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时代价值及有效路径研究
2023-12-15丁彩霞
摘 要:历史思维是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方向,进而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培养,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需要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形成多部门协同、多环节联动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历史思维;大学生;育人
基金项目:2022年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项目“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时代价值及有效路径研究”(编号:M2022AL38)
作者简介:丁彩霞(1981— ),女,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并要求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思维教育,有助于引导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历史规律,进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
一、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时代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培养,引导大学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破解思政育人难题,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守牢意识形态阵地
第一,历史思维指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历史具有客观性,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思维要求大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基于历史的客观性原则观察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思潮、发展道路选择等问题,深刻认识到道路选择不是出于个人或团体的主观臆想,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经过了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洗礼,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最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
第二,历史思维指导大学生系统地看待问题。当前思想界存在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常常放大支流、漠视历史发展主流或断章取义,肆意歪曲历史,丑化英雄人物,进而否定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正确看待党在历史上曾经走过的弯路、犯下的错误,科学把握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危害,并自觉抵制。
第三,历史思维指导大学生历史地看待问题。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螺旋上升的,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不能完全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否则认识就不客观、不准确。比如,谈到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两个历史时期既有其形成的独特社会历史条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历史地看待问题,就无法对改革开放史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坚持以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那些攻击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观点就会不攻自破。
(二)有利于大学生科学把握历史规律,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通过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并将历史规律运用于现实生活,是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把握了历史规律就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就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历史的真相。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之力。而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来源于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系统的历史思维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方略、宗旨、基础、优势、环境,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规律,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世界第一大党,何以能够长期执政,何以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创造伟大成就;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环境和发展力量,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如何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大方向,进而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正是建立在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大学生才能牢固树立起“四个自信”,才能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者、捍卫者和践行者。
(三)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历史主动,立志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培养,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史鉴今,服务于现实生活。百年党史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思维教育的生动教科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不断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指引。
首先,顺应历史大势,永立时代潮头。百年党史昭示时代青年,只有順应历史发展大势,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未来将要遇到的艰难险阻并不比过去少,作为民族复兴伟业的青春力量,大学生应该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经验、获得智慧、增加信心,永立时代潮头。
其次,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百年党史昭示时代青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在不同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奋斗。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党史留给大学生的宝贵财富,决定着未来事业的成败。
最后,发扬奋斗精神,敢于担当作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功的密码。百年党史是就是一部鲜活的艰苦奋斗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艰苦奋斗精神一以贯之。当代大学生生于和平富足的年代,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砺。而百年党史既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要用“艰苦奋斗”精神滋养大学生,使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
历史思维既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对于大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一)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思维的形成应以知识的系统构建为前提。鉴于当前部分大学生历史认识不足、历史知识零散的现状,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培养,首要任务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一是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将“四史”学习教育的要求与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讲深讲透“四史”知识脉络及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二是高质量开设“四史”类选修课。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吸纳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专家,整合各类课程及教学资源,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或选修课。三是学校共青团组织、各级党校形成合力,系统设计“四史”学习教育内容,形成长效教育机制,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化、重复化。
其次,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一是开设历史类、优秀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通过开设中国古代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让大学生从历史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掌握中华文明的精髓。通过开设世界史课程,让大学生了解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培养大学生的大历史观。二是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未来工作做出正确预判。
(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是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领路人,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有效性。
第一,注重教学内容。一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要做到“授人以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教会大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分析问题。二是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做到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理论上、思想上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三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讲历史问题,要注意引导大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以指导当下工作。讲现实问题,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从历史的发展动态进程中看问题,培养大学生历史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二,重视教学方法。一是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化教学。引导大学生激发内生的学习动力,将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学习行为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化教学方式聚焦教学重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困惑,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形成若干个逻辑清晰、关系紧密的问题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品质。二是“以教师为主导,大学生为主体”,开展项目式教学。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置若干个教学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广泛搜集资料,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大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分析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拓展实践育人渠道,丰富实践育人载体
高校要不断拓展实践育人渠道,丰富实践育人载体,在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三个环节同时发力,全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是在课堂实践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思维培养的要求,设计多种课堂实践活动。如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堂辩论,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开展“唱红歌学理论”活动,让大学生以歌为媒,在歌唱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开展“时事新闻播报与评论”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国家大政方针,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伟大建党精神与青年大学生”的课堂演讲,以伟大建党精神感召青年,激励大学生勇担时代重任。
二是在校园实践环节,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和团委等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辩论赛、党史知识竞赛、唱红歌比赛、大学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竞赛等。活动设计要主题鲜明、内涵深刻,聚焦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要历史纪念日等问题,加强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注重对大学生的教育与指导,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杜绝活动娱乐化、形式化倾向。
三是在校外实践环节,应充分响应国家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全方面的历史思维教育。如强化历史文化教育,带领大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带领大学生走进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革命烈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感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强化国情教育,带领大学生走进工厂、社区、新农村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让他们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现状,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4]高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5]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5).
责编: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