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生态学视域下陕北秧歌形态研究

2023-12-17王培艺李玥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

王培艺 李玥

【摘 要】陕北秧歌是流传于我国陕北地区的特色民间舞蹈,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古朴的形态特征,并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北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产物。本文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陕北秧歌舞蹈形态、历史发展变迁的分析,阐述了生态环境对于陕北秧歌形态的影响,并总结了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以期为陕北秧歌的传承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陕北秧歌;舞蹈形态;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J7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153—03

陕北秧歌作为一种独具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深受陕北广大群众的喜爱。2006年,陕北秧歌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陕北秧歌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引进和国内舞蹈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针对陕北秧歌的形态研究也逐渐增多和完善,如何利用多元化和系统化的新理论对陕北秧歌的形态进行分析,对推动其传承及发展有重要意义。舞蹈生态学作为考察舞蹈艺术和环境关系的科学,可以揭示舞蹈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舞蹈生态学理论下针对陕北秧歌的形态理论研究,有利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一、陕北秧歌的舞蹈形态分析

(一)表演形式

根据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两种类型,大场秧歌即为“大秧歌”,主要是指在广场上进行的一种集体性活动,不仅规模宏大,同时也有较为热烈的气氛,演出者通常动作豪迈,并使用龙灯、狮子等道具,队形变化较为丰富,场面十分壮观。小场秧歌也被称为“踢场子”,根据其动作和内容可以分为“文场子”“武场子”以及“踢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主要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蹈,男舞者使用彩扇,女舞者使用彩绸,具有较高的表演难度。

(二)主要动作特点

“扭”是陕北秧歌中最为重要的动作特点,因此也被称为是“扭秧歌”,在伞头的带领作用下,伴随着唢呐、锣鼓等音乐,以表演者的腰部為中心,大幅度摆动头部、上体以及双臂。“摆”是陕北秧歌中的另一主要动作,由于陕北秧歌在表演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扇子和彩绢等,因此在摆动时重点以肩部带动胸部,同时带动双臂及双手,然后再以手臂为发力点摆动手腕。“走”是指在“扭”和“摆”的基础上,先弯曲双膝后再伸直,并在蹬直的瞬间发力,在均匀的节奏下起伏,而走的步伐则多以“十字步”为主。

(三)队形及图案

陕北秧歌的队形图案十分丰富,无论何种表演形式都有严谨的构图方式,且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目前,已经记录的陕北秧歌队形图案多达300余个,且每个图案都有其背后的特殊含义,而根据其表达意义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祭祀类、守阵类、民俗风物类以及灯彩类等。在伞头的引导下,秧歌队员根据不同的表演内容变换队形的图案,通过多元化队形图案和欢快舞蹈的结合,才能形成完美的陕北秧歌表演。

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陕北秧歌发展变迁

(一)陕北秧歌的发展起源

早在商周时期,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极差,加上对于自然现象认知的不足,人们认为日月、山川等具有较强的力量,而对于太阳的敬仰也产生了大量的活动。在活动当中产生了“阳歌”。到了宋代,民间舞蹈开始快速发展,舞蹈的表演场所逐渐从宫廷内庄严的祭祀舞蹈转变为具有社会意义和群众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场所。在此背景下,陕北秧歌初步形成,并成为了陕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民间艺术文化。

(二)新秧歌运动背景下的成熟发展

明清时期,陕北秧歌的演唱形式和内容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逐渐加入了南方“插秧”等日常的农耕生产方式内容,在表演方面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整体趋势。1942年,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在此背景下,陕北地区也实现了一次以陕北秧歌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运动改革。在这一时期,陕北秧歌得到了成熟的发展,并凸显出了明显的时代色彩,比如秧歌当中的女性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男性扮演改变为直接由女性扮演,而秧歌表演的歌词也充分结合了当时的政治背景,秧歌演员的角色造型也转变为了现代戏剧的造型方式。新秧歌运动的背景下,陕北秧歌的发展日益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新秧歌形式。

(三)多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伴随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陕北秧歌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伴随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发布,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群众各类健身运动的参与情况,而秧歌运动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通过与现代艺术文化的全面结合,也逐渐成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全民运动方式。如2023年2月18日,陕西榆林举行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此次年会吸引了60万人的线下观展,6亿多次的线上点击量,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陕北秧歌的传承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生态环境对陕北秧歌形态的影响

(一)自然生活因素对陕北秧歌的影响

1.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

受到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陕北地区的自然植被相对稀薄,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同时气候也表现为常年的干旱少雨,交通较为闭塞。在夏秋季,陕北地区多暴雨,而冬季则寒冷干燥,有较差的抗侵蚀能力,生态环境较为恶化。在这种地理条件下,陕北人民经常需要爬坡或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这使陕北人民养成了高抬脚的习惯,通常是先弯后直,并在蹬直时发力。陕北秧歌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先保持膝盖的放松,并跟随节奏上下起伏、屈伸,同时在重拍的时候蹬直,这些动作形态均与陕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2.农耕及游牧生活的影响

