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力发于腰”的强化方法

2023-12-17刘灵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摘 要】中国古典舞的学习需要紧扣中国古典舞的要领进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注重圆融、游龙、顺气,在运动中强调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而这种动态与静态的舞姿之间存在着在瞬息万变的重心转换和身体多部位对的协调,此时就需要着力解决对“力”的掌握和“气”的一统,这就直指“力发于腰”的训练。该文通过对古典舞中腰的重要性分析,引入腰的专项训练方法“骑把杆”,并通过对其的学习经验及观察发现其对古典舞训练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力发于腰;骑把杆

【中图分类号】J72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159—03

“中国古典舞”一词在并不是古代传承而来,而是现代藝术的产物。其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审美的根基上,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与想象来重现古代舞蹈风格姿态的“新”古典舞蹈艺术。[1]中国古典舞与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而言,其实质在于对“横向动势”的执着以及对顺、游、旋的表达,即“发力在根,用力在稍,全身运动在于腰”的运动法则,这使得腰部平圆也成为中国古典舞的原动力[2]。中国古典舞吸收道家“势势求圆”“游龙旋回”的“圆、顺”和儒家的“圆润、中庸”的身体美学,强调“腰”的柔韧度、灵活性、力量感、形式美。因此,“含、仰、拧、倾”的动势成为中国古典舞的典型与规范。可见,中国古典舞学习者在其舞蹈风格的形成中势必少不了对“力发于腰”的运动法则的专门训练。

一、中国古典舞中“腰”训练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力发于腰”的原则要求在古典舞课堂的实践中要着力强化“腰”的训练。无论是基于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等类自然科学视域下的训练理念还是依据身体美学、舞蹈美学立足人文科学视角下的文化研究,中国古典舞课堂上“腰”的训练都是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3]。

(一)身体而言:承上启下的核心

腰是承接身体的中轴,一方面可以稳固身体,另一方面又能使身体各部位有屈伸、旋拧的运动趋势。腰是掌控由中段发力形成的各个关节的运动路线以及力度、幅度、速度的重要部位。从解剖学角度观之,腰部位置在胸背部的下方和骨盆的上方,位于身体中段,即腰椎所在的位置。其由5个纵向排列的椎体构成,相邻两椎体及其椎间小关节、椎间盘、韧带等共同构成一个运动节段[4]。腰椎所做的前屈、后伸、侧倾、旋拧、环转,皆是由腰椎各运动节段参与完成的,若其中某一运动节段没有协调发力或过度位移影响腰椎稳定性,长此以往容易引起腰背疼痛、椎间盘或韧带变形以及腰骶神经受损[5]。因此在古典舞课堂中“腰”的正确训练不仅是最大化开发身体运动幅度,提升动作力度,强化身体对空间掌握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科学运动以预防身体受损的必然考量。

(二)身法而言:子午相的转折点

从舞蹈美学的角度观之,中国古典舞讲究“子午相衬”“循弧导圆”,其中不论是子午相还是三圆法则的遵循都离不开以腰为轴的动势,因此腰是整个运动法则的转折点和核心。如果没有腰的横拧动势,身体就无法塑造形态的三维空间;如果没有腰的含仰动势,就不会有身体运动的起伏质感;如果没有腰的旁提,就不会有身体造型放射出来的上旋的动态美。可见腰不但是生理结构上四肢的连接中轴,同样也是古典身法成立的切入点和转折点。

以中国古典舞随处可见的“子午相”为例。丁字步中前脚尖与头方向保持一致性的同时身体向相反方向旋拧90°,最终形成以拧腰为动力的子午体态。随子午相而来的便是古典舞“两轴三面”的对应关系。其中“两轴”为小轴颈和大轴腰,“三面”分别为头、胸、小腹(髋)。在古典舞身体运动变化中,强调大轴运身,便是“力发于腰”的另一种解说。

(三)气韵而言:意守丹田的始发点

中国古典舞讲究气韵融合,而“腰”就是“气”之源。“气韵生动”是东晋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美学命题,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量和美感力量。[6]中国古典舞中强调的“气韵”依然如是。它的气韵旨归也是为体现舞的生命活力和灵动感。通过“气”把有限的身体无限放大,让形象更鲜明,让动作呈现更具穿透力。

