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地市电视问政栏目如何做出实效
2023-12-17文_陈俊
文_陈 俊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媒体的重要职责,也是媒体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问政栏目是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曾经,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西安电视台《问政时刻》等一批问政栏目的推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群众评价高、社会反响好、栏目影响力大。但随着时代发展,媒介生态格局转变,不少以舆论监督为特色的电视问政栏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融媒时代,电视问政栏目怎么样才能做到“既叫座又叫好”,进一步做出实效、做大影响?结合基层新闻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准确理解、牢牢把握“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认识,坚持正确导向,迭代生产理念,从做好“节目”延伸至为人民“办事”;精准把握和理解新时代问政功能,从“问责”转变为“问计”;创新传播“打法”强化全媒全效;形成常态问政机制,打造工作闭环。如此,方能让问政栏目焕发“新生”,切实助力地方党委政府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理念迭代:“正反”结合,由“问责”向“问计”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舆论监督类报道指明了方向。早期的电视问政栏目,突出“揭露问题,曝光短板”,这样的栏目定位符合当时的百姓需求。当下问政节目则更注重“办节目”与“办事”相结合,在“揭丑”的同时还要“扬清”,也就是要“正反”结合,曝光问题是第一步,目的则是要通过曝光问题来解决问题,切实提升机关的办事效能,更好服务群众,要起到正向效果,凝聚向上的力量。
新时代,做好电视问政,要积极转变理念。首先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认识。在开展监督时,应找准报道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坚定地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真实、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具体来说,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发布批评性报道,不是仅仅为了揭露问题,更要推动解决。同时,通过典型问题的揭示与解决方案的探索,找寻破解类似社会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的建设性效应;对部分短时间内无法给出解决方案的监督报道,也应该为利益相关者及其他各方提供对话与沟通的平台,让群众、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和相关涉事方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及解决方案的探索,从而实现集聚民意、凝聚共识、引导舆情的目的,更好地激发民众参与政府决策讨论的热情,促进社会和谐。
二、功能改进:理性监督,由“围观”向“评议”转变
在大多数群众的传统印象中,监督报道应该“辣味”十足,抓住问题就得“穷追猛打”。的确,做好问政栏目,关键是要直击问题,促进解决。但还是要认识到其与一般舆论监督报道或者民生新闻的区别:问政栏目是媒体搭建的政府与群众平等沟通、良性互动的平台,应更具有理性思辨色彩,强调建设性。就拿问政节目的选题来说,除了及时关注百姓天天有感的民生“小”事,也要有“国之大者”的胸怀和视野,对一些关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大事”开展问政,回应群众关切,体现媒体职能。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今年与市委效能办、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了大型全媒体问政栏目《向人民报告》,栏目以“平等对话 解决问题 推动转变”为主题,首期节目就是围绕市委提出的“打造国际枢纽城 奋进现代都市区”来策划的,并将选题定为百姓切身有感的“如何畅通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节目推出后,金华市委主要领导表扬节目“选题选得准”,并希望问政栏目“越办越好”。
除了选题要紧贴中心工作和百姓民生之外,无论是问政活动的现场还是问政节目的呈现,主持人、评论员、观察员、问政代表的话语尺度应该把握得更为精准,这就要求无论是报道本身,抑或是评论的风格应该更为中立、客观和理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解决问题”“走基层探民生”以及“改革创新”三个理念结合起来。问政栏目的功能实现要有三个维度的考量:
一是要坚持建设性问政,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要全面、精准、中立地报道所存在的问题,现场问政代表的提问在有“辣味”的同时,还要更为客观,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所反映的问题的过错方就是相关部门,问政不是“谩骂”,不是“宣泄情绪、发泄不满”,也不能仅限于“围观”,而是要重在解决。《向人民报告》首期节目录制结束后,梳理出轨道交通接驳、商圈周边交通拥堵、市区部分道路“肠梗阻”等25 个问题。在一周时间内,节目中所涉及的25 个问题中,有13 个得到解决,其他问题也在推动解决中,真正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问政见实效。
