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风格唢呐的音乐情感及演奏技巧分析

2023-12-15夏冰

参花(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怀乡慢板引子

一、引言

陕西地区有着悠久的音樂文化传统,音乐种类繁多且形式丰富,民歌、秦腔、秦筝、秦派二胡、陕西风格笛子、陕西风格唢呐都自成一派。这些音乐有些来自民间,有些经由专业艺术家对民间音乐进行加工改编而成。民间音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民俗性,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及审美情趣,是一个地区民间文化的缩影。陕西风格的民族器乐如日方升,秦筝和秦派二胡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果,其他器乐发展还方兴未艾。笔者立足于陕西地方民俗和音乐文化传统,首先阐述陕西地区的民俗特征和音乐文化概况,作为解读《关中情》和《怀乡曲》两首作品的理论基础;而后通过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阐释唢呐曲《关中情》和《怀乡曲》的民俗性,进而在对作品基本形式和情感内容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演奏分析。

二、陕西风格唢呐《关中情》和《怀乡曲》的音乐情感

陕西民间器乐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最常见的有秦腔、道情中的各种器乐合奏,管乐与打击乐组成的吹打乐,鼓与锣、铙、钹组成的锣鼓乐,以及各种器乐的独奏与合奏。关中地区广大农村每逢春节或庙会,人们便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以营造喜庆的气氛。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是陕西民间最常用的器乐演奏形式。据陕西民族管弦乐协会统计,具有陕西音乐风格特征的已公开发表的器乐曲共有600余首。其中,据《陕西风格民族乐器系列曲集:唢呐曲集》收录记载,共有唢呐曲27首。代表性曲目有《迎春》(焦杰、梁欣曲)、《怀乡曲》(吉喆曲)、《欢乐的秦川》(张新民曲)、《沸腾的黄土地》(翟志荣曲)、《关中情》(梁欣曲)、《欢天喜地》(焦杰曲)等。这些唢呐曲都为专业作曲家所创作,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地方风格鲜明,为人们展现了陕西地区的乡土民俗。

(一)《关中情》的音乐情感

《关中情》是西安音乐学院老师梁欣创作的一首著名的唢呐曲。从音乐形式上看,《关中情》由引子、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快板部分是再现性的三段结构,第一段欢快豪放,第二段连贯自如、热闹欢腾,结束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气氛更加热烈。音乐的第一部分主要使用秦腔《杀妲己》的部分音调作为素材,属于F宫的C徵调式。由于速度较慢而且频繁地使用了b7和b4两个音,是典型的苦音。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情绪相反,音乐热烈欢腾,中间段转向C宫的G徵调式。

《关中情》主要表现了陕西关中地区劳动人民的风情民俗,它植根于农村,只有深切体验过关中农村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中的苦楚和欢乐。关中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丰衣足食。

《关中情》引子部分自由而略显激动,仿佛一位农夫站在田边遥望那一片片将要成熟的庄稼,心情舒畅而怡然自得。

短暂的激动过后音乐进入第一部分,给人一种淡淡的悲戚感,好像农夫在远望即将成熟的庄稼之余有所沉思,回想起劳作的辛苦。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温度较高,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耕作于金黄的土地上。《关中情》第一部分的苦楚音调也许就是关中人对生活艰辛的倾诉,诉说眼前即将到来的收成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辛苦忙碌所换取的。但关中人并未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消极度日,他们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追求安适的生活。

《关中情》的第二部分音乐欢腾喜悦。第一段的几个长音仿佛走亲访友的人们在路上老幼相携,提着礼物,有的边走边聊,有的边走边唱。长音后的吐音活泼俏皮,像孩子们在走亲的路上打闹玩耍,洋溢着欢声笑语。第二段属于民间唢呐风格,常用于欢庆气氛的烘托。此时音乐意境犹如走亲访友的人们已经进了村子,主家出门迎接和招待问候的景象。紧接着,音乐仿佛引人进入主家领着亲戚逛庙会、看大戏的情境,街道两边的生意人摆摊售卖日用杂货,人们蹲在地上挑选、还价,气氛异常热闹。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的再现:亲戚朋友在主家一天的交流后怀着喜悦的心情又踏上了来时的路,大人聊天、小孩玩耍,各自回家。

