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3-12-16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王莉娟张志行
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王莉娟 张志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落实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要求。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命题。立德树人的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左丘明在《左传》中就曾提出一个人想要功成名就,首先必须要有端正的品行,并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其文化素养,助力高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承载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文化习俗、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篆刻、戏曲文化、饮食文化、传统医学、武术等众多方面。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人民群众认可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对于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促进国家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有代表性、内涵深刻、文化价值高的传统文化。如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精神核心。又如“天人合一”“天命不变,德行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思政”。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大思政”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是一种协同育人的综合性育人模式,是从“思政课程”往“课程思政”的变革[1]。其要求不仅是传统的思政课程,其他课程也都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旨在通过学术、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同时也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马克思说,“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大思政”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人文素质。
二、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思政”协同育人即是要求从育人的主体、实践、空间三个方面,构建“三全育人”的理念和格局。目前,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之下,“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在全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改善。
(一)教育内容的单一。目前,很多高校的“大思政”教育仅仅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宣传,缺乏实践操作、切实体验,以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合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话题和问题,如社会热点、文化争议、价值观冲突等,还未能充分引入“大思政”教育体系中。
(二)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不高。由于一些高校仍然采取讲座式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很难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和理论的兴趣也较低,部分学生将其看作是“读书讲座”,缺乏真正的学习动力,有部分学生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三)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数量的制约。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专业性和教学经验,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很多高校还存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缺乏教学和备课经验的在读研究生在高校“代课”普遍存在。
(四)与其他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虽然当前“大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旨在实施全程、全员、全课程的综合育人模式,要求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互相融合、同向而行。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其他各类学科中去,同时也要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达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够,很多仅仅是在形式上的融合。
(五)欠缺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大思政”协同育人不仅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还要求他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育人方式需要通过校内外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协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能力、品德和创新精神。[3]这给教学效果的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估机制。因此,“大思政”协同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监督和改进。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体系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在当今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所表达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和道德传统,以及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进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爱国情感,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
(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能力。
(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通过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5]。
(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伦关系、道德规范和生命意义,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道德经典的内涵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同时,通过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讲志气、知礼仪、懂廉耻、有骨气,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应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自身的文化和道德素养,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
(一)制定传统文化教育计划。高校应该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首先应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进而了解教育的对象、制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规划教育的时间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根据所面对的对象和目标确定,可以包含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礼仪等众多方面的知识。高校应按照制定的教育计划,组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应用包括课堂教学、实践体验、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计划。
(二)完善课程设置。高校可以通过制定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例如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学概论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思想精髓。这也是当下高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组织传统文化手工制作、音乐演出、舞蹈比赛、文化节活动等,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也能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建设传统文化思政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文化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厚重感。传统文化思政实践基地可以是学校、博物馆、文化场馆等场所,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定位进行选择。
高校还可以与当地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项目,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开展跨文化体验和学术研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不论是传统文化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文化教育和思政专业教师队伍,也需要通过跨学科、跨领域交叉授课等方式,进行各学科的融合教学。同时,还需要培养敢于创新的教师,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能力。
首先,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多样化。传统文化知识涵盖面广泛,需要兼具专业知识深度、广度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兼顾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等不同专业的教师,以便更好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其次,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年龄、性别均衡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教师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年轻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而长者的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刻、更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在性别上也要注重比例均衡,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也可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更好地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
最后,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区域多元化。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要考虑到人才的地域性,招聘不同地区的教师,以便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各地的传统文化。
(五)引导学生践行传统文化价值观。高校应该引导学生践行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孝顺、恭敬、谦虚、尊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真谛。高等教育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认识到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通过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和传承人的事迹,树立榜样,鼓励学生践行传统文化价值观。开展各种与传统文化的相关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养成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习惯,例如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让其渐渐地将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行为。
(六)搭建“互联网+”文化道德建设平台。搭建“互联网+”文化道德建设平台需要确定平台的宗旨和目标,明确要达成的文化道德建设目标,例如推广传统文化、提升青年人的道德素质等。平台应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功能性,以便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用户。可以寻找可靠的技术支持,包括建立平台的软件和硬件设备,确定平台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系;还可以考虑为不同的文化道德主题建立专门的页面,并为用户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视频和音频资源,平台资源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启发性,同时也要符合现代化的审美标准。
此外,可以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道德系列活动,例如研讨会、文艺汇演、电影节或文化展览等[6]。这些活动将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好地实现平台的价值。同时,应建立平台网络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平台内容的合法性和道德素质水平,并能够及时处理用户反馈和投诉等。
五、结语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中,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能够为高等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高校应该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大思政”协同教育体系中,为培养新时代负责任、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