二是要有深度,无论是民生“小”事还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选题,要明确问政栏目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问政的揭示推动整改,进而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内同类问题的解决,通过促进复杂问题的解决来提升机关效能、转变干部作风。这就要求评论员、主持人、观察员等问政群体在发问或者点评中,要准确理解“改”与“治”的关系,要能够发掘出问政所曝光的问题中涉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所提的建议也应该着眼于长效治理。在今年录制的一期《向人民报告》节目中,有市民代表对改善金华商圈交通拥堵现状提出了建议,交警、建设、资规等部门也进行了答复。但是在现场问政时,主持人和观察员并未就此打住,而是针对金华市本级商圈总体规划是否合理、有无方案等进一步提问,最终金华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人表示,正在着手拟定金华商业规划总体方案,并承诺将在问政节目播出后向全体市民公开征求建议意见。由监督报道推动政府向民众“晒”规划,请百姓提建议,其产生的价值远大于报道本身所反映的问题。
三是要能够起到答疑释惑、引导舆论的作用。问政节目中各方代表所发表的观点、提出的建议意见应能引发问政活动现场参与人员和相关当事人以及收看节目受众的思考,引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同时,通过问政栏目,要能够解答当事人的疑问或者广大市民的困惑,从而起到疏导群众情绪、有效引导舆论、汇聚公众智慧、凝聚发展共识的正面作用。
三、传播打法创新:融合发力,由“全媒”向“全效”延展
需要承认的是,当前,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冲击,影响力有所削弱。但以电视问政为代表的舆论监督报道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引导社会情绪、转变机关效能、提升干部素养、推动地方发展等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其影响力、公信力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是一般的监督报道无法比拟的。因此,通过构建全媒矩阵,坚持融合发力,创新传播打法,不断提升电视问政栏目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才能让其释放出更多更具建设性的综合治理效能,取得更为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是要构建全媒问政矩阵。电视媒体要与时俱进,通过“1+X”模式提升传播力,一方面与报纸、广播等媒体加强互动,对电视问政栏目生产的内容根据不同媒介属性进行二次编辑,全媒刊发(播);另一方面,要积极和新媒体融合互动,把问政内容快速转化成新媒体产品,在传播中争得主动。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精心打造舆论监督全媒立体矩阵,《向人民报告》栏目带头冲锋,金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八婺聚焦》《正问问效》栏目、民生频道《小马亮剑》《“金彩”调查团》栏目,金华日报《市民问政》专版、广播《行风热线》、新媒体客户端《金彩聚焦》等专栏协同作战,声屏报网端微多头并进,平时结合各自定位和属性,各有侧重,开展报道。“战时”则充分用好各类媒介形态,聚焦一个主题,集中“火力”,创作各自适配的媒体产品进行分发,进一步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有效增强影响力。今年7 月14 日晚8 点,大型全媒体问政栏目《向人民报告》第一期节目在金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市新闻传媒中心利用全媒体平台,多渠道发布了这期节目,大屏小屏形成同频共振。首播当晚,“金彩云”客户端、新闻综合频道“联播金华”视频号等同步进行推送,广播《行风热线》等栏目也进行了转播。截至7 月18 日,《向人民报告》相关视频、稿件在全媒体平台共播出30多篇,总点击量达270万。
二是全员参与扩大影响力。相比网络问政栏目,电视问政栏目的优点在于参与节目生产的人员更多,参与者包括官员、百姓、专家、记者、观察员等角色,还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民代表等,这些人在节目中平等发声,表达各方立场和诉求,重视意见的专业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参与者同时也是最好的影响力“制造者”,如专家、记者群体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用好这些问政力量,可以进一步提升问政内容热度和栏目影响力。
三是要形成多跨协同的治理模式。电视问政是舆论监督的形式之一,要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治理效能,必须要研究问政落地的路径,使之与推动政府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紧密结合,如建立与民情监督团、效能督察员、网络监督员密切互动的微信群、QQ群等,通过线上方式对问政的选题、发现的问题以及问政报道的反馈等情况进行及时沟通,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为推动问题解决、推动地方发展献策出力。另外,电视问政要与当地的政风行风服务热线、网络投诉平台相结合,形成有效闭环,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多跨协同,以媒体监督推动政府单向治理逐步向政府、媒体、公众良性互动的多元治理转变,助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