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路径探析
——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2-16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王姣尹亚姝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共同体劳动

文/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王姣 尹亚姝

高职院校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持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顺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劳动者的新要求。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多次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不仅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还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1]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高职院校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应当立足“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以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工作,努力探索建设劳动育人共同体,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的热烈回应,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代使命的现实践行。通过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打造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贡献高职教育的智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插上有力的翅膀。

一、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的内涵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念,探索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其本身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有效举措,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念的深入研究和建构。

一是地缘共同体。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立足长三角地区,致力于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用好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金名片”,建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职教劳动教育“大联盟”,打造全域多层共建共享劳动实践教育合作的“新生态”。

二是价值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他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2]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是一个有共同愿景的精神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崇尚“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理念,为新时代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应当注重系统思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劳动为纽带、共育为抓手、共赢为目标”原则,“把学校办到企业、把企业引入学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三是利益共同体。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以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为纽带,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推动大学生劳动实践,构建“学校、政府、企业、家庭”共同育人平台。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各主体利益都能兼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联动,实现人力、知识、技术、信息、设施等育人资源互动,以各主体的共同利益为最大公约数。

二、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3]劳动创造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还为人类社会变革与进步提供了根本思想武器,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据。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是要依靠新时代劳动者的力量。[4]认清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用“匠人匠心”雕琢专业劳动技能,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探讨如何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也对区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可以助力区域职业教育改革,以职教一体化“先手棋”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教高地,将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通过产教融通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将红船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三)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充实劳动知识储备,通过专业实践锻炼专业技术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工匠品格,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感受劳动之美。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全员育人,牢树“红色铸魂,师生共育”劳动育人共同体理念。在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队伍不单包括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专兼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包括了学科专业教师、职能部门行政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等,还包括了学生党员、劳动先进模范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力量。

全体高职院校教育者应当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把劳动教育放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突出位置,以“红船领航,铸魂育人”为契机,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厚植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以为我们党和国家培育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和“红船工匠”为共同价值追求,以“党建+”、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强化网格化、区域化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劳动与教育一体化的实践创新。同时,高职院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掌握学校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目标、理念、载体、内容、方式、评价等,上下一致达成共同愿景、制度设计、协同机制,并在自身实际工作中有效融入劳动知识、劳动观、劳动精神等。

大学生党员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力量,在学生队伍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平台开展分层分类多形式的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评比等各类比赛和志愿活动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劳动模范”“劳动标兵”“劳动骨干”,进一步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内驱动力。通过优秀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开展学生劳动自育,形成热爱劳动、尊崇劳动的良好风气,将“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深深植入每位学生的心中。

(二)坚持全过程育人,创新具有高职特点的“劳动思政实践育人”共同体战略模式。一是选优提质劳动教育内容。深耕劳动理论教育,加快建设劳动理论课程,注重劳动知识、技能学习,将“劳动+”的理念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每一堂劳动理论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的适配度,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善于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红船精神有机融入高职院校劳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教育质量。近年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将《劳动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程,围绕“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主题教育班会、专家讲座、师生研讨、志愿服务等,为大学生们普及新时代劳动观,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掀起热议。通过为同学们阐释解读我国有关劳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学生未来作为劳动者或创业者进入社会提供了法律武器。实施“在校生千日劳动成长计划”,以学生在校的三年为成长周期,开展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全过程全方位劳动教育。通过组织开展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的“培基立行行动”,加强学生劳动意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养成劳动习惯;组织开展以生产劳动为主的“育匠成才行动”,加强学生创新创造意识,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以服务型劳动为主的“筑心树德行动”,加强学生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三大行动形成联动组合拳,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共同体协同育人格局。同时,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特点,制定劳动教育组合套餐:对于大一学生,着重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对于大二学生,重视专业劳动技能提升;对于大三学生,注重劳动价值体现,通过分阶段逐步推进,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二是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一系列实训实习、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等劳动实践项目,如组建设备维修、美容美甲等“专业+劳动”的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建成劳动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各专业特色举办校园劳动文化节,如萌宠文化节、汉服文化节等,在校园内形成绚烂多彩的“专业+劳动”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水平;组织开展“青少年劳动周”活动,推行劳动教育“六个一”行动,以学生为主体,策划开展“一堂课、一倡议、一讲座、一对话、一感悟、一展演”,教育引导学生们“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促使学生以劳动之美增添智育之美、道德之美、强体之美。

三是健全建优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合理、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标准,既要注重学生对劳动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将学生劳动实践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参照企业管理,推行“7S1C”劳动教育检查评价标准,7S 主要指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1C 主要指垃圾分类。按照“7S1C”劳动教育检查评价制度,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定期将劳动教育考核结果展示在学生公寓中,持续推进公寓卫生劳动工作,每日组织学生对宿舍区公共区域进行一日两次的劳动教育,并公布劳动成果。对公寓楼道进行美化,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工匠精神等劳动教育和劳动思政宣传。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构建“四方一体化”劳动育人共同体平台。学校在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而家庭、企业、社会同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坚持共同体一盘棋理念,统筹教育和发展,将区域产业改革与教育改革有机融合,将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的人才需求及早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系统集成,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四方一体化协作”育人模式,建立完善“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四方一体化劳动育人共同体平台,整合优化高职院校一体化劳动育人共同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库”“劳动教育专家库”“劳动教育案例库”等资源库。

借助企业、社会的资源优势,推进“四方一体化”劳动育人实践基地建设,建设“1+C+X”红船精神教育实践中心,培育校内实践基地和体验课堂建设,通过劳动教育改革创新,进行“红船工匠”育人品牌探索和推广,红船精神铸匠魂,涵养家国情怀,依托国家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建设一批产学研共同体,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感、职业责任感。邀请优秀企业家、优秀校友、优秀家长进校园,开设工匠精神讲堂、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家讲坛,强化匠心熏陶,使敬业、专注、精益、创新成为“红船工匠”的职业初心和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共同体劳动
爱的共同体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热爱劳动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