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爱好”如何“炼”出城市人文之光

2023-12-17朱历平

传媒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普通人绍兴人文精神

文_朱历平

近年来,绍兴深入推进新时代“文化绍兴”工程,坚持人文为魂、人文兴城的城市发展之路。绍兴晚报人文周刊特色专栏《小爱好艺术范》在开办之初,就紧随人文兴城的脚步,寻找百姓当中的“艺术家”,通俗易懂地呈现和解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新气象,用普通人的艺术追求折射城市文化发展光辉。历经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40 多期的专栏报道,通过淬炼地方人文精神、锤炼作品的“高能耐性”、熔炼“立体阅感”的创新思维,将绍兴人的文艺小爱好“炼”出了社会大精彩,体现了人文兴城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走出了纸媒副刊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特色之路。

一、多“点”着力,淬炼地方人文精神

以普通人生活中的艺术爱好为切入口,追寻他们用艺术丰富人生、用热爱点亮生活的源动力,解读老百姓日益丰富的艺术生活背后的精神密码,成为了解绍兴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生动切入口。《小爱好艺术范》特色专栏多“点”着力,以“点”吸“精”,淬炼地方人文精神。

“人”为基点。人永远是最宝贵的“素材”,以“人”为本做好人物报道,是《小爱好艺术范》特色专栏创办之初就定下的基调。作为专副刊的绍兴晚报人文周刊,要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一大抓手就是深耕地域文化、讲好地方人文故事。而人物报道,折射的都是当代社会的世道万象,以“人”为基点开展选题策划、内容编排,无疑更容易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发读者对字里行间所表达思想的情感共鸣。

“平凡”为支点。在名人辈出的绍兴,有写不完的精彩人生,读不尽的名人传记,《小爱好艺术范》特色专栏却从创办之初,就为“平凡”而歌,写普通人的故事,为老百姓留版面。专栏坚持唯有贴近读者,记录普通人的丰富精神生活和坚韧生活力量,才能引发读者对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40多期的人物报道中,出镜的人物有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陶明霜、有80后电焊工姜来均、有从事外贸生意的王隽、有纺织行业调色师周小麦、有绍兴孩子熟悉的面塑师柳见明,更有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新老绍兴人……平凡人物的“艺术人生”成为栏目的支点,让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折射出时代光芒,成为栏目保持独特性的法宝。

“小爱好”为锚点。生活中的平凡文艺小爱好,看似微不足道,却能通过普通人的艺术追求连接起整个大社会,展现出精彩纷呈的人文大观。《小爱好艺术范》特色专栏,每期以一到两位绍兴人的文艺专长为切入点,呈现人物独特的“艺术人生”,体现“爱艺术、爱生活”的意义,并探讨其在绍兴城市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成功地将小爱好与绍兴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相连接。这种方式,犹如一个锚点,引发了读者对小爱好与社会发展的思考,引导着人们从个体层面走向社会层面,实现从“小生活”到“大社会”的精神融合。

二、为“爱”发声,锤炼作品“高能耐性”

生命与艺术,都是关于热爱的旅程。如何为“爱”发声,代言好普通人的文艺小爱好养成故事,让读者的注意力转化为对社会发展、城市文化和个体人生的思考与关怀?《小爱好艺术范》特色专栏通过锤炼作品的“高能耐性”,让这种转化悄然发生。所谓“高能耐性”,其最大的特点即为高反差、能共情和耐回味。

高反差,突出趣味与吸引力。《小爱好艺术范》专栏的关键看点在于所选人物的小爱好与其本职工作存在高反差。比如工作繁忙的电焊工的业余爱好是安静地弹古琴、女叉车司机的业余爱好是画农民画、调色师的业余爱好是节奏飞快的beatbox表演、古琴会长的文艺爱好是制作线装书、数学老师的兴趣爱好是非遗缠花等,这种突出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高反差呈现方式让专栏与传统的人物报道截然不同,使得读者产生兴趣和共鸣,激发读者对艺术之美的思考和探索欲。

能共情,激发共鸣与思考力。《小爱好艺术范》专栏每期挖掘一个普通人的文艺小爱好养成故事,讲的虽是个例,但故事背后折射的是大众心理所能产生“心灵感应”的共情效应,因此人物故事能引发共情是每期报道吸睛的关键要素。比如《女叉车司机“炼”成农民画画家》《他是司机 但他有个音乐梦想》两篇报道,将“开叉车却爱上了执笔描绘”的农民画画家毛华琴,以及“7年自学3样乐器,退休后想去山区支教”的司机丁伟群的故事娓娓道来,折射出司机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追求。平凡而真实的普通人故事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触发读者对精神生活的共情思考。这种思考能够激发读者对艺术、文化和个人成长的探索,使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

耐回味,调香“后调”与层次感。《小爱好艺术范》专栏为了增加作品耐回味性,让版面更具层次感,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内容“后调”调香。首先,利用边条信息对每期人物的文艺小爱好进行经验共享。例如,《追“星”人——卢燎亚》的报道中,在边条位置推出了“月全食观测锦囊”“天文观测地该如何选择?”“这些天文科普读物别错过”等内容,提供读者与文艺小爱好互动的机会,加深读者与版面内容的联系。其次,每期报道增设小栏目——“嘉宾说”,特别邀请社会学家、心理咨询师等对当期人物进行点评,呈现出多样的角度和观点,丰富版面内容的层次感。

三、从“融”而行,熔炼纸媒“立体阅感”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作为纸媒专副刊上开辟的《小爱好艺术范》特色专栏同样面临着品牌建设的压力。不过,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补互融的大势之中,《小爱好艺术范》专栏从创作意识革新、数字内容构建上着手,熔炼“立体阅感”,提升栏目爆发力。

注重团队内塑,进行创作意识革新。融媒体时代,纸媒采编人员要有主动综合视频、音频、图片等数字载体的能力,才能让纸质版面插上数字的翅膀,更好地展示纸媒作品的文化特性与独家特色。因此,每次栏目谈版会,记者和编辑都会从采、写、编3个层面,针对如何打造数字化的纸媒作品进行讨论,并积极学习海报、动图、H5、视频制作等新媒技术,树立“一支笔”到“多面手”的转变意识。

构建数字内容,打造“立体阅感”作品。采编出有纸质阅读感、有声视频加持、有新媒体引流链接的作品,是《小爱好艺术范》特色专栏一直努力的方向。专栏利用“融媒体中心”架设好的融合平台及数据技术,在内容生产、宣传方式、多元传播模式上进行精进升级。如在《新昌80后发型师将头发玩出了新花样——碎发拼画 变废为艺》的栏目报道中,穿插了两段视频,读者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观看到“王剑锋如何用碎发拼出杜甫画像”“王剑锋快速用碎发拼出张国荣画像”等独家视频内容,这样既能阅读纸质文字又能欣赏有声视频,还能进行一键分享的立体阅读方式,不仅将阅读内容从平面的状态转变为动态的、立体的、充满画面感的,还直接引流读者到达新媒体客户端。读者想了解视频之外的内容链接也可直接跳转至绍兴晚报数字端。这种媒介“叠加”的融合效能,正不断助力将《小爱好艺术范》特色专栏打造成为地域文化的优秀承载体。

猜你喜欢

普通人绍兴人文精神
绍兴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