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再思考

2023-12-15袁伟陈雪彤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学前儿童

袁伟 陈雪彤

【摘要】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短板地区,存在着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偏低、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资源短板依然存在、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等实践难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育要求为参照,从学前教师教育培训、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资源供给、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推动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小学语文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是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短板地区,其乡村地区又是短板中的短板。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补齐这一短板的关键一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正处于政策转型期与实践探索期[1],尤其是民族乡村地区,尚存在许多未解难题。本文将聚焦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在实地调查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需求,深入探讨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问题、难点及发展路径。

一、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各族群众从小就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到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融入现代社会”。这为在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开展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18 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行动覆盖大小凉山地区约200 万学前儿童。根据“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评测结果,试点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97.19%。2021 年,教育部启动了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计划,共有约24000 名民族聚居区学前教师接受了普通话培训,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师普通话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要冷静看待问题。

1. 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无论是少数民族城镇地区,还是乡村地区,学前教师都能普遍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大的工具属性,认为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的沟通障碍,还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掌握更多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但是,调查还发现,部分偏远的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学前教师没有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不冲突”的精神内涵,未能透彻理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使用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会弱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此外,受到族缘、血缘、地缘因素以及民族身份认同、语言文化差异等影响,远离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部分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较低,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强的问题,未能充分认识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政治、社会、文化意义。

2. 部分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偏低

调查发现,与城镇相比,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教师普通话水平偏低。根据“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评测结果,四川省凉山州乡村幼教点学前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级多为“三级”,甚至有部分学前教师从未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二是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教师普通话教学水平不高,学前教师普通话教育教学的岗位胜任力不足,五大领域中“安全教育、社会生活、自然科学”领域的普通话教学难度较大。三是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教师普通话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示范法、故事法、游戏教学法等。

3. 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资源短板依然存在

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资源不匹配、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等,依然是当前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在我国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资源,尤其是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除市(州)统一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以外,多数教师会从网络中查阅儿歌、童谣等电子资源,但这些资源很多没有经过审查,缺乏科学性、政治性的把关。如,当前在四川等省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使用的儿歌《小白上楼梯》,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在教学资源供给方面,还存在资源不匹配、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部分教学资源无法切合当地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缺乏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的学习资源。

4. 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

当前,民族地区已有不少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如天津师范大学研制的《学前儿童语言能力测试》,青海省制定的《青海省学前儿童普通话水平量化指導纲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制定的《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沟通能力评估标准》等,但这些标准的监测维度、指标内容、手段工具等并不一致。当前尚缺乏上升为国家标准的监测体系。此外,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监测多为结果导向型,缺乏过程性监测、长期性跟踪;关于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对家庭生产生活产生的间接影响、对文化传承与阻断贫困的深远影响等的监测考量也存在缺失。

二、基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需求

在学前阶段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使学前儿童能够适应小学阶段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如果学前阶段儿童未能具备普通话交际能力,进入小学后或将无法适应语文教学,这对儿童的自信心、语文素质培养等都极为不利。下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反向推导学前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规定动作。

1. 培养普通话的基本交流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提出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2]这就要求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要基本具备“听懂、会说、会用、敢说”普通话的能力。“听懂”要求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并能理解对方讲话的主要内容;“会说”要求能够使用普通话的完整语句形成对话,表述清晰、流畅;“会用”要求能够根据特定场合需求,使用恰当的普通话交流,表述较为规范;“敢说”要求能够自信、积极、主动地使用普通话交流。

2. 培养对国家通用文字的前书写兴趣

义教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3]。学前教育中虽然没有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读写要求,但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对规范汉字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 岁幼儿“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4]。根据少数民族乡村幼儿教师问卷调查可知,当前教师更注重对幼儿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国家通用文字书写兴趣的培养。因此,在当前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教育中,要适当地引导幼儿感受汉字蕴含的形体之美、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符号的用途,培养其一定的前书写技能。

