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家训诗中的家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

2023-12-17鞠朝阳

关键词:家训家国家风

鞠朝阳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自其产生以来就是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早在《诗经》中就有反映在外服役的孝子思念家乡父母谆谆教诲的诗篇。伴随着诗歌在唐代的繁荣,家训诗也发展成为唐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正如陈延斌所说,唐代诗歌的鼎盛与家训的成熟也形成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家训诗”[1]。因此,关于唐代家训诗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唐代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与价值理念,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诗歌在唐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唐代家训诗的主要内容

唐初以来,由于唐太宗对“尧、舜之道,周、孔之教”[2]的重视,在儒家正统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的同时,唐代的家庭教育也受到了深刻影响。就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唐代家训诗不仅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其良好品德的养成,也勉励子女为国效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重视家庭教育,鼓励子弟立志为学

在科举取士制度与“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双重影响下,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鼓励子弟立志为学,成为唐代家训诗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表现在长辈教育子女读书要有良好的态度上,主张读书早、要勤奋,还表现在鼓励子女传承家族学术传统上。

首先,唐人喜欢在家训诗中教导后辈求学需趁早。诗人孟郊在《劝学》一诗中就教育子女“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3]4206。孟郊在诗中言明,人不可能永远年少,因此要在年轻时勤学努力。唐人在教导家族后辈求学须早的同时,还主张树立正确的求学态度。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诗中,不仅教导侄儿读书要趁年少,还教育他勿因懒惰虚度光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3]8036,希望家族后辈能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唐朝宰相权德舆也在《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归义兴》中教育弟弟“馀力当勤学,成名贵少年”[3]3644,主张年少时要不遗余力地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态度,争取早日功成名就。唐代家训如此重视学习的原因在于,学习对于人的品行塑造和安身立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唐代家训诗中也能找到答案。如韩愈在给儿子韩符的诗中就指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3]3828。韩愈认为,腹有诗书是人的本质,他把学习当作家族子弟塑造良好品行与安身立命的根本。此外,诗人丘为的诗句“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3]1319,诗人杨巨源的诗句“海内方微风雅道,邺中更有文章盟”[3]3720,也都鼓励自己的家人要加强学习,以文章来立身立业。可见,在唐人眼中,立志为学是关系到家族子弟成长成才的大事。

此外,通过唐代家训诗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唐人家风家教中亦把传承家学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如诗圣杜甫因自豪于家族作诗的家风传承,而在给宗武的诗歌中写道:“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3]2533为了更好地传承作诗的家学传统,杜甫在《又示宗武》一诗中特别告诫宗武“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3]2533,并树立远大的志向,向儒家先贤学习,日后能够弟子三千、桃李天下。诗人杜荀鹤也在《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中教导子弟“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3]8037。为了更好地传承家学传统,晚唐诗人杜牧在给侄子阿宜的诗中写道:“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3]5985他特别嘱咐侄子要日日勤学、不能懈怠。

(二)修身齐家,重视良好品德的养成

受儒家思想影响,修身齐家成为唐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唐代家训诗中主要表现在不仅重视家族成员良好品德的培养,也重视成员之间和睦关系的建立。

首先,唐代家训诗反映了唐人特别强调修身应从小做起。诗人王建有“岂非轻岁月,少小不勤修”[3]3363的佳句。诗人张九龄的诗句“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3]581,以大雁为喻,告诫弟弟要如同大雁爱惜自己羽毛般修身正己。具体而言,唐代家训诗主要教育子女要淡泊明志,不要贪慕虚荣,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品德。高适在《宋中送族侄式颜》中教导侄儿入朝为官要“不改青云心”[3]2199,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品德,从而让“家声勿沦滓”[3]2199。白居易的诗句“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3]4742,告诫后辈不要贪慕虚荣,要知足守志。白居易在《闲坐看书,贻诸少年》一诗中将“名”比喻成禁锢身体的枷锁,将“利”比喻成焚身的烈火,告诫大家要淡泊名利:“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3]5249

