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非遗智慧小镇研究
——以南浔古镇为例

2023-12-17崔馨月黄依平郑志元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南浔文旅古镇

崔馨月 黄依平 郑志元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近年来,在“互联网+”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必须处理好地方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问题,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018 年3 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提出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使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清晰[1]。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同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不仅给南浔古镇文旅融合指出明确的方向,也给南浔古镇旅游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小镇的概念逐渐融入旅游业中,产生“智慧旅游”的概念。“互联网+”的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宣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还可以实施“玩+研”的旅行模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发挥经济与文化的价值。目前,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不足。因此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就显得非常必要,如以互联网增强现实(AR)等技术还原景区所在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使智慧小镇得到更好的发展。

1 概念界定

1.1 文旅融合

1.1.1 文旅融合概念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行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重点区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首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等各行业互相结合,落实“文化+旅游”战略,推动传统文化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2]。其次,要贯彻“互联网+”战略,将科学融入文旅产业,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再次,要加大文化资源的学习与探索,增强对旅游产业的挖掘,打造个性化品牌文化、品牌产品。最后,要持续了解当代不同人群的需求与喜好,增强文化吸引力,顺应游客与居民的消费趋势,尝试个性化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等新形式。

1.1.2 发展现状

随着新型旅游业态的蓬勃发展,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新兴旅游文化和业态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16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后,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127 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及各省份文化小镇建设的决议与通知等文件,截至2022 年底,已有403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被立项培育,1055 个省级特色小镇被创建培育。文旅特色小镇建设与培育不仅能够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打造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而且进一步加快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程[3]。同时,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智能、自主式游客服务平台,进一步开发交互式、虚拟化游客产品与服务,提升区域多样性与差异化,建设智能化旅游小镇。近年来,我国文旅产业加速融合,保持较快增长,总体情况向好。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较多亟待改善的问题,如目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主要是靠自发性融合,没有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指导,亟待培育完整的产业结构[4]。

1.2 智慧小镇概念

智慧小镇是指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城镇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等领域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小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整合,并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收集数据、研究分析、提高管理服务能力,为广大群众创造更为便捷、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为行政治理创造更为有效、便利的治理条件。

2 南浔古镇旅游景区现状

2.1 基本情况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地处江浙沪交界处,素有“水市”之称,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南浔,自古就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美誉,近代丝绸工业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如今,其凭借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被列入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20 世纪末,南浔古镇就开始发展旅游产业。虽然开发时间晚于周庄、同里、乌镇,但其特质区别于其他古镇,具有独特的风貌。

2.2 发展背景

2.2.1 旅游资源丰富

南浔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南浔古城中还有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丝业会所、刘氏梯弄(红屋子)、求恕里等古建筑群等。

2.2.2 深厚的非遗文化背景

根据《湖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21 年,南浔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 项、省级9 项、市级39 项、区级166 项,如湖笔制作技艺、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和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等。南浔古镇非遗类型多样、数量丰厚、历史悠久,为文旅融合产业创建良好基础。

3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非遗智慧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文旅发展落后,资源优势有待开发

南浔古镇非遗文化众多,分布密集,但发掘利用不足,游客的体验感较差,当地政府未能深入挖掘古镇文化特色,不能使游客真正融入古镇文化当中。与周边文化景区联动性差,未能与浙江省整个文化链条联动,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吸引力不足。

3.2 缺乏地域文化挖掘,尚未打造差异性内容

南浔古镇文旅融合模式缺乏创新,大多数开发模式与其他文化小镇相似,建设、服务路径单一,导致现有的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例如,旅游项目、文创产品和服务等同质化严重,盲目跟从市场现有成功案例,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多地通用,忽视自然环境的独特性,没有体现南浔古镇的地域文化,很难满足游客日渐丰富和多样的需求。

3.3 智慧旅游系统有待提升,流程化服务未完善

21 世纪以来,5G、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数字化文旅将引领文化旅游的新发展方向[5],然而目前南浔古镇文化旅游线上线下结合力度不足,未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优势,线上程序功能分区不清晰,欠缺系统规划,信息展示、营销、互动、预订、支付等服务不完善,线下非遗文化与旅游系统衔接不紧,使游客的体验感较差,不利于智慧小镇的建设发展。

4 文旅融合视角下智慧小镇的发展路径

4.1 深度挖掘非遗文化,打造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智慧文旅新体验

当前南浔古镇的旅游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程度不足。通过考察研究分析深度挖掘当地的非遗文化,并进行传承与发展。通过AR 技术手段,进行线上分析和场景重现,打造智慧文旅新体验,使游客沉浸在“云”旅游的文化环境中,促进非遗文化与智慧小镇更好地发展。通过对当地的非遗文化、民俗、生活习惯、自然风景等进行仔细研究和深入了解,提取出有意义的元素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其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貌。与互联网线上程序进行融合,如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实地模拟路线、景区功能分区推荐等功能,研究线上景区指引系统,使游客能够提前对景区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了解景区的路线和功能区,方便游客对行程进行合理规划,建立清晰的旅行路线,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具趣味性和功能性的旅行体验。

4.2 打造非遗与智旅新模式

4.2.1 开拓AR 技术重现非遗技艺

AR 技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即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再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在该环境中,实现用户和环境的直接交互。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感受来自虚拟空间的一切模拟或幻想的事物,并且可以保留人们的各种感受,提高现实效应,影响人们的感官印象[6]。

将景区非遗文化与现代智能化技术相结合,利用AR 技术等重现非遗技艺。打造线上科普、线下旅游的新体验,通过互联网与实体景观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重要性,以新颖和独特的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2.2 打造线上非遗体验平台,辅助文旅发展

对游客背景与个性化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定制化的非遗体验。通过在线预订平台或应用程序,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预约参与相关活动,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非遗旅行。与此同时,融合线上非遗体验课程,通过在线平台传播,游客可以不受空间限制,随时学习非遗技艺,使游客在旅行前了解非遗技艺,旅行后延续对非遗的关注。除此之外,开发“云游非遗”板块,利用直播技术所具有的真实性、传播性、社交性等优势,将非遗技艺表演、工艺制作等活动实时传输到互联网上,使游客能够实时观看和参与非遗的活动,增加非遗的曝光度和传播范围。

4.2.3 建设智旅平台,推动智慧小镇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开发智能导览系统,建设智旅平台,为游客提供非遗相关的服务,如语音解说和导览服务等。游客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获取相关信息,了解非遗项目的背景和特点。建立非遗社区互动平台,鼓励非遗传承人和游客进行互动交流,分享非遗的故事和经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5 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保护、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自信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内涵,通过展示我国非遗文化底蕴,提升全国各地的非遗传统文化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文旅融合智慧小镇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南浔文旅古镇
去南浔古镇
《莲花庄》《南浔古镇》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南浔,果真难寻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古镇之旅
文旅照明的兴起
古镇——镇远古镇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