3.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义教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5],并要求1~2年级学生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6]学前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2016 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指出,在4~6 岁幼儿的家庭中,有超过1/4 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读书习惯差、无法静心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阅读问题。[7]从教师问卷调查可知,多数教师认为缺乏对儿童早期阅读的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重自身阅读指导能力的提升,还要能保教保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兴趣和认知需求,激发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短板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如何有效克服当前存在的困难,如何精准对标小学语文教育需求,帮助学前儿童养成普通话思维习惯,跨越“人生第一道坎”,探索出一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变得尤为重要。

1. 持续开展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首先,要持续加强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教育。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使用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内在关系等重要思想。可以充分利用推普周、教师培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媒体,特别是两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教育,进一步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要提升学前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聚焦调查中发现的学前教师普通话水平较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及节假日,开展集中体验、基地浸润等形式的培训。省、市层面要统一建构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课程一体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及优质语言教育活动集训、示范课等配套资源,统一研制高品质、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培训方案,引导教师在体验和实践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

2. 注重学前儿童前书写能力及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

国家通用语言和通用文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前教育中,既要注重培养儿童“听懂、会说、会用、敢说”普通话的能力,还要注重对其以规范汉字为载体的书写及阅读兴趣的培养。

促进学前儿童对国家通用文字产生浓厚兴趣、感受文化内涵、具备一定前书写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性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书写的兴趣,培养前书写技能”。[8]激发学前儿童对国家通用文字的兴趣,是国家通用文字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可通过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书写材料,如各类纸笔、沙地等,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前儿童的书写兴趣。还可通过绘本、游戏等形式,向幼儿传授规范汉字的文化内涵,帮助幼儿初步感受规范汉字的形体美。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手段,也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幼儿从出生就具备的能力[9],由于学前儿童还无法独立阅读,便需要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进行陪伴式互动阅读。对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幼儿而言,家长通常不具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家庭的陪伴式阅读往往是缺乏的。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学前儿童阅读教育的重要责任。首先,在阅读环境营造方面,教师要以普通话为朗读语言,为学前儿童提供“浸润式”的阅读体验,创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普通话阅读环境。其次,在阅读方式方面,要能以生动活泼的语调、夸张的表情以及亲昵的动作,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培养阅读兴趣,引导其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乐于想象的良好阅读品质。

3. 完善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及研发机制

当前,鉴于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存在的教师研发能力弱,优质学习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建立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及联合研发机制刻不容缓。可借助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城乡对口帮扶等机制,加强现有的优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建设”,逐步实现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习资源的均衡配置。此外,还应建立城乡教师联合研发学习资源的机制,无论是绘本、挂图等幼儿图书,还是动画游戏等电子资源,都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遵循乡村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个体性差异;二是要保证学习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语言文化的切合性,引导儿童逐步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能力,不断增强其文化自信。

4. 健全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方位监测机制

监测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能客观反映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对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监测首先要有标准,鉴于学前教育中缺乏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监测标准的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专家研制更加科学系统的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普通话交流能力、前书写能力、前阅读能力,等等,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标准统一实施。此外,监测还应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要以儿童友好化的监测方式,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形成跨发育阶段的教育对比;要采用多维度、新形式、细粒度的监测方法,建立少數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电子档案,采用音视频、语言、文字等形式进行过程性监测;还要扩大监测范围,开展全视角监测,对儿童发展、家庭影响、社会影响等维度进行多层次跟踪监测。

参考文献

[1]石琳.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民族学刊,2022(12).

[2][3][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7,7,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0L].(2012-10-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7][9]刘晓晔. 早期阅读与儿童语言教育[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2,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本文系国家语委2021年度一般项目“学前儿童语言学习资源及语言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B145-8)、2022年度重大项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ZDA145-11)成果】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育学前儿童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科学化的思考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浅析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轻松教学,快乐识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