正是对“气”的重视中,古典舞形成“呼吸在先,动作在后,蓄势气藏,收吸放呼,四肢未动气先提,提中有沉沉中提,提沉对立又统一”[7]的运动要旨。“气”在身体中的始发点为丹田,也就是说“丹田”便是古典舞的“气之源”。古籍对丹田的具体位置有多处记录,莫衷一是。其中“黄房……在心之下脐之上,处于两者中间位置,即是中丹田所在”[8]。此外,在武术训练中下丹田作为维持身体平衡的中心以及武术技击发力点具有统领协调周身之力发挥的作用,强化训练使身体稳固且灵活,显著提高技艺。也就是说,丹田不仅是运气导意的主要区域,同时也具有顺气、舒心、和谐身体的功效。强化腰腹的训练对中丹田、下丹田均能达到提高身体稳定性灵活性的目的,最终达到情舞交融的效果。

二、基训课“骑把杆”的训练要求

中国古典舞规训的身体是兼容力度、韧劲以及气力相合的平衡协调的统一感。在课堂训练中尤其注重对“腰”的训练。既要做到柔而不懈、力达不僵,同时要有延绵不断的“力”的意识。这与武术、体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兼顾刚柔二者并需要把中国古典舞突出的二元对立的矛盾直观呈现在“腰”的训练之中。比如古典舞舞姿“姿态斜腰”整个身体与点地的脚尖呈现一个斜面,“腰”需要在旋拧的基础上保持重心的稳定,髋与腰需要一个交错的拧毛巾的力,且旋拧力量是动态延伸的过程。“骑把杆”的训练有效避免超负荷训练带来的肌肉拉伤和肌肉代偿导致的运动损伤,同时也解决了非竞技之下的意识松懈导致的错误体态的惯性,在此通过对课堂中该训练方式的学习进行整理,以期为日后古典舞“力发于腰”的练习提供一点可借鉴方法。

(一)动作要求

“骑把杆”,顾名思义即双腿悬挂于把杆两侧,双手适当作用,将胯撑离把杆保持微距离(不追求高)。动作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于身体中段“腰”的发力。悬于空中的双腿需要注意膝部收紧,脚背绷紧向远延伸。配合以呼吸。吸气时,把杆外侧腿绷紧膝盖作旁控腿姿势;呼气时,把杆外侧腿顺势回归起始位。过程中,强调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的一致性。切忌过分以手臂为支撑削弱腰部训练效果,在形成的静态动作中,体态以古典舞的“含”为参照,强化学生对于“含”的身体认知。

(二)核心要点

首先,时间长度的安排。根据所授课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进行调整。依据年级情况适当调整时长,且在该方法中需要强调的是要做到训练力度强而训练时间短,当在训练中腰部及髋部微微发热则停止,改变方向,转向另一侧腿的训练。一般情况下,要做到强力度、短时间、多组训练,每一组之间小于10秒的休息时间。

其次,训练量的安排。结合授课学生、授课时间段,采取不同的训练量,该训练一般安排于一节课的最后。同样的动作在学期初以及低年级中要多组、多间隔时长进行训练,避免超量训练身体体态的变形和肌肉僵化现象的发生。

最后,训练动作要动静结合。静力性等长力量训练,主要侧重提升腹横肌的耐力,动力性训练则是提升腹横肌的稳定性以及髂腰肌力量的训练。此外,要循序渐进的增进每一组的训练量或者调整训练的节奏,如均速训练第一组5个,第二组8个,第三组10个……以此类推,再到慢速的训练。在该项训练中不只是提升核心肌群的力量、同时增强控制身体局部肌肉的稳定性,对协调气息与腰腹发力有特殊作用,体姿体态上加深对“含”的身体体味,深化对裹肩、拔背、立腰的正确认识。

(三)规范检测

一方面需要反复巡查学生的呼吸与动作的一致性,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贯性,腰腹的稳定性。在“骑把杆”这一动作中,如果身体无法做到稳定则说明学生需要其他方式的辅助训练。根据以上检测要求调整本班教学中该动作的训练量、训练时长、训练时间段的安排。如果低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弱需要在“骑把杆”的训练中少量、匀速练习,静态维持时间缩短,静态与动态训练的转化要快速。反之,可适当调整训练时长,转化时长以及动态训练速度。另一方面要关注细节,腿部运动时要保持膝盖绷紧,腿部伸直,保证训练效果的同时守住舞蹈训练需要达到美的要求,强化髂腰肌的训练和“力发于腰”的发力模式,在训练结束后要关注身体的发热区域,如果以臀肌为主则在训练中要注意呼吸与腰的动念协调。学生腰反思,老师要调整引导方式。

