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以《乡村振兴36计》系列报道为例
2023-12-17文_王博
文_王 博
全媒体时代,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级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提高权威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既对重大主题报道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文以2022年度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类一等奖——《乡村振兴36计》系列报道为例,探讨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弘扬担当作为精神,主动抢得先机,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加强报道策划,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近年来,宁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少重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这些改革举措和创新做法,很好地体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浙江要当好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那么宁波的乡村振兴,无疑是这个窗口呈现的精彩一笔。
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从政策的宏观把握,还是动态的敏锐捕捉上,传统媒体依旧有独特的优势,加强重大主题策划报道大有可为。笔者认为,加强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关键要以主题主线为出发点,找准报道切入点,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将新闻内容与当下政策、时代背景、社会热点相结合。
在这组报道策划之初,为确保选取主题更加准确、报道内容更加客观真实,记者前期调研走访了近百个村庄,最终选出36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
比如,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让资源活起来、让村庄火起来,通过科学规划、精选项目、培育业态,将闲置资源变成源头活水,点“铁疙瘩”为“金元宝”,在效益最大化中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撑竿跳”。
比如,余姚市鹿亭乡中村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演绎美丽中村共促共富的幸福合奏曲,目前该村已有22家农家乐、13家民宿,“粉丝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杠杆效应,撬动农旅及相关业态的蓬勃发展。
比如,宁海县强蛟镇骆家坑村依托艺术团队和艺术家的入驻,给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激发了村民的动力。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公共服务提升了,村民们享受到了“艺术”催化创造的红利。
再比如,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在深度挖掘“进士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导入宋韵文化,以文化激活产业、用运营盘活市场,农文旅三产联动欣欣向荣。从重度老龄化的历史名村,到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村”,走马塘无疑是抓住了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发展密钥”。
《乡村振兴36 计》选取的36 个村庄中,既有横坎头村、滕头村等明星村,也不乏采访中发现的一些籍籍无名的村庄。这组报道基本上是一村一事,一村一议,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创新报道形式,将笔端镜头对准基层
在《乡村振兴36计》系列报道中,选取的角度有乡贤反哺、业态更新、非遗赋能、村企联营、文化润心等36个,每个都立意不同、各有千秋。
例如《非遗赋能,老手艺焕发新动力》,以鄞州区横溪镇道成岙村为例,实地调研剖析该村是如何以朱金漆木雕、箍桶、打镴、烧酒4项非遗为纽带,赋能乡村文化“凝心铸魂”,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例如《乡贤反哺,用心用情唱响“振兴曲”》,以海曙区洞桥镇沙港村为例,聚焦乡贤抱团共建幸福家园,让沙港村不仅留住了“根和魂”,还发展成一个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现代化新农村。
再例如《生态套养,特色养殖拓宽致富路》,以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为例,从茭白——甲鱼套养模式写起,不仅剖析了农业产业链条,探究如何切切实实增加农民收入,还围绕如何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行了探讨。
融媒体时代,报道形式和载体变化万千,但亘古不变的依旧是“内容为王”。这组报道采写中,相关人员按照主题主线,深入田间地头、边关码头、果园鱼塘,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想法,探究村庄振兴成功的奥秘。“村集体是否增收”“村民满意度如何”“这种振兴模式能否可持续”……所到之处,都要问及这些核心问题。
为了让采访对象更具代表性,相关记者在采访时非常注重人物的选择,做到了采访对象中有村支书、妇女主任、村民、渔民、果农、菜农等,同时结合老物件、村庄风貌,多角度反映乡村振兴巨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组报道以每天一篇不间断的频率,在《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和中国宁波网上连续刊出,一气呵成。从标题制作,到图片、视频拍摄,再到行文表述、记者手记,作为全媒体报道,充分体现了“走转改”的成效。
深化媒体融合,为宁波“两个先行”探路
这组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多元传播。刊发后,引起了广大市民和众多网民的关注:与读者的互动活动吸引了10多万人次参与,从甬派客户端的点击量来看,都达到30 万以上;主流网站都进行了转载,文章累计点击量超过千万人次,人民网、新华网、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都进行了转载。
之所以有这样好的传播效果,离不开《乡村振兴36 计》系列报道对每一处细节的考究。以标题为例,所有文章的标题全部以“四字词语”开头,如《枝头寻机,花木催生“美丽经济”》《咬定青山,十年栽榧闯新路》《古村活化,马头墙掀起“新盖头”》《民宿兴村,筑就乡村共富梦》《土里掘金,小土豆变身“金豆豆”》……整体既有新意,又能吸引读者眼球,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乡村振兴36计》系列报道不仅具有创新性,也凸显了时效性。这组报道首篇刊发时间是2022年11月8 日,当时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之初。团队在第一时间推出该系列报道,比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专栏《领跑乡村振兴路 看新农人的36计》早了2个多月。
此外,这组报道生动体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的实践,既讲宁波各地的创新实践,也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领悟体会,反映了各地以奋进的姿态、创新的心态,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为宁波“两个先行”探路。
在整个采写过程中,记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体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农业农村方面的重要论述,同时,深入农村一线调研,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到农民心中。36篇报道完成后,我们接着推出了寻找宁波的宝藏村庄互动活动,邀请网民一起发现宁波乡村之美。同时,报道组与宁波农业部门一起,召开专家座谈会,系统分析了宁波乡村振兴背后的原因,共同寻找可学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