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智库赋能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

2023-12-17路丽梅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张家港经济社会智库

范 继 路丽梅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科技创新是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核心,张家港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方面责任重大。目前在张家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高校带动作用不足,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未能得到有效显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内涵不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将高校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与服务站意义重大。

1 高校智库功能及赋能张家港经济发展的背景

我国的智库主要分为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科技和企业智库等类别。高校智库具有科创人才聚集、学科优势明显、基础和应用研究扎实等特点。高校智库的建设能够拓展和延伸高校的服务功能、激发高校改革活力和办学层次。同时,高校智库也是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破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者、决策者、实践者等人才群策群力,而高校智库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张家港在2022 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位列第三,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围绕“4+4”产业链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对标县域经济排名第一的昆山,其2022 年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 744 家,而张家港有效高新技术企业仅955 家,独角兽企业、苏州瞪羚企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研究生工作站、人才队伍等科创平台成绩差距明显[2-3]。昆山在聚焦前沿科技、对接企业需求、强化政策宣传等方面做出努力,组建科技咨询智库,印发了《昆山市科技智库2022年“科技智汇”工作服务计划》,通过专业论坛、企业家沙龙、培训会议、知识讲座等形式,发挥智库功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张家港在智库建设上起步较晚,智库功能辐射薄弱,尽管张家港的两所本科高校(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形成了本硕培养格局,科技人才丰富,但资源禀赋优势未能有效体现。在此背景下,开展高校智库研究对推动张家港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 高校智库赋能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张家港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的日益健全,以及《“创新张家港”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中“八大创新工程”的系统推进,张家港产业结构和布局趋于优化。根据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在2022 年(第十四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张家港分会场暨第二届张家港创新周开幕式上的讲话,总规模超千亿元的“张家港基金”、15亿元的“张家港人才一号母基金”,以及超170 万m2的一流科创载体等服务,保障着 “产才融合”与“科技赋能”的践行。张家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办学定位上也积极响应地方产业结构的演变要求和转型需求,但在赋能地方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变革性上还存在不足。

2.1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不强

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缺少系统的考核和评估机制,制度不足与不规范导致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够强[4]。张家港的两所本科高校属于江苏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和独立学院,扎根地方办学时间较短,办学重点倾向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在理念上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高校校企党建联盟、横向科研项目攻关、政产学研合作等虽有一定的成绩,但体量与效能不足,产业化成果欠缺,科技软实力转变为经济效益硬实力困难,未能充分发挥高校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作用。

2.2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现供需结构矛盾

张家港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扎根张家港、面向全江苏、服务长三角”的办学理念,但随着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型优化滞后,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出现偏差与断层。例如,张家港依托沙钢、永钢、浦项、骏马等集团形成了钢铁制造业产业模块,当今钢铁产业围绕“双碳”目标,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气、水、声、渣等环保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清洁生产。高校对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方向的关注度不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仍主要聚焦于冶金、金属材料成型工艺,与地方钢铁企业创新转型发展方向不一致,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服务与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同时,高校的科技创新未能有效走在行业前沿领域,企业科研投入超过高校的情况显著,高校的科创优势难以体现。总之,高校在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加大科创投入等工作上改革步伐较慢。

对张家港2022 年前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可得,目前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供需结构矛盾。每季度市场对应届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的需求人数均高于同期求职人数,存在技术人员、工程师、管理类岗位招聘困难,人才离职流失率高等问题。张家港本科高校每年毕业生有2 000 余名,涉及25 个培养专业,涵盖冶金、材料、电气、物流、工商、英语等多个行业,从行业需求来看,前三季度各行业人才需求占比与本科生在各行业就业占比趋势一致,这说明高校专业设立与地方产业结构有一定匹配度。但传统专业较多,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特色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向专业设置不足,与张家港大力构筑的新兴产业圈人才需求有偏差,不能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此外,张家港的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占比较低,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本地企业认可与吸收,导致本地高校毕业生不能充分为张家港地方经济发展所用。地方企业和高校出现“用工荒、就业难”的两难境地。