自古以来,陕北地区都是我国的军事战略重要地区,红色政权也是在陕北地区生根发芽,而这也使陕北地区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交汇地区,同时受到了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影响,进而影响了陕北地区人民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在西汉之前,陕北地区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大部分地区均以畜牧业的发展为主,在西汉初期,陕北地区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成为了半农业半牧业地区。在半农业半牧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背景下,陕北秧歌开始逐渐发展,这也使初期的陕北秧歌中包含许多与农耕劳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表演主题。在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陕北人民可使用的食物种类较少,加上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使陕北人民经常面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人们不得不通过唱歌、舞蹈等方式提高生产积极性,这也推动了陕北秧歌的形成。

(二)社会文化特征对陕北秧歌的影响

1.传统的影响

在民间,陕北秧歌被称为是“佯歌”,也有部分地区称为“闹红火”或“闹春”,陕北秧歌当中也包含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陕北地区的绥德,其作为陕北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是一座拥有多年发展历史的文化名城,催生出了包括秧歌在内的民歌、唢呐等多种民间艺术,传统的绥德秧歌会在每年的春节举行活动,从正月初三开始“起秧歌”,充分体现出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特点。

2.民间习俗的影响

陕北秧歌的形成是基于陕北人民对民间习俗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在陕北地区,最常见的民俗活动包括婚丧、节日和礼仪等,比如在春节期间,陕北地区的各个村落都会统一组织秧歌队,通过挨家挨户拜年的方式进行表演,为所有村民送出祝福。在表演的过程中,伞头会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编写不同的祝福内容,俗称“排门子”,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

四、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文化内涵

从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角度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陕北秧歌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同时融合了汉族和西域少数民族等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在舞蹈当中也可以感受到汉族舞蹈的欢快以及少数民族舞蹈的粗犷、豪迈等多种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建立在不同舞蹈文化相互融合基础上所形成的。其中,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是陕北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在陕北秧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陕北秧歌表演的过程中,舞蹈动作以及队形的变化均十分重视对称性,而这也是传统民族审美的重要特点,充分体现出了东南西北中和天圆地方大的审美理念,而在秧歌小场的表演过程中,舞蹈动作和行走路线也十分重视对比性,通过动静结合、快慢结合等多种方式,体现出情绪、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全面塑造出了角色的形象及内在情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当代价值

1.社会价值

舞蹈是一种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活动,尤其是在战争时期,陕北秧歌不仅可以宣传当时的红色精神,同时还可以发挥出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目前,陕北地区经常会在重大节日举办各类文艺活动,而几乎所有的文艺活动都会邀请秧歌队进行秧歌表演,不仅营造了热闹的氛围,还可以发挥出宣传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陕北秧歌也是一种可以全民参与的集体活动,人们通过自发的形式共同参与到陕北秧歌舞蹈当中,可以有效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2.经济价值

随着陕北秧歌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和发展,陕北秧歌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资源也使其成为了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产物,通过创建民俗文化节、表演厅等多种方式,有效实现了对各类艺术资源的整合。陕西省为了有效推进陕北秧歌的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数据库等,全面记录并保存了陕北秧歌的相关信息资源。同时,各地市以及县区也逐渐建立起与陕北秧歌相对应的保护机制,这些保护手段全面推进了民俗文化与陕西省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了经济收益相对较高的文化旅游产业,有效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带动了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3.教育价值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进步,为促进人们的综合全面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陕北秧歌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开展基于陕北秧歌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使人们形成积极且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美德有重要意义。同时,陕北秧歌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象征着陕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通过参加陕北秧歌活动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学习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陕北秧歌作为陕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秧歌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艺术,对陕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舞蹈原生形态的人体动态包含两部分,并分别受到自然生活和社会文化特征的影响,而本次研究中发现,自然生活因素中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特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习俗等,均会对陕北秧歌的形态特点产生影响,是推动陕北秧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应该重视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陕北秧歌,使陕北秧歌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推动陕北秧歌的传承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星.浅论陕北秧歌系统性保护的基本路径[J].榆林学院学报,2023(4).

[2]郑雪莲.高校陕北秧歌传承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

[3]张帆.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2(22).

[4]包文华,张晓雯.舞蹈生态学视角下的安代舞的演变[J].理论观察,2022(8).

[5]李情,吕青.延安时期陕北秧歌剧的艺术特征分析[J].品位·经典,2022(15).

[6]李进兴,红涛.芒康弦子舞的舞蹈生态学研究[J].戏剧之家,2022(22).

[7]陈兵,景慧艳,李寿邦.陕北秧歌发展和继承的路径——以高校开展特色课程为引[J].榆林学院学报,202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舞蹈生态学视域下陕北秧歌形态研究” (项目编号:S202310719135);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度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延安时期红色歌舞功用与启示研究”(省教育厅编号:22JK0217,省社科聯编号:2022HZ 13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培艺(2002—),女,山东商河人,本科在读;李玥(199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理论与教学。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鞍山生态矿山平台构建的对策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