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
2023-12-16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谢红桂
文/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谢红桂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需要传承红色基因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赋予了青年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新的使命也呼唤着青年要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勇担重任,勇毅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中多次提及。2016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有担当”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凸显了青年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性,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因此,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要教育引导他们除了对自己负责,还应主动承担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要自觉把自身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把个体发展与民族振兴相联系,努力为青年大学生践行使命担当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高校培养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高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的全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斗力量,学党史、悟初心、担使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义与利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把“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看成自己的幸福,把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革命先烈当作自己的榜样,牢固树立“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观念,坚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决心,苦练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出色的成绩书写无愧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荣光。
二、红色基因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大思想法宝。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过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发展历程,既有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以不畏艰险、坚守信念、敢于牺牲、勇往直前为重点的斗争精神;也有在生产建设年代形成的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重点的创业精神;更有在改革开放年代形成的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为重点的改革创新精神。这些珍贵的思想精神财富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尽宝藏,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一)价值引领——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人格的集中体现。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回顾百年党史,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英勇牺牲、无私奉献,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散布于全国各地大量真实鲜活的革命人物、英烈事迹,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为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高校可以通过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整合打造一系列红色精品课程,组织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赴革命根据地、红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激发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信心。高校要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通过在红色场馆、红色革命纪念地举办入党、入团仪式,让青年大学生在庄严神圣的氛围里理解共产党人的奋斗和奉献,感受新时代的自豪与荣光,感悟新征程的梦想与追求,从而立志做新时代奋发有为的青年,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砥砺前行。
(二)道德陶冶——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品德修养。中国共产党百年非凡奋斗历程是取之不尽的红色资源宝库,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道德楷模。“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同志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体现了奋斗不止、至死不息的革命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毛泽东的恩师徐特立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教育事业,以“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奉献精神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隐姓埋名、舍家为国,为璀璨夺目的“两弹一星”精神增添亮丽色彩;在建设祖国的平凡岗位上,来自湖南长沙望城的普通战士雷锋,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留下不朽的“雷锋精神”。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整合红色资源,用感人至深的内容、丰富深刻的思想、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青年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引导他们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感受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塑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爱民、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秀道德品质,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三)磨砺意志——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斗争勇气。意志是一种心理品质,一个人意志坚强,才能不懈奋斗,才能担当重任。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就是当代青年增强斗争意志的最好教科书和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一代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高校要充分利用宝贵的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动素材,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红色文化中厚植情怀、积累智慧、增长才干,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特别要引导大学生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正确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迎难而上的勇气,练就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在困难和阻力面前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我们通过不懈斗争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更要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只有具备敢于斗争的意志品质,才能做到经得起失败、扛得住压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中流砥柱。
三、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开发红色资源“活教材”,让红色基因厚植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高校要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活教材”,将红色基因厚植入大学生心中。一是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高校可通过梳理整合校本红色资源、地方红色资源,挖掘其中的价值意蕴和优秀文化元素,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校本课程和读本,将红色历史和文物史料转化为生动教材。二是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力量。红色基因镌刻在红色印记中,沉淀在红色故事里。高校要遴选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善于课堂讲授的红色讲师,引导青年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红色文化历史、感悟红色故事精髓,在研究与实践中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转化为育人力量,帮助大学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如鼓励大学生利于寒暑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参观调研家乡当地的革命旧址遗迹、英雄模范故居、党史陈列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青年大学生通过了解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学会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自觉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砥砺品行。
(二)筑牢红色教育“主阵地”,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高校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好校园文化“主场所”、抓好党团班级“主阵地”,种好红色教育“责任田”,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心灵。一是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用好红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创新授课方式,课堂上指导学生演绎红色历史情景,课堂外带着学生探访革命旧址、追寻红色记忆,让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培养学生献身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的红色思政元素,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树立起知识报国、技能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品德修为、文化自信等的内在融合,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交相呼应、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二是建好校园文化“主场所”。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集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大学精神于一体的校园景观,通过橱窗、展板、横幅、道旗、雕塑等载体,让校园处处充满红色精神。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官网、官微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学生生动的社会责任事迹,带动全体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形成校园内支持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的良好风气和氛围,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三是抓好党团班级“主阵地”建设。通过开展红色党团活动,打造一批先进党支部、培育一批先进团支部、推进红色文化与党、团组织的有机融合,让红色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追求进步、提升品德的不竭精神力量。
(三)搭建红色实践“大平台”,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在于实践,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搭建立体多元化红色实践“大平台”,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一是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平台。开辟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见学,通过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体验式学习,厚植家国情怀,与党同向同行;建立“红色文化社团”,开展讲红色故事、诵红色经典、创演红色剧目等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红色文化。二是搭建红色故事宣讲平台。成立大学生红色教育宣讲团、“红色志愿服务队”,通过专题报告、读书分享、实地宣讲等形式,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工厂、农村等一线开展红色宣讲和志愿服务,让学生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服务者”,在讲好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才干、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四、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追梦者,更是圆梦者。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必须坚持用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以聪明才智报效国家,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