其次,费孝通认为,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族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一个社群的社群[4]。唐代传统家训特别重视家族内部关系的和睦。唐代家训诗也反映出唐人不仅重视对家族子弟良好品德的培养,也特别注意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如何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唐代家训诗主张着重培养儿女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如白话诗僧王梵志在《你若是好儿》中就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教育儿女:“你若是好儿,孝心看父母。五更床前立,即问安稳不。天明汝好心,钱财横入户。玉祥敬母恩,冬竹抽笋与。”[5]143诗句通俗易懂,但却让子女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孝顺父母要落到实处,如床头问安、问吃食等。婚姻关系是除血缘关系以外,构成家族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纽带。因此,对于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唐代家训诗主张夫妻之间应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如白居易在《赠内》中告诉妻子杨氏:“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3]4675吃食温饱即可,何必贪念珍馐美味;衣物御寒即可,无需沉迷锦衣玉带。在白居易看来,夫妻间想要“偕老同欣欣”[3]4675,就要同甘共苦,互相扶持。韦应物在《送杨氏女》中也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3]1943的诗句来教育女儿,为人妻者要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与丈夫相互扶持。此外,对于如何处理与家族其他成员的关系,唐代家训诗强调应和顺、诚信、和善,如“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5]380“弟兄皆向善,天地合相容”[3]8005“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3]10601,都在着重教育子女如何正确处理兄弟叔侄之间的关系。

(三)家国天下,勉励子女为国效力

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家与国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为此,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一点在唐代家训诗中则表现为勉励子女为国效力。

唐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求才若渴,重用有识之才。唐太宗李世民在《春日玄武门宴群臣》中写下“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3]6的佳句,他教诫家族晚辈与群臣要任用贤才,从而维护王朝稳定。同时,唐朝科举制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广大文人进入仕途的机会。因此,入朝为官成为唐人实现爱国之志的主要途径。这也使得为国为民教育成为唐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诗人韦应物在《示从子河南尉班》中教育儿子,作官要“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3]1909,要守住为国为民的本心,廉洁奉公。与此同时,唐代家庭教育还认为,为官者需积极进言献策,实现远大抱负。诗人翁承赞在《喜弟承检登科》中写道:“知尔苦心功业就,早携长策出山来。”[3]8164他教育弟弟要知难而进,勿要半途而废,还对弟弟给予厚望,希望他尽早想出治国安邦的良策,为国尽忠。

此外,由于唐朝享国289 年间常受到吐蕃、突厥的侵扰,边患无穷,因此唐代的战争,主要是在抵抗外敌入侵和镇压叛乱。统治者为维护边境稳定,建立了幕府制度与府兵制度。唐代的幕府制度需要文人去担任判官、行军司马、掌书记等职位。这也为科举失利的文人们提供了另一条施展自己远大抱负与爱国之志的途径。这在唐代家训诗中表现为鼓励家族晚辈赴边从戎,为国尽忠,实现鸿鹄之志。如韦应物在听闻家族子弟被征召入伍时,就做诗“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3]1925,激励他们为国英勇杀敌。岑参在《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中写道:“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3]2054他认为,生逢乱世,家族晚辈不要像自己一样只知读书,亦可通过建功立业报国。可见,唐人在家训诗中常教育家族晚辈们舍己为国,舍小家为大家。

二、唐代家训诗中的家国情怀

梁启超指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6]家与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治家与治国究其本质有着相似的规律。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千百年来,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在唐代家训诗中,主要表现为鼓励子弟登科及第为国效力、教导子女修身许国、勉励子弟赴边从戎这3 个方面。

(一)鼓励子弟登科及第为国效力

科举制在唐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全社会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受此影响,唐人意识到,“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7]。科举及第关系家族兴衰,是光耀家族门楣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唐代家训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如诗人张籍写道:“文场继续成三代,家族辉华在一身。”[3]4345张籍希望家族子弟通过科举及第来延续家族光辉,实现报国之志。韩愈勉励儿子发奋苦读,跻身官场以延续家族荣耀,他在《示儿》诗中写道:“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3]3842杜牧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言:“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3]5985他认为,朝廷大兴科举取士,大力选拔人才,阿宜应该积极进取,早日蟾宫折桂,不负家族期望。“浮俗官是贵,君子道所珍”[3]4265,诗人孟郊也在《送孟寂赴举》中告诉弟弟要珍惜作官的机会。当然,通过科举入仕来兴盛家族,光耀门楣并非易事。诗人杜荀鹤在《行次荥阳却寄诸弟》中写道:“早知寸禄荣家晚,悔不深山共汝耕。”[3]8043诗人深知科举之路的艰辛,后悔当初没和弟弟一起农耕;但接下来他笔锋一转,“如今已作长安计,只得辛勤取一名”[3]8043,既然已经选择了参加科考,那就只能勤奋苦读,早日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因为入朝为官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光耀门楣,还能施展政治抱负、为国尽忠。可见,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促进了唐代家庭重视子弟教育传统的形成,也将家族的兴亡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为国效力的社会风气。除此以外,科举取士也为出身寒门的学子进入仕途,为国效力提供了机会。“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3]8041,出身寒门的杜荀鹤勉励弟弟,不要因为担心出身寒门无人举荐就放弃科举及第的志向,只要勤奋努力好好学习,自然会天道酬勤,科举及第。

