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熊猫国家公园清退设施价值利用的路径思考

2023-12-17许萍樊星刘洋余杨丽娜张志和李青

四川动物 2023年5期
关键词:片区成都科普

许萍 ,樊星, ,刘洋, ,余杨丽娜, ,张志和,李青,

(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 610081;2.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成都 610095;3. 成都市植物园(成都市公园城市植物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83;4. 成都市文化公园,成都 610072;5. 成都市公园城市园林绿化管护中心,成都 610081)

国家公园属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生态价值与保护强度最高的类型,实行严格限制人为活动的分区管控制度,其中,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在严格管控制度背景下,国家公园内开展了对园内小水电、矿业权、旅游设施等人类干扰活动相关设施的清退工作(母金荣,赵龙,2021;孙继琼等,2021)。随着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深入,清退设施的处置愈发迫切地需要管理者做出科学抉择。

国家公园坚持全民共享,鼓励公众参与,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游憩机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科普基础设施是提供自然环境教育、生态体验、自然游憩等公众服务的重要基础。国家公园需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践行“全民共享”的国家公园理念(蔚东英等,2021)。

清退设施改建为科普基础设施,不仅是清退设施本身价值的延续,也是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提升的需要。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人类干扰活动非常频繁的国家公园(李悦等,2022),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较其他国家公园更迫切。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位于常住人口2 126.8 万人(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23)的超大城市一隅,清退设施处置问题也更繁杂,城市及周边社区居民对科普宣教等公共服务需求也更强烈。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清退设施现状,探讨其改建为科普基础设施的工作路径,以期摸索更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策略。

1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清退设施现状

自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以来,成都片区开展了包括有序迁出原住民52 人,分类退出31 宗矿业权、36 座小水电等减少人为干扰活动的工作(王琳黎,2021)。由此,成都片区面临着清退基础设施“拆”与“留”的处置问题。

1.1 清退设施的处置现状

清退设施处置方式有全部拆除后生态修复、部分拆除部分保留、全部保留等,具体处置方式根据生态影响评价、建筑安全水平、使用现状、退出政策等,评估制定清退设施的“一事一策”处置方案。成都片区各类清退设施占地面积共约100 000 m2,建筑面积约60 000 m2。其中,保留的清退设施占地面积约30 000 m2,建筑面积约18 000 m2,其余清退设施均已完成拆除、并由原业主单位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以及植被栽植等处置工作。

1.2 保留的清退设施概况

保留的清退设施包括小水电的大坝、厂房和管理用房:大坝因防洪、灌溉、供水等民生需求而保留;厂房和管理用房主要作为保护管理用房而保留,用于开展森林防火、防汛、野生动物救护、自然教育等工作的办公、值守、物资存放和活动开展场所等。70%左右的小水电设施用地不超过3 000 m2,建筑面积不超过500 m2,房屋结构为砖木或砖混,多为大开间的厂房(约30间),配套部分小开间、单层的办公和生活用房(近200 间),建成时间多为20世纪80、90年代。

2 清退设施改建为科普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保留的清退设施均已在编制处置方案时确定用途,除直接改建为科普基础设施外,在其他用途中仍有兼容科普宣传功能的需要,比如科考站、管护站、森林防火器材库、野生动物救护收容站等,均有必要向公众科普国家公园的各项保护工作内容和保护设施。可在后期正式启动改建时将科普宣教功能一并纳入改建方案。因此,从使用的角度看,保留的清退设施均可视为科普基础设施的改建。

2.1 契合“生态保护第一”理念

国家公园内清退设施再利用的做法符合国家公园要求的“充分利用原有设施”“遵循绿色营建理念”“采取必要措施消减对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清退设施的再利用意味着原计划拆除的设施将被再次改建利用,也意味着这种方式将节约国土资源、减少建筑材料浪费、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节约投资与缩短工期等(吕西林,2001),必然会降低碳排放、减小生态影响,这完全契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国家公园理念。

2.2 完善国家公园科普宣教功能

科研、教育、游憩等是国家公园除生态保护外的重要综合功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这也是国家公园体现全民公益性、提供公众服务产品的主要方式。科普基础设施作为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李朝晖,2019;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2),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刘娅等,2021),是国家公园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生态价值的重要窗口,是联结国家公园和公众的重要桥梁。国家公园大部分区域因区位、社会经济等因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公众服务方面的基础设施。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在体制试点之初,仅有1 处较为完善的宣教中心和一些较零星的科普基础设施。因此,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科普基础设施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点工作,将清退设施改建成科普基础设施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宝贵基础(邵炜等,2021)。

2.3 激活国家公园稀缺资源利用

国家公园整体位于我国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这意味着国家公园内的建设用地将会以缩减为主。经过评估保留下来的清退设施数量不多,并且其所在用地的建设用地属性对于国家公园来说更为稀缺。比如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各类建设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约0.23%,清退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约2.5%、占总用地约0.007%,保留的清退设施用地占比更少。同时,据钱江源国家公园2015—2019 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统计,其建设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孙德顺等,2021)。保留清退设施的稀缺属性,意味着用好这份资源的现实意义重大。