2.3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

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十四五”期间张家港积极布局4 条新兴产业链,大力培养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但产业结构转型步伐的加快需要高质量精尖人才做支撑,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对接机制不健全,大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教育实习、基础研究上,科研项目合作也仅局限于教师个体与企业,校企合作方式单一、合作领域狭窄、合作过程欠缺监管、合作关系缺乏长效约束与保障机制、合作深度有待加强[5]。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双师型”师资力量储备不足,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育实践体系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相对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三是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张家港的两所高校均为应用型高校,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引进的人才教学任务重、科研方向分散。虽然目前两所本科高校组建了10 个博士科研团队,成立了省级众创空间、市级备案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了一定的团队科研氛围,但团队发展不均衡,平台活力不足,团队交叉联合攻关能力与承担大型科技项目的水平不够,科研成果产出力低下。

3 高校智库赋能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路径

3.1 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应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高度契合

要努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合理设置与张家港产业结构相关的专业。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特色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是张家港大力培育的新兴产业方向,对人才需求量大。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培养的同时避免同质化,满足企业小批量、个性化人才需求,校企联合建立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高校要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优化专业结构为前提,坚持凝练特色、突出优势、强化应用、亲近产业、服务地方的专业建设原则,组建专业集群。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需要为依据,紧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科技创新布局,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张家港产业特点凝练学科方向、建设特色专业,为张家港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拓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此外,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具有前瞻性,立足自身优势学科及独特领域,在科技创新上勇于探路、走在市场前列,发挥高校引领企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

探索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和联合培养新模式。深入落实双主体育人模式,学校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负责实践知识的培养,特别是将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融进课程教学,大力开展项目式、任务式等课程教学。各类特色优势学科组建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主,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实训为辅,建设科技研发和产业转型并行并重的学科骨干团队。积极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使培养的人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所需、为经济建设所用。

3.2 高校要聚焦核心任务,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高校要聚焦核心任务,把人才、学科、科研、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明确人才为创新根本、学科为创新基础、科研为创新支撑。高校要重视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中的服务社会功能,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兼职产业教授、产业导师、企业硕导、产教融合基地、党建联盟等都是校企建立联系、申报产学研攻关项目、拓展学科建设资源的桥梁。高校要深度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拓宽办学空间,与政府、地方企业在思想上、行动上统一,突出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

高校和企业要聚焦张家港市“4+4”重点产业链,积极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类型人才培训,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当提前组织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让人才和企业提前接触、相互摸底,培养适岗人才[6]。要及时推广校企合作成功案例经验,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提质,举办“育人协作进学校、引才战略进学院、就业指导进班级、企业家进讲堂”等一系列举措,促进政校合作,激发资源集聚效应,为张家港市科技创新增添动力。

3.3 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关键,增强高校科技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是人才聚集地和人才培养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器,高校在人才引进的政策导向上要遵循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原则,从人才考评、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岗位定性等方面统筹考虑。在人才的培养方案、职业发展、考核形式、科研经费保障与激励等方面也要深度调研与创新改革。

高校要有强烈的属地意识,要优化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鼓励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要积极搭建科研平台,组建优秀科研人才团队,积极开展校企重大项目攻关与校企横向科技项目合作,充分发挥高校高层次人才聚集优势,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高校服务地方、地方反哺支持高校学科建设双赢。此外,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形式各样的科创类活动,支持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邀请校外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将高校打造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站”和“智囊团”。高校要探索课程模式的创新,培育适岗人才,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把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此外,还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岗位培训型等多形式校企合作模式,发挥智力优势,构建产学研体系,实现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互享和技术服务地方化,实现同发展共进步。

3.4 强化高校文化育人,开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方式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要积极引导校内文化向校外转移,高校师生要争做“港城故事”的传播者、张家港精神的践行者、张家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高校应加强人文科学研究,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丰富张家港文明城市内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符合张家港地方文化发展的人才,重视社会实践,让师生在服务社会中感知文化价值,创新表现形式[7]。要深入挖掘学校精神文化内涵,融合校园文化、张家港精神地域文化及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等文化元素,进一步凝练为高校核心办学理念和文化体系。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历史文化、学术遗产的研究,鼓励开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使师生成为“港城文明”的传播窗口,打造传播矩阵、提高传播能力,充分激发文明内生力、创造力、引领力,为把张家港建设为文明高地贡献高校力量。

4 结语

针对高校服务地方观念不强、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供需结构矛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采取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高度契合、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高校科技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强化高校文化育人的措施。在丰富新时代高校办学内涵的同时,发挥高校参与地方决策的作用,完善张家港科技人才智库建设,实现高校赋能张家港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张家港经济社会智库
张家港高校侨务工作联盟:发挥地方发展智库作用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微智库
微智库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