综上,《关中情》的整体气氛是“欢”而不是“苦”,第一部分的“苦”是为了衬托第二部分的“欢”。这种对比处理的创作方法十分巧妙,不但丰富了音乐情趣,避免单调乏味,而且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关中的民俗风情。

(二)《怀乡曲》的音乐情感

《怀乡曲》是作曲家吉喆为电影《北斗》创作的一段插曲,后被改编成一首著名的唢呐曲。与《关中情》热闹欢腾的风格不同,《怀乡曲》以陕西民间音乐为素材,描写一位民间艺人因社会及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于悲痛中以唢呐吹奏了一首极其忧伤、凄凉且充满思恋、向往的乐曲,借以倾诉思念亲人、追怀故土的心绪。乐曲既有悲切、凄楚的倾诉,亦有对过去与家人团聚的美好回忆,但更多的则是哀怨与思归故里的期望,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怀乡曲》分引子、慢板、中板和尾声四段,引子段落小标题为“游子羁旅之感”,是由陕北民间音乐风格材料衍生而来,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思乡者苦楚凄凉的心情与渴望回归家乡的急切、焦灼之情,精准地表达出思乡者思归故里的情感。引子部分整体由慢渐快,将音调由下而上推向高音,激荡中暗含着难以言说的苦楚,借助唢呐音调快慢的变化冲击听者的感官,带动听者的情绪,令听者自然地萌发出一种悲切难安之感,进而全方位地感知乐曲中的哀怨、悲切、喜悦与期望等。陕西风格唢呐曲中的引子,为后续乐曲演奏的铺垫,奠定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与民俗情怀,旋律委婉缠绵,如《怀乡曲》第一句三个长音,以中弱及低音为开端,逐渐提升至中强、中音,最后至强与高音,由弱至强、由低至高,逐步推高音调。乐曲的第二句由三十二分音符组成,演奏速度由慢到快,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用到滑音、顿音、颤音等,触动听者的心灵。在完成乐曲第一句与第二句的情感铺垫后,演奏至乐曲的第三句,将要进入乐曲的正题,引出下一段表现民间艺人思念亲人、思归故里的情感。

《怀乡曲》的慢板是一个由商调式构成的倾诉性段落,富有浓厚的陕北民间音乐韵味,辗转迂回,如泣如诉。特别是旋律中多处出现的“4”和“7”两个音,深化了主人公悲愁凄凉的心理。《怀乡曲》慢板段的主题是“家乡咏叹”,主要是民间艺人回忆家乡,讲述回归故里的期盼,曲调较为明朗,并且在慢板演奏过程中运用了颤音技巧,陕北民俗韵味十足。演奏接近结尾处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散板,使乐曲由之前的哀愁、凄凉转变为对家乡童年时的回忆,传递出思念亲人的情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怀乡曲》中板的主题是“凄零之感”,是由慢板稍自由的收束句所引出与前段形成情绪对比的段落,节奏顿挫,情绪对比强烈,有回乡的急切,也有思乡的焦灼,以及忆乡的轻松和愉快,刻画了主人公被愁肠满腹、凄惶不安的心绪缠绕时所引出的一缕欢欣之情,是憧憬与家人团聚时的美好和喜悦。在该乐曲的前半段,先采用的是慢板旋律,对旋律进行了紧缩与变形,然后逐渐加快旋律的速度,表现出欢快、急切之感,将民间艺人与家人团聚时的欢愉传递给听者。乐曲的后半段,旋律速度加快,音调强弱对比明显,侧重于民间艺人对家乡的思念、向往与喜悦之情的表达。在乐曲结尾处,回忆戛然而止,通过运用强弱对比、音符密集连奏等手法,完成由愉悦情绪至悲切哀愁情绪的转变。

《怀乡曲》尾声旋律高亢、升腾跌宕,表达出更加深切的情感,将回归故里的思恋之情、期盼之情、焦灼之情等,与民间艺人的愁苦、感伤、悲痛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容貌憔悴、身心俱疲、流落他乡的民间艺人形象,以及其怀念家乡、思归故里无处倾诉的心情等。尾声处使用散板,以及多种唢呐演奏技巧,如运用打音渲染气氛,使用滑音表达深情,采用花舌音增添乐曲情感色彩等,凸显陕西民间音乐的情感特色。