最后,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肌群的放松。学生个体差异决定授课中难以以“个人”为标准进行放松。身体肌肉的酸胀感各不相同,需要在课后以辅助道具自行放松,避免肌肉的过分紧张导致僵化,反而不利于舞蹈灵活性和身体运动幅度。

三、基训课“骑把杆”训练价值

该训练方法将“形、神、劲、律”这一古典舞审美核心与规律总结贯彻期间[10]。比如身体外在形态,以“腰”为轴的发力生成的“形”;强调“意守丹田”以“气”写“意”塑造的“神”;训练中改变节奏、力度来锻炼腰腹形成不同的“劲”;“律”就是收吸放呼,腰为动力的运动模式的养成。

(一)强化身体中段核心力量

人体核心由腰一骨盆一骸关节的肌肉组织构成。具体指肩关节以下骸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的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的所有的肌群[9]。通过“骑把杆”的动作练习中有意无意的对核心多肌群进行训练,其中突出的有意训练为:静力性等长力量训练中强化腹横肌的训练以及动态训练中髂腰肌的训练。腹横肌训练减缓柔韧性训练中脊椎屈伸的压力,其次满足舞者所需的体态,保持舞者的曲线美。此外,在“骑把杆”抬腿的动力性训练中,训练髂腰肌加强舞者单足平衡能力同时提升舞者腿的控制能力。

(二)避免代偿训练造成的运动损伤

课堂构成需要身体素质的强化训练,而在课堂最后进行身体能力的训练时学生身体的疲劳自然会导致意识松懈,无法达到训练目的。“骑把杆”的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无法放松。有效规避学生因疲劳代偿导致的运动损伤。该训练在撑把杆与拎腰腹的过程中,突出力的分配,突出腰腹的用力上提和裹肩、拔背体态的要求,这就是学习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记忆的塑造,是习惯的一种养成方式,是符合中国古典舞审美准则的“律”的训练方式。

(三)提升舞者气息的运用

通过对训练时间、训练量的循序渐进的以组为单位的叠加,以及训练动作动静结合的方式能够更专注于学生“气”的练习。以简单的“骑把杆”动作为主,在动静训练中掌握气息比在复杂多变的动作姿态中去体会呼吸更有效,也更加专注。叠加式渐进式的训练方法也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气息与动作之间的自我关照,学生如果做到将呼吸与动作的收放保持统一,便可以体会到身体与呼吸相融时动作的张弛和心理紧迫感受的疏解,对于舞蹈表演而言也将有实质性的提升。

四、结语

“骑把杆”的训练方法由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王栋自2013年开始进行,时至今日历经十年。其师承身韵学派创建者之一的唐满城老师,并于1997年开始教学实践,20多年中发现学生训练的漏洞,在寻访观察体育学院的练习之后,摸索到该训练方法,十多年的研究中逐步掌握并在反复实践中挖掘训练价值,为古典舞基训训练方法的拓宽提供了现实依据。不仅为身体素质“腰”的专门化训练奠定基础,同时关注到中国古典舞气息的吐纳与动作协调之间的关系。这一借用体育运动学原理的训练形式首先契合舞者所需要的“力發于腰”的需求,同时结合中国古典舞训练强调的“气”的导引和该舞风自带的身体规约“含”的裹肩拔背,达到学生的专项能力的培养。此外,“骑把杆”的训练紧扣古典舞者培养所需的韵律元素,并经由三届学生的连续应用,证实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学生“腰”的力量和耐力,同时在不断的更进与思考中完善其科学性,努力提升学生在“骑把杆”动态训练中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柯心宇.新文科背景下古典舞“身韵”课程的探索建构[J].艺术研究,2022(6).

[2][7]金浩,作.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中英文版)[M].吴立高,冯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

[3]贾甜.中国古典舞身韵动律元素教学实践探析[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22.

[4]刘树伟,李瑞锡.局部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刘邦忠,李泽兵.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1).

[6]林同华,主编.中华美学大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韩松涛.丹经之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陈晶.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动态平衡及躯干肌力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作者简介:刘灵丽,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性、训练性、运用性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之我见
对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