(二)鼓励子弟修身许国

儒家倡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8],国、家与个人,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想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个人与家庭的支撑。但是儒家讲求须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更好地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唐人非常重视对家族成员的培养和优良家风家训的建设与传承,并鼓励家族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唐朝初年,统治者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深知“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3]10,因此常从提高子女自身德行修养出发,教育他们为仁君之道。为政者须心怀万民、行善政,励精图治。唐太宗李世民,作为统治者和家族长辈常以身作则,在《帝京篇十首》中教育家族晚辈要心怀万民,“虚心戒盈荡”[3]2,同时还要“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3]2,即要善于辨识和采纳忠言良策,赏罚分明。“我家帝子传王业,积善终期四海同”[3]88,这是蜀太妃徐氏教育儿子的诗句,她认为,传承帝王家业要严于律己,提高个人修养,常行善政。加强自身德行修养,方可更好地治国理政。入朝为官是唐人光耀门楣与报效国家的重要途径。为官者若贪污腐败,必定祸国殃民;若洁身自好,心中常存戒惧之心,必定利国利民。因此,唐人重视肃正奢靡享乐的不良家风,勉励家族为官者要廉洁报国。“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3]10601《续右铭》中的诗句蕴含着诗人陈子昂的齐家治国智慧。齐家治国,离不开家族子弟的良好品德修养。齐家之道,在于培养家族成员孝敬、和睦与诚信的美好品德。治国之道,则是提高为政者公正谨慎、廉明清正的美好德行。诗人宋之问《送宋司马赴任》中写道:“河润在明德,人康非外求。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3]639诗人在弟弟即将赴任许州时,希望他能够像江河滋润大地那样滋润当地百姓,提高明辨是非的自我修养能力,以慰藉家族给予他的厚望。安史之乱后,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诗人韦应物深感民生多艰,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他在诗中写道:“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3]1923作为家族长辈,韦应物常常自省,害怕自己没有优异政绩,尸位素餐,不能给家族晚辈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同时,韦应物也非常重视对家族晚辈的教育,写下《示从子河南尉班》劝诫儿子作纯臣、良臣:“拙直余恒守,公方尔所存。同占朱鸟克,俱起小人言。”[3]1909他在诗中教育儿子时刻谨记为国为民使命的本心,要“立政思悬棒”[3]1909,莫要惧怕小人中伤自己的言论。“寄言娇小弟,莫作官家官”[3]4507,诗人元稹同样以自身为例,以朴实的话语,教育家族晚辈作官应为民请命,莫要遗失初心,贪污腐败。唐代家训诗中鼓励子弟修身许国的内容,生动地诠释了唐人心目中的家国情怀。

(三)勉励子弟赴边从戎

受唐代边患问题影响,唐人多将出征边塞、保家卫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报国之志的重要途径。唐代诗人不仅以此来要求自己,也鼓励家族子弟远赴沙场、保家卫国。这一点在唐代家训诗中得到很好体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写给外甥郑灌和族弟李绾的诗歌中,希望他们叱咤沙场,勇敢杀敌,通过戍边立功来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他的诗句“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3]1803,将其报国壮志显露无遗。他希望自己的外甥竭尽全力杀敌凯旋,为唐王朝的稳定贡献自己的生命。在诗句“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3]1804中,他也表达了对族弟能够建功立业、收复边境的愿望。此外,唐代以军功传家的家族,也特别重视赴边从戎优良家风的传承。如出身将军世家的陈元光就教育儿子陈珦要“恩衔枫陛渥,策向桂渊弘。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3]554,他希望陈珦拿起弓箭,传承家族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优良家风。

除此以外,在军中担任判官、行军司马、掌书记等职位,也是科举失利的文人施展远大抱负、展现爱国之志的重要方式。如孟浩然在听闻家族晚辈苦读诗书却仕途困顿时,写下《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劝慰他们弃文从武,报效国家:“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鶺鸰。”[3]1663又如,杜甫在从弟杜亚即将赴安西任职判官时,写下了“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3]2275的诗句,希望他能学好兵法谋略,驱赶外敌、保家卫国。安史之乱后,边境战乱更是频发,面对国家危亡,韦庄也写下《勉儿子》告诫其子:“养尔逢多难,常忧学已迟。辟疆为上相,何必待从师。”[3]8119他在诗中希望儿子不要效仿自己,50 岁的高龄才取得进士,在他看来成功之路不仅仅只有读书这一条,赴边从戎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光耀门楣。

