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3-12-15赫晓慧冯珍珍田智慧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研究生

赫晓慧 冯珍珍 田智慧

摘 要:本研究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构建“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以研究生培养体系为主体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展开分析,以期从学院层面为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202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在地学类专业的应用探索与示范实践(编号:2022ZZUJG060);2022年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赫晓慧(1978— ),女,郑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遥感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提取、区域生态遥感建模;(通信作者)冯珍珍(1994— ),女,郑州大学研究生教务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田智慧(1965— ),男,郑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智慧城市、高性能地理计算。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2018年8月国家在《关于高等學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开展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推进研究生教育,大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校设立研究生院作为独立的管理机构,负责对全校的研究生工作实行全面宏观管理。同时,由各学院推进落实,承担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任务,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管理、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具体工作的实施。在学院层面建立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该体系的实施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培养了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学院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学科竞争中占据领先的地位;在学院层面构建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和国际化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从学院层面构建研究生培养体系,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以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影响要素,构建“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

“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学院层面比较系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单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生是培养过程的培养目标。立足研究生培养的三方主体,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构建“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在“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学院起着提供资源、制定政策、提供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学院需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足的教学科研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实践条件以及丰富的学术活动等。此外,学院还需要在学校制度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一系列研究生培养制度,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进程顺利高效。

在“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在学术学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悉心指导培养,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导师是整个培养环节的核心,是学院与研究生之间的重要桥梁,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培养过程如制订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考核、预答辩、盲审、答辩等环节,一般由研究生提出申请、导师把关审核、学院组织和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起着主导作用,导师是否尽到应有的职责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研究生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对象,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完成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学院、导师、研究生三方相互配合,共同形成“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二、“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保障举措

(一)强化导师责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核心是导师。当前,部分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新”导师经验不足,部分“老”导师指导疲怠等,这些问题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的管理上,课题组调研了国内高校、学校研究生院和校内其他院系,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学院导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导师职责清单、导师遴选制度、导师考核制度等。导师管理制度在国家及学校制度的基础上,细化导师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研究生导师立足导师职责,对研究生进行全过程培养。学院将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与导师的招生资格和招生指标挂钩,尝试将奖惩机制纳入导师资格认定中。对于培养优秀毕业研究生的导师进行奖励,对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的导师停止其招生资格。参考年度绩效考核,学院制定导师考核机制,对照导师职责定期开展年终导师考核。连续考核优秀的导师适当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将根据学院文件要求减少招生名额或停止招生。学院从多个方面对导师进行遴选,尤其注重对导师科研成果、科研经费进行量化要求,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更加注重导师实践能力和行业经验的考核。学院不定期开展导师工作会议,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针对年轻导师经验不足的问题,学院开展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导师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培育工作,使年轻导师快速进入研究生导师的角色,提升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能力。

(二)严格规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

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离不开学院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严格规范的管理。学院以学校研究生培养制度为基础,梳理学校关于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规章制度,充分细化各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构建一套完备的学院层面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涵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所有重点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盲审、学位论文答辩等。学院在各个培养环节制定不低于学校要求的实施细则。每年新生入学,学院发放研究生培养制度手册给导师和新生,供导师和新生了解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学院严格按照培养实施细则开展研究生培养的各项工作。学院以学科研究所为单位集中进行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等各项重点环节考核,由学科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工作进行集体评议。同时,校院两级督导组对重点培养环节考核进行督导。学院严格把控学位论文质量,尤其是预答辩、盲评、答辩等环节。预答辩环节,由学科导师组在预答辩前先对学位论文进行预审,提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生需根据修改意见完善学位论文后按照正式答辩的方式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学位论文进行复制比初检通过,经导师同意后才能进行盲评。未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需修改学位论文后重新进行预答辩。盲评环节,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送一流建設高校或一流建设学科高校进行盲评。盲评通过方可进行学位论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环节,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来自硕士授权单位的硕士生导师组成,所有委员均是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职称,其中至少包含1名校外同行专家,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则至少有1名实际工作部门或企业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在该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的博士生导师,且至少完整培养过一届博士生。学位申请人导师不能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严格按照论文答辩程序,保证充足的汇报、质疑和答辩时间,硕士生答辩时间不能少于1个小时。最后,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申请人各环节的培养情况进行严格审议,符合学校要求方能通过,存在隐患和风险的暂不授予学位。

分流退出机制对规范研究生培养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学院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分流力度,对研究生开展学业引导,在培养环节考核前对可能不符合培养要求的研究生进行分流预警。分流预警提示同时也将反馈给导师,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如分流预警后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考核环节仍不符合要求,则按流程进行分流。

(三)加强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和研究生课程建设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管理和质量评估的基础。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影响着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定期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更新完善。学院现有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三个专业,在充分调研国内高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由学院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讨论、意见汇总和专家论证后修订形成。学院通过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促进研究生对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科前沿知识、实验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生入学后,学院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其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选题,制订培养计划。导师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进行监督审核。学院发现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有课程遗漏、学分不够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及时提醒导师和研究生进行调整,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符合要求。

在课程建设管理方面,建立了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学院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向教师反馈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学院鼓励导师和研究生任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研究生教改项目,多方面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从而达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四)创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学院拥有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现有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郑州大学数据分中心学科平台,并参与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学科平台,设有河南省智慧政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气象大数据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省市级科研平台。近年,学院先后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项等项目支持,年均经费近千万元,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学院积极为研究生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学校的支持下举办了多期研究生学术论坛;组织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举办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邀请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中地学领域知名教授为学院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开阔学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竞赛,近年来学院研究生获中国数学建模大赛多项奖励;鼓励研究生在全国级及以上学会作学术报告。

三、结语

课题组从学院层面,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构建了“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并以培养体系为主体提出了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举措,包括强化导师责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规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和研究生课程建设,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等。通过学院的不断探索,“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这对于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以及学科发展都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裔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材料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21).

[2]古绍彬,徐宝成,康怀彬,等.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8(21).

[3]胡晓凤,沈致和.构建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吕斯思.基于学籍管理视角的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9).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研究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做到“三位一体”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