒙古族长调分享到平台上,也会和人们交流长调民歌的内容,使得很多热衷于长调民歌的学者们为之痴迷,这很好的促进了吉木萨尔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

蒙古族长调民歌并非没有受众基础,而是呈现给国人的太少太少,因而通过电视、电影以及现在信息化的软件,如抖音、快手等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让人们认识蒙古族长调,给不方便实地欣赏长调民歌的人们,提供一个相对比较直观的方式,给予爱好者与研究者一个渠道。因此,公共传播能够更好的促进长调民歌的发展,我们应正确利用公共传播这一传播范围广及传授知识便捷的优势,为蒙古族长调民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蒙古族长调的创新

只赞成单一传承而排斥长调的传承发展,是不可取的。但是,想让长调这只雄鹰飞的更高、更远,恰当处理好保护和发展长调民歌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让长调禁锢于牢笼之中,让长调民歌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起来,长调才能翱翔于天空之上。

“继承传统”不是全权照搬,有学者认为长调应永远停留在原始发展阶段的音乐才是“原汁原味”的音乐,这种观点很浅陋。继承、发展过程中要有敢于创新、改革的勇气,在继承原有的基础上,也要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方式。如原来我们交通工具是骑马,如今让你用骑马代替步行或开车,你怎么做?

吉木萨尔蒙古族长调的演唱场所从辽阔的草原转变为舞台上;歌词内容也有将党的好政策融入到长调民歌的创作、演唱中;表演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样,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现代传媒技术,如抖音、快手等大众媒体,将长调民歌其本身的特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人们对“美”的意识的不断变化、提高,需要不断的传承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蒙古族长调。

六、结语

本文以吉木萨尔县的蒙古族长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吉木萨尔县蒙古长调的概述,以及研究对象在当今社会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思路,以期为吉木萨尔县的蒙古族长调的保护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田芳菲.肃北蒙古族音乐志及相关问题浅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都丽娜.锡林郭勒长调民歌演唱特点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1.

作者简介:李小红(1999—),女,汉族,新疆昌吉人,硕士研究生,新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吉木萨尔县保护传承
吉木萨尔县泉子街地区芦草沟组沉积环境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吉木萨尔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