三、陕西风格唢呐《关中情》和《怀乡曲》的演奏技巧

(一)《关中情》的演奏技巧

《关中情》由引子、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快板部分是再现性的三段结构。演奏时首先注意从整体上对作品三部分做层次的对比,引子部分自由婉转;第二部分苦楚悲戚;第三部分喜悦欢腾。对第三部分的三个段落也要做细节的比较,第一段是欢乐喜悦的快板;第二段是民间唢呐风格,错落起伏,连贯自如;第三段结束部分将音乐推向高潮。

引子部分开始下行的几个音应演奏得铿锵有力且干净利落,让人们感受到关中人豪放且不失深沉的性格特点。后面的几处长音要注意情绪的强弱变化,几处倚音要演奏得有所区别。第一个复倚音应演奏得圆润些,要强调倚音的第一个音,并快速地滑向主音;第二个单倚音可以演奏得相对较长一些,因为倚音与主音之间是小三度关系,延长两音之间的时值,不但可以使音乐更加悠扬婉转,还可强调音乐的悲戚感;第三个复倚音以精巧为妙;之后的倚音同样要做变化处理。

第一部分的整体情感是深沉苦楚且若有所思,虽然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但要注意几个泛音和气顶音的演奏,这两种技巧多出现在“3”和“4”两个音上,尤其是“4”音是苦音的标志音,这种伴音的颤抖类似秦腔中的哭腔,对增添音乐的悲戚感具有明显的效果。演奏这一段音乐前可以尝试欣赏类似的苦音曲牌,对理解第一部分音乐的情感会有一定帮助。

第二部分第一段音乐转向欢腾喜悦的快板,前半部分语气悠长,后半部分活泼跳跃,要注意吐音的演奏。第二段出现了转调,不同于第一段音乐中一断一连对欢乐情绪的营造,第二段音乐采用关中民间唢呐的风格,要求音乐演奏错落起伏,连贯自如。第二段使用了大量的指颤音,演奏时手指要放松,用手指根部的力度带动手指迅速抬起后按下。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连贯性。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除了情绪上要稍微加强外,还要注意结尾处突慢的处理,突慢不是拖泥带水,而是要干净利落。

(二)《怀乡曲》的演奏技巧

《怀乡曲》是G宫的A商调式,分引子、慢板、中板和尾声四段。《怀乡曲》的段落情绪比较统一,层次感不像《关中情》那么明显。前后的区别主要是慢板部分音乐孤寂悲凉,中板部分的音乐似乎拨开了凄凉的面纱,使人们看到了希望,但音乐整体主导情绪仍然以悲凉为主。

引子處感情深沉,应演奏得自由一些。音乐主要表现了民间艺人离家后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此处需要注意力度的变化对比,这一段要做渐快渐强处理,以营造艺人急切盼望回家的情感。慢板中两个属于秦腔苦音的“4”和“7”,演奏时要注意前者微升后者微降,以符合陕西民间音乐特有的表演效果。对各处倚音的演奏也要做变化处理,根据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有些可以圆滑些,有些可以灵巧些,有些或长或短。

中板有了情绪上的变化,除了速度,在力度上也应该有所加强,演奏要符合一个流浪艺人憧憬回归家乡的心境,是一种愁思中幻想的喜悦,演奏者要用心体会这一情感。从音阶上看,中板和前面的慢板都出现了“4”和“7”两个具有特殊效果的音,但由于演奏的速度和力度发生变化,音乐的情绪便由原来的悲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是质的变化,艺人的生活境遇和心情并没有发生变化,眼前的美好情景还只是主观想象,这是演奏时需要特别注意之处。

尾声的情绪变化恰似从前面的憧憬中苏醒,眼前与亲人团聚还是遥遥无期。与前面相比,尾声的情绪更加激动,高音区大量的指滑音,把音乐推向高潮。与引子的思乡之情遥相呼应,深化了音乐的主题。

四、结语

《关中情》与《怀乡曲》虽然在风格上不完全一致,前者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民质朴、深沉,豪爽又乐观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之情,后者则描述背井离乡的哀怨与思归故土的急切心绪。二者在音乐创作手法上有相同之处,比如都采用了秦腔音乐中的“苦音”,且都向人们展示了陕西淳朴、勤劳、善良的民风。对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乐曲的音乐内涵,在演奏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乐曲的情感和内在张力。

(作者简介:夏冰,女,硕士研究生,甘肃省敦煌艺术团,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音乐演奏〈唢呐〉)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怀乡慢板引子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怀乡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怀乡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