三、唐代家训诗中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9],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国家是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蕴含着个人对家与国的热爱与眷念,对当代家庭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优良家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家风建设,强调无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么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家庭、家风建设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沃土,继承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家训文化。家国情怀将个人、家庭、国家看作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因此,新时代优良家风建设要传承家国情怀。

唐代家训诗的家国情怀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当代推动优良家风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首先,社会的安定离不开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离不开优良家风。优良家风具有渗透性,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家庭成员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和行为处事原则。应将唐代家训诗中的家国情怀融入新时代家风建设,引导家庭成员将爱家庭、爱家人、爱亲人与爱党、爱国、爱人民统一起来,把家庭梦与中国梦融合起来。其次,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不可否认社会中还是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须将家国情怀融入当代家庭教育,引导家族成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传承家国情怀,可以借助学校、社会的力量。例如,可在学校开展颂读唐代经典家训诗的主题活动,在社区开展唐代家训诗的朗诵会,将家国情怀融入新时代家风建设,让家庭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受其熏陶,感悟家国一体、家国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二)塑造风清气正的政风

领导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关键少数,其家庭具有“特殊而鲜明的组织属性、政治功能和示范效应,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反映,它不仅影响家庭成员,还影响着政治风气。因此,家风和政风不是毫无干系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二者有着紧密联系。用优秀家风涵养政风、用廉洁家风促进政风的风清气正,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10]24-25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领导干部如果家风不正,不能约束家庭成员遵纪守法,就会助长不担当、不作为的风气,甚至出现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问题,这必定祸国殃民。因此,领导干部应具有修身齐家、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首先,鼓励家族子弟修身治国是唐代家训诗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唐代,从帝王将相到文人百姓,都非常重视家族成员的修身养廉。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作《帝范·诫盈》教育儿子李治:“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12]99他认为,为政者要戒骄戒躁,反对奢靡,崇尚节俭,反对沉溺于享乐,若非如此,则“人神怨愤,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12]99。“常怀稻粱惠,岂惮江山永。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3]581诗人张九龄以此告诫弟弟,为官者要心怀百姓,才不惧江山覆灭;要修身正己,才能江山永存。唐代家训诗中的家国情怀蕴含着诗人希望家族子弟通过廉洁修身,实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夙愿。

其次,领导干部要积极利用中华优秀家训文化来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唐代家训诗中修身齐家、廉洁奉公等传统治国理念有助于涵养塑造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政风。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不忘为国为民的政治初心、理想信念宗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一些领导干部政治觉悟不高,治家不严,家风不正,纵容其家属利用其职权之便谋取私利,甚至违法乱纪,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因此,必须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家训重要论述的学习。“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10]55唐代家训诗中的家国情怀对新时代家风建设具有启示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唐代家训诗中的家国情怀涵养新时代的政风家风,学习领悟唐代家训诗中教育家族成员廉洁奉公、不贪图享乐的传统价值观,从中摄取养分,在全社会推动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政风家风建设,使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形成领导干部不能腐、不敢腐的局面。

(三)激发爱国情怀,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家国情怀是在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国为家、家国一体、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13]它是中华民族的传世珍宝,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智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10]4。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上绵延几千年而不灭,重视家国情怀是其重要原因。唐代家训诗中的家国情怀激发了唐代家族成员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热情,塑造了精忠报国的责任担当。受唐代边患问题影响,唐人常教育家族晚辈赴边从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李白作《送外甥郑灌从军》《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希望外甥和弟弟在驱赶匈奴、收复边境的战斗中不怕牺牲,立志建功报国。诗人杨炯也写下“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3]615的名句,表明大丈夫应胸怀大志、建功立业,从而报效祖国。每一时代的爱国情怀有每一时代的特点,但永恒不变的是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民族复兴伟业,须要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学习古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和誓死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心怀家国天下,以个人进步促进国家进步,让祖国发展推动个人发展,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唐代家训诗中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宝。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样,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须千千万万家庭共同努力,将家国情怀融入新时代家风建设中,引导家庭成员树立家国一体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

四、结语

唐代家训诗蕴含着家族长辈对家族成员的谆谆教诲,是一个家族整体风貌、价值理念、行为导向的外化形式。家国情怀是家训诗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唐人的家庭生活中,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而是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的。受家训诗中家国情怀的熏陶,家族成员为国尽忠,在家庭中形成了热爱祖国的优良家风,同时以家族的发展促进了唐王朝的繁荣。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摄取营养,以传统文化滋养现实社会,借助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家训家国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家风伴我成长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