3 清退设施改建为科普基础设施的路径

3.1 改建形式

改建是指在原基础上根据需求改造建设,包括改变外形、特点、性质或作用等(李玉荣,2016)。结合国家公园管控要求,国家公园内的改建一般仅针对在一般控制区内各种类型设施的整体或局部改造,改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功能、流线、平面、形体造型、结构、设备等,不包括加建、扩建等类型的改造。科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科技类博物馆、基层科普设施、科普传媒设施、科普教育基地等5 大类(李朝晖,2019),除科普传媒设施不完全需要实体设施支持外,其余设施均需要。因此,国家公园内清退的各类设施均可改建为各类型的科普基础设施,具体的改建形式则可灵活地根据清退设施实际和科普展示需要进行选择。

结合成都片区现状,除极个别单体建筑较大的清退设施可改建为科技类博物馆,极个别整体占地较大的清退设施可改建为科普教育基地(营地)外,其余大部分清退设施可改建为体量较小、使用灵活的基层科普场馆(设施),如自然教育展厅、科普活动中心、科普室外装置等。整体上,以基层科普场馆(设施)为主,其他类型为辅,多层次构建国家公园内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3.2 改建路径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在清退设施改建科普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可从管理程序、策划设计、建设施工、后期运营等方面着手,探索其改建路径。

3.2.1 提前筹备谋划,优化管理程序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在开展清退、搬迁的同时,应将其价值利用计划纳入其中,尽量保留可再利用的设施,做好登记造册,并结合国家公园发展规划,制定好价值利用计划。需特别注意提前做好清退设施的产权、使用权等物权的转移。现暂未有正式发布的专门针对国家公园内建设活动的管理程序,建设活动在符合国家公园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大致需开展立项审批、方案编制、生态影响评价、备案审查等管理程序,不同建设活动按不同类型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希望未来能正式出台相关制度文件,简化管理程序,缩短前期筹备周期,鼓励此类型项目开展。

3.2.2 创新策划设计,突出文化特色参考众多国内外案例(李亦哲,2014;许扬帆,王冬,2018;胡小华,2019),在以工业设施为主的改建策划设计中,需关注和挖掘工业设施的历史文化价值,强调对设施自身和所处区域的文脉呼应与延续,为改建项目赋予独特而深厚的场域精神价值。结合成都片区实际,应挖掘清退设施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价值贡献,展示当前“绿色发展”背景下清退工作的必要性,建立“发展与保护”的历史对话,深化国家公园科普基础设施的文化内涵与保护意义。此外,策划设计还需兼顾生态保护需要、环境融合需要、科学知识传播功能、公共产品属性等多种因素,充分融合不同需求,突出清退设施改建为科普基础设施的独特魅力。

3.2.3 坚持绿色营建,降低环境影响改建工程建设需遵循绿色营建理念,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最小工程量和最小干扰的施工作业方法,最大限度考量全周期、全寿命、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吕雪蕾等,2021)。在设计方面,注重保留设施的原真性与乡土性,积极将科普基础设施融入在地环境;同时,建设路线轻量化,合理控制规模与数量。在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方面,加大再生、天然、环保、节能等材料的应用,合理就地取材,减少非必要施工措施,选用传统生态工法,最大程度降低改建过程的环境影响。

3.2.4 重视运营管理,联动各方资源国家公园的区位条件和人为干扰控制要求意味着园内科普基础设施不适宜服务大流量访客,因此,科普基础设施除控制建设规模外,也需要加强运营管理,提升设施利用率(张婧文,郭美廷,2021)。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将有效平抑访客峰值,提升国家公园科普效率,而运营管理的基础是人才队伍。科普基础设施的运营队伍组建应多渠道合作,丰富队伍人员构成,互相协助补位(谭超,张天慧,2021)。运营队伍宜以国家公园管理人员为基础,协调科普、科研、巡护、监测多岗位人员参与运营管理,开展科普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以周边社区居民为补充,通过科普工作培训,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科普讲解、科普活动带领等工作,丰富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渠道;以专业机构为提升,探索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专业科普机构,借助机构运营力量,组织科普体验活动,研发相关课程与文创,丰富科普展示形式。

4 结论

当前,国家公园发展建设面临着清退设施“拆”与“留”的处置问题,又面临着科普基础设施“怎么建”与“建什么”的发展问题,协同处置这2个问题,寻求协同解决的优化方案,是“清退设施改建为科普基础设施”这一探索的现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与探讨这2 个问题,提出了“清退设施改建为科普基础设施”的价值利用思路,并提出管理程序、设计规划、营建策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路径实施建议,以期这一价值利用举措早日得以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更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片区成都科普